“萬里長江,險在荊江”“自古荊楚多水患,治荊楚必先治水”。荊州的市情特殊,最特殊之處體現(xiàn)在水情上。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荊州誕生了一部20萬字的治水專著《荊州萬城堤志》,主持編撰的是當時的荊州知府倪文蔚。他在荊州主政8年,特別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關(guān)心民瘼,修堤守土,興學重教,政聲斐然,有口皆碑。
倪文蔚(1823—1890),字茂甫,號豹岑,望江縣雷池鄉(xiāng)人。望江縣是安徽省安慶市下轄的一個縣,地處安徽、湖北、江西3個省交界處的長江水道黃金地段,人文薈萃,歷史悠久,成語典故“不越雷池一步”就來源于此。倪文蔚是著名學者、藏書家倪模的曾孫。他幼時家貧,常以野菜充饑。入私塾后,老師喜歡他聰明好學,免了他的學費,常留他吃飯。他曾給人抄書,當坐館(指家庭教師)。他16歲入邑庠(指明清時期在縣學考取的學生,也稱“秀才”或“茂才”),18歲補廩膳生(科舉考試成績名列一等的秀才稱為“廩生”,廩生可獲官府廩米津貼,名額因州、縣大小而異,每年發(fā)廩餼銀4兩),26歲拔貢(指通過府試的考生),清咸豐元年(1851年)中舉,第二年又中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需在翰林院內(nèi)學習深造,有如今天的見習生或研究生,3年后,在下次會試前進行考核授職,稱“散館”;成績優(yōu)異者留任翰林,授編修或檢討,正式成為翰林,稱“留館”;其他的則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也有派到各地方任官。清咸豐三年(1853年),倪文蔚任刑部主事(大致相當于今司法部內(nèi)處級干部),入曾國藩幕府;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任河南巡撫嚴樹森襄辦營務(wù),以軍功加“郎中”銜,賞戴花翎。
為官伊始,倪文蔚仕途超乎尋常的順利。通常由庶吉士轉(zhuǎn)官需要3年,但倪文蔚只待1年時間便轉(zhuǎn)正,從中舉到任職,起步便是正六品的主事,可謂是一年一級,其順暢十分少見。清同治六年(1967年),倪文蔚調(diào)入接替曾國藩圍剿捻軍的李鴻章幕下,次年,李鴻章在給朝廷密折上對他的考評是“學行純粹,器識宏深”,希望朝廷能夠“量予超擢”,也就是破格提拔。從此,倪文蔚一路升遷,歷任荊州知府、開歸陳許兵備道、廣東按察使、廣西按察使、廣西布政使、廣西巡撫、廣東巡撫、河南巡撫兼署河道總督等職,位高權(quán)重。
治荊水八年勤政愛民
清同光時,荊州之地深陷長江洪患的苦難之中。1860年、1870年兩次特大洪水,先后沖開荊江南岸的藕池口、松滋口,“一潰成河”,四口分流荊江入洞庭湖的格局至此形成。北岸堤防也發(fā)生潰口,兩岸淹沒面積達3萬多平方公里,造成長江中下游極為慘重的洪災。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49歲的倪文蔚授荊州知府,一上任就高度重視荊江大堤的防護,采取多種措施加固治水。
鞏固萬城大堤荊江大堤是江漢平原的重要屏障,它的堅固程度直接關(guān)系到湖北人民生命財產(chǎn)的安全,也影響到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安危。當時的荊州時常遭遇洪水,修筑加固萬城堤防、確保荊江安瀾是歷代荊州官員必須面對的頭等大事。倪文蔚上任后,首要大事便是鞏固萬城堤防,以防治水患。史志記載,荊江大堤始于東晉永和元年(345年)荊州刺使桓溫筑金堤,經(jīng)歷代的擴建和培修,大堤初具雛形,但還留有穴口,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堵塞位于長江中游荊江河段左岸的郝穴,至此,零星堤院和分散堤段連成整體,當時稱為萬城大堤。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發(fā)大水,荊江大堤萬城至御路口潰決22處,府城被淹,造成大災,損失慘重。災后,朝廷發(fā)帑銀200萬兩,修復沖毀的府城和堤防,并派大學士阿桂和工部侍郎德成前往督修,調(diào)集12個州、縣民工,各由本州、縣官員帶領(lǐng)參加施工,倪文蔚便是12個主事修堤的知府成員之一。工程于當年12月開始,次年3月完成。培修“按照當年水痕,酌量加高培厚五六尺,頂寬八丈”為準進行修復,并另外修建楊林洲、黑窯廠、觀音磯等石磯,工程產(chǎn)生土方約為388.5萬立方米??⒐赡旰螅骤T造鐵牛九頭,分別放置于萬城至觀音磯之間的各處險段。修建荊江萬城大堤是長江修筑堤防歷史上由皇帝親自主持的一次大型的修筑工程。從此以后,萬城堤的修防得到皇帝的高度重視,防汛搶險由荊州知府親自主管,并由湖廣總督和湖北巡撫分年輪流駐工主持。堤防修建由過去的“民修民防”改為“官助民修”,但工費仍沿襲舊制,按田畝攤征,簡稱“土費”。
為了緩解堤防年年潰口的巨大壓力,隋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倪文蔚主持對萬城堤進行一次全面的加高、加固修筑。倪文蔚在《荊州萬城堤志》中說:“沙市繁庶就堤列肆,遷之則民悉重擾,仍之則堤不可加,乃因肆之廣狹分植石柱,橫施閘板,以備不虞。”沙市(今荊州市沙市區(qū))在清代時以堤為街,拆遷則擾民,不遷則無法施工,民生和防洪如何兩全,倪文蔚想出一個辦法,在店鋪兩邊砌石柱,柱上挖槽,水大時插上板,以此解決防洪問題。由于倪文蔚重視堤防建設(shè),親自上堤督修,荊州堤防抗洪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倪文蔚在主政荊州的8年時間里,史志上關(guān)于荊州水患的記載頻次明顯降低,當然,四口分流形成后荊江干流防洪壓力得到緩解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植樹防浪在荊江大堤上植草,在長江邊種樹,至少已經(jīng)有近千年的歷史。清代在荊江大堤兩旁營造防護林,還曾經(jīng)制定專門的法規(guī)。清同治十一年八月(1872年10月),倪文蔚號召文武官員和黎民百姓,在堤外種植楊桐,每株相離5尺(約1.7米),每行排列整齊。由于立法嚴,又廣泛動員,荊江大堤兩旁曾一度出現(xiàn)“萬綠參差”的景觀。每到夏季,荊江洪峰頻繁,水位暴漲,洪水直逼堤腳,岸邊防浪林的楊桐枝條枝丫就以它特有的耐性和韌性,隨波起伏,如同彈簧承受壓力一樣,起到了緩沖的作用,使江水到達堤邊時已經(jīng)失去了沖擊力。倪文蔚植樹防浪的治水措施對后世影響顯著。1954年,長江發(fā)生特大洪水時,由于荊江大堤外灘沒有防浪林,政府動員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把離堤數(shù)十里外的稻草、麥草、棉稈和樹枝,運來制作防浪器材,盡管這樣,荊江大堤還是被狂風巨浪打出多處的浪坎,有的浪坎深達1米,險象環(huán)生。從此以后,政府把培植防浪林帶護堤作為確保堤防安全度汛的一項重要工程來抓。1998年,長江流域發(fā)生百年罕見的特大洪災,當時洞庭湖的洪水幾乎要漫過大堤,正是因為有了防浪林的保護,抗洪軍民把防浪林的枝條砍下,沉入水中,緩解了洪浪對大堤的猛烈沖擊,保住了大堤。
拋石護岸倪文蔚在任荊州知府時曾大規(guī)模的拋石護岸,離任后,他的繼任者在這一堤段又加修七里廟至拖船埠駁岸的防堤,為紀念倪文蔚的功績,人們將這一段江堤稱為“倪公堤”。清光緒五年(1879年)五月,倪文蔚于新修加固的萬城堤堆金臺處立《荊州萬城堤銘》,堤銘上刻著:“維荊有堤,自桓宣武。盤折蜿蜒,二百里許。培厚增高,綢繆桑土。障川東之,永固吾圄?!币馑际牵嚎疾榍G江創(chuàng)建堤防的歷史,始于東晉永和年間(345—356)的桓溫。巍巍大堤如巨龍一樣盤旋曲折,隨東去的江流向前延伸,長約100公里。大堤要不斷培厚加固,事先做好防御洪水保護家園的準備,使長江洪水馴服地東流而去,讓我們美好的家園,永遠安全祥和。140多年過去了,石碑銘文至今保護完好,是荊江大堤上的一處古跡。
倪文蔚在荊州所釆取的治水護堤措施,確實是行之有效的防洪護堤的良策,是才智,也是能力,他主政荊州8年,荊江大堤安然無事,是一位勤政愛民的治水能臣。
始于治水終于治水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四月,倪文蔚因病離職,回鄉(xiāng)就醫(yī)。第二年正月病愈入朝,五月因為曾在荊州治水的功績,年過花甲的倪文蔚被授任河南巡撫,重到水患頻仍之地。
清朝之時,河政腐敗,黃河下游決口頻繁,兩岸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當時曾流行這樣一首歌謠:“黃河決口,金銀萬斗;河官發(fā)財,民難糊口。”黃河兩岸人民深受洪水之害,還要承受河官的剝削勒索,人們恨透了貪財?shù)暮庸?。而到任的倪文蔚則鞠躬盡瘁,受到人們的贊揚。
八月,他上任才3個月,鄭州城鄉(xiāng)連降10日大雨,沿黃村莊井水四溢、河渠泛濫。十三日(1887年9月30日)晚上,花園口鎮(zhèn)以東石橋村后的險工堤段河水漫頂,多處泄漏,坍塌決口,口寬500余丈(約1700米),導致黃河斷流,改道東南,浩浩蕩蕩奪淮入海,禍及15個州、縣,頓時朝野震動。光緒帝降旨把河督李鶴年發(fā)配新疆軍臺,欽差大臣李鴻藻革職留用,戴罪立功,率民堵口。歷時多日,決口遲遲未能合龍,倪文蔚自責疏于防范,請求朝廷處分,朝廷因他到任不久,轉(zhuǎn)任三品頂戴。他會同前河督成孚立即組織民工搶修河堤,堵筑潰口,至當年九月?lián)屩藮|西二壩,但還須盤筑壩基,加固堤身,后期工程仍然十分艱巨。當時黃河、沁河兩河先后潰決,災區(qū)甚廣,哀鴻遍野,倪文蔚帶頭募捐,并設(shè)立“工賑營”,以工代賑,既解救災后民眾的生活,又可以充實修筑堤壩所需的大量勞力。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七月,皇帝命吳大澄署河南山東河道總督,接辦堵口工程,當年八月到任視事,他察覺到河工堵口收發(fā)料物弊端很多,便和倪文蔚穿上便衣,混雜在送料民工中,背運秸料,進行私訪,果然發(fā)現(xiàn)發(fā)料短缺,克扣工錢。吳大澄有意率眾與管料官員爭吵,這個管料官員正要將他推下鞭打時,隨從立即站出高呼:“這是河帥大人,誰敢動手?”倪文蔚當場喝令對管料官員予以杖責,并帶枷在工地示眾,以儆效尤。
此時,中國興起洋務(wù)運動,部分官僚主張引用洋技、洋器,強兵富國。新任的河督吳大澄和倪文蔚都是開明的洋務(wù)派官員,為了早日堵復大堤,兩人奏請朝廷盡快引進外國機器、設(shè)備、物料用于石橋堵口工程。為了加強治河,方便工程部同朝廷的聯(lián)系,倪文蔚奏請開通省會開封至北京的電話線、建立電報局。倪文蔚還同洋務(wù)派首領(lǐng)李鴻章函商,向英國匯豐銀行借白銀100萬兩,購買了2.5公里長的小鐵軌,100輛運用人力、畜力的道軌運土鐵車,一套電燈設(shè)備和小發(fā)電機,從老運河調(diào)來2艘小輪船。夜晚,十里長堤,電燈通明,運土車東來西往,小輪船響著汽笛頻頻往決口處運料。大堤上下,萬人攢動,日夜施工,成為曠古罕見的黃河修堤奇觀。
在施工中,河督吳大澄發(fā)現(xiàn)將石頭拋入決口修堤筑壩很不穩(wěn)固,極易被水沖走,經(jīng)李鴻章批準,從旅順港撥來3000桶進口水泥,派來有技術(shù)的工匠。他們除了堵口,還砌筑一道水泥灌漿的石壩,從南岸延伸到中流進行分洪。倪文蔚和吳大澄對堵口工程籌劃有方,措施得當,先后征用兵民10萬余人;對在工的官吏,分工明確,嚴限完成。他發(fā)誓說:如依限不能完成者斬,自己也將以身殉職。施工人員無不震動,于是日夜趕堵,奮勇爭先。洋器的引進和使用縮短了堵口工期,保障了工程質(zhì)量。這是中國人第一次采用鐵路、輪船、機器等現(xiàn)代手段來治河。當年十二月合龍將決口堵住。該工程較撥發(fā)款銀節(jié)約60余萬兩。從此,石橋險工不險,100多年來,分洪壩巍然挺立,成為洋務(wù)派成功治黃的重要標志。
清光緒十六年(l890年),倪文蔚升任河道總督,仍然以治理黃河水患為任。年近古稀的倪文蔚終因積勞成疾,在這年六月病逝,享年67歲。
編撰史志惠及后世
倪文蔚是一位才智過人的官員,不僅勤政愛民、恪守忠君愛國的為官之道,還是多才多藝、潛心著述的大學者。他所歷經(jīng)長江、黃河兩處治水工程,可圈可點,難得的是,兩處治水,他都為后人留下可資借鑒、可供研究的著述。
在荊州知府任上,為政之余,他主持纂修《荊州萬城堤志》10卷、《萬城堤志續(xù)》12卷,在任河督時,編撰《三省黃河全圖》。
《荊州萬城堤志》(以下簡稱《堤志》)是歷史上第一部關(guān)于荊江大堤的專志,為荊江堤防史志的開先河之作,分10卷,共21萬余字,成書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冬,最早刊刻于光緒二年(1876年)。它詳細記載了荊江大堤創(chuàng)建、維修的歷史過程,記錄了大量水文、水利資料,是長江堤防建設(shè)管理的寶貴史料,為今人研究長江防洪、防汛提供了可資借鑒的依據(jù)。在當時荊江防洪形勢極為嚴峻的情形下,《堤志》的刊刻和流傳,對于總結(jié)荊江治理的歷史經(jīng)驗教訓,讓守堤者“不至以吏為師”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荊宜施道道員孫家榖稱贊說:“固非古圣治水之本意,而實近今救敗之良規(guī)?!边@部志書受到各級官員和守堤堤工的贊揚,是荊州地方官吏的必備之書。大學士李鴻章親自為之作序。李鴻章和倪文蔚是安徽同鄉(xiāng),又是同年生人,科舉仕途也大致相同。湖廣總督翁同爵稱《堤志》為“策萬全,急先務(wù),二百余里之大堤靡不燭照數(shù)計,了如指掌”。清光緒年間,荊宜施道道員周懋琦稱《堤志》為“于洪水之源流,石磯之建置,歲修之估驗,方價之低昂,經(jīng)費之銷算,官汛之責成,以及奏牘文移,疏筑器具,莫不犁然備具,遂為大堤不可缺少之書”。
倪文蔚在《堤志》中記述道:“抵任年余,往來工次,訪之故老,近年江身較乾隆戊申年約高丈許?!逼湟罁?jù)是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所鑄鐵牛原本立于堤面,同治間“已不及堤之半”。有水利史專家據(jù)此假設(shè)堤防增高值等同于河床淤高,估算得到清代后期河床大致的升高速度是每年2.5厘米左右。這為研究清代荊江大堤的歷史發(fā)展和長江上游生態(tài)環(huán)境演變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倪文蔚還在《堤志》中提出:“廣營高岸,力制湍流,非治水之善策。善治水者,于其合也,分而疏之,于其溢也,旁而蓄之。”主張筑堤、疏導、蓄洪兼施科學而切實可行的治水方略,充分顯示了他的真知灼見。
在治理黃河水患中,倪文蔚和后任河督吳大澄協(xié)力施工,配合默契。兩人共同參研,編撰了《三省黃河全圖》?!度↑S河全圖》的撰寫,說明倪文蔚對于治黃工程的態(tài)度,不是停留在單純履行一個地方大員在其位謀其政的責職層面上,而是本著人民利益、朝廷利益為重的精神,高瞻遠矚、認真負責,為從根本上解決黃河水患,積極地建言獻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