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平布依族刺繡色彩艷麗,觀賞性強,是世居多依河畔的布依族人視覺藝術審美趣味的集中體現,是羅平地區(qū)布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亮麗風景線。羅平布依族刺繡通過圖案紋樣的選擇,以及線條、色彩的運用,充分展現出布依族獨特的美學理念和民俗文化特色。文章以羅平布依族文化背景及現存刺繡技藝為出發(fā)點,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探析羅平布依族刺繡的藝術價值。
布依族作為中國西南地區(qū)分布較廣、人口相對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其充滿民族特色的服飾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對布依族刺繡的研究成果集中于圖式紋樣在設計中的應用及技藝的傳承發(fā)展。2023年東華大學吳慶琳所著的《布依族刺繡文化傳承發(fā)展與保護研究》從文化生態(tài)學視角出發(fā)綜合了文化人類學等多個學科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布依族刺繡的發(fā)展路徑,并對其價值進行了梳理;2013年丁曉梅等合著的《云南羅平布依族刺繡工藝的傳承與發(fā)展》總結了羅平布依族刺繡的發(fā)展歷程及特點;張順愛、邵文寧所著的《黔西南布依族刺繡紋樣的造型及其文化內涵》則從符號學、民俗學等視野出發(fā)歸納了布依族刺繡的圖案紋樣及文化內涵。此外,還有許多學術著作研究了布依族刺繡圖案在現代設計中的藝術價值和實際使用情況。
文章以云南羅平縣地區(qū)布依族刺繡圖案為研究對象,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對布依族刺繡的傳承情況、刺繡技術等進行梳理,并在此基礎上使用藝術學方法,綜合分析羅平布依族刺繡的藝術價值。
羅平布依族刺繡的基本情況及歷史沿革
羅平縣隸屬云南省曲靖市,位于滇、桂、黔三?。▍^(qū))結合部。魯布革鄉(xiāng)地處羅平縣東南部,是云南省的兩個布依族鄉(xiāng)之一,布依族人口占70.7%,為云南省布依族人口最多的鄉(xiāng)鎮(zhèn),境內仍然完整保留包括民族語言和風俗習慣在內的布依族文化。羅平布依族刺繡主要分布在魯布革鄉(xiāng)多依村及其周邊的納木村、板臺村、臘者村等10余個布依族聚居村。這些村落中大多保存有“老人房”等祭祖用房及吊腳樓式的民居建筑,具有濃郁的布依村寨特色,村民至今保留穿著布依族傳統(tǒng)服飾的習慣。
明代楊慎所著的《滇程記》中記載云南境內布依族服飾“仲家好樓居,衣純青……婦人衣細襞裙”,1995年版《羅平縣志》也記載明、清時期羅平縣境內的布依族種棉、麻,紡線織布,并且在上面刺繡和蠟染,用于制作服飾,當時布依族穿著的衣物上有盤肩繡花邊,袖口處繡有各式圖案,翹鼻子鞋上也有刺繡圖案,整體和諧美觀(如圖1所示)。
隨著時代變遷,布依族刺繡的原材料及應用都發(fā)生了改變。改革開放前,當地布依族主要使用自制的布和棉線,將其作為刺繡的原材料,改革開放后,羅平周邊商品經濟得到較快發(fā)展,布依族開始購買棉布、腈綸布、仿皮布等布料,以及更細、顏色更鮮艷的絲線、棉線等,將其作為刺繡的原材料。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布依族人日常衣物上的刺繡應用更加廣泛,衣物也變得更加華麗。
布依族刺繡的傳承狀況
傳承方式。羅平布依族刺繡技藝的傳承方式主要有三種。第一,家庭傳承。通過觀察模仿、口傳心授的方式向家族長輩學習基本的刺繡技藝,并通過實踐操作逐步累積經驗。第二,師徒傳承。通過跟班學習,系統(tǒng)地向本地有經驗的繡娘學習羅平布依族刺繡的針法、配色技巧等。第三,群體傳承。羅平布依族刺繡廣泛地應用于布依族人日常的服飾,日常使用率高,并與布依族人的婚喪嫁娶等習俗息息相關。
傳承及存續(xù)狀況。目前羅平布依族刺繡有代表性傳承人2位,分別是布依族刺繡市級傳承人李連珍、布依族服飾市級傳承人李樹珍,兩位傳承人共計有學徒20余人。魯布革鄉(xiāng)周邊村落中的大部分中老年婦女和一部分年輕婦女依然掌握著布依族刺繡的基本技能。
布依族刺繡繡法及特點
羅平布依族刺繡是集繪畫、剪紙、刺繡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刺繡繡法主要有四種:平面繡、貼布繡、盤金繡、十字繡。第一,平面繡(如圖2所示)。即在平整的布料上使用齊針、纏針、滾針、鎖針等針法,通過針線穿刺形成繡跡的刺繡方法。第二,貼布繡(如圖3所示)。即先用筆把圖案畫在紙上,剪出鏤空的圖案紙樣,將其固定在底布上,并根據藝術構思將彩色的布料縫繡在紙樣鏤空處的刺繡方法。第三,盤金繡(如圖3所示)。即紅色棉線從金線一側起針,另一側落針,將金線固定在布料上形成紅色棉線盤繞著金線的效果。羅平布依族刺繡中盤金繡多與貼布繡搭配出現,常用于貼布繡鎖邊。第四,十字繡(如圖4所示)。即用平針搭十字來組合成不同圖案的刺繡方法。
藝術價值分析
羅平布依族刺繡的藝術表現形式及圖案類型。羅平布依族刺繡的常見圖案約有幾十種,主要分類是動物、植物、幾何紋樣等。根據藝術表現形式劃分,羅平布依族刺繡的圖案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第一,具象化圖案。通過寫實的手法直接反映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植物和動物的外在形態(tài),直接再現布依族人的生存環(huán)境中動植物的個性特征。羅平布依族刺繡多用平面繡表現具象化圖案,通過套針、齊針等不同針法的變化豐富視覺層次。第二,半具象化圖案。通過夸張變形的手法強化刺繡作品的圖形設計與情感表達,除了用于表現常見的花卉、鳥類、蝴蝶等主題以外(如圖5所示),還用于表現鳳鳥這類神話主題(如圖6所示)。羅平布依族刺繡多采用貼布繡配合盤金繡的方式來表現半具象化圖案,通過大色塊撞色、金線描邊的形式呈現出絢麗而富有沖擊力的藝術風格。第三,抽象化圖案。將簡單的線條組合起來形成高度符號化的幾何圖案,主要依靠線條、色彩的組合及結構來展現美感。羅平布依族刺繡多采用十字繡來表現抽象化圖案,通過疏密、粗細等規(guī)律的排列展現出刺繡藝術的秩序之美(如圖7所示)。
羅平布依族刺繡的圖案的藝術特征。羅平布依族刺繡的藝術特征可總結為以下三點:第一,對稱性。羅平布依族刺繡中的圖形多以對稱形式出現,結構嚴謹。第二,戲劇性。羅平布依族刺繡的配色鮮亮大膽,重視色彩及圖形的表現力,通過大色塊的撞色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第三,節(jié)奏感。羅平布依族刺繡通過針法及繡法的變化展現線條粗細、長短、虛實、疏密的變化以及線條之間的曲直對比、起伏、錯落,充分表現了刺繡作品中線條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
羅平布依族刺繡的裝飾作用及文化內涵。第一,羅平布依族刺繡的裝飾作用。羅平布依族刺繡主要用于點綴布依族婦女、兒童的衣、裙、褲、鞋、帽、包,以及背嬰兒使用的背篼,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圍腰、枕套,起到裝飾作用。羅平布依族刺繡也被運用于現代生活用品,如紙巾盒。第二,羅平布依族刺繡的民俗文化背景。羅平布依族刺繡多以自然界中的動植物作為表現主題。布依族人會將自己認為帶有祈福意義并且具備美感的動植物圖案繡在服飾上,體現出布依族人對美與善之間辯證關系的樸素理解。布依族人有在嫁衣上刺繡鳳凰圖樣以祈求吉祥如意的傳統(tǒng),也有在兒童佩戴的頭巾上刺繡幾何紋樣為兒童祈福的傳統(tǒng),這些都是布依族民俗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也是布依族人崇尚自然的樸素信仰的見證。此外,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羅平布依族刺繡藝術,還起到了強化布依族人民族身份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傳承與保護面臨的困境
受刺繡技藝的學習時間長、學習難度大、布依族傳統(tǒng)服飾的穿著率下降、年輕人外出打工等因素的影響,能夠全面掌握羅平布依族刺繡技藝的傳承人逐漸減少,年輕人學習意愿不強,手工制作的傳統(tǒng)羅平布依族刺繡作品產量較低,一幅一平尺的刺繡作品往往需要1~2個月時間才能完成,繡娘付出的時間成本高,繡品的價格在市場中也不占優(yōu)勢,加上對羅平布依族刺繡的宣傳不足,銷售量難以提升,這成為繡娘繼續(xù)學藝、傳藝的最大阻礙。同時,政府保護力度不足,導致羅平布依族刺繡的教習、宣傳等工作舉步維艱。此外,受普查工作不夠、傳承人文化程度不高、不善言辭等因素的影響,羅平布依族刺繡的歷史淵源、針法種類、圖案紋樣的文化內涵等重要內容難以厘清。
(作者單位:玉溪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