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地重游,懷古傷今是詩歌中常見的主題。而在金兵進犯的十二年之后,途經(jīng)揚州的姜夔,又會有怎樣的所見所感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因時而和的《揚州慢》,體會這首詞背后的深意。
姜夔一生不仕,未能考取進士,過著清客生活。而詞下的小序就恰恰交代了詞人的經(jīng)歷、詞的來由,渲染了凄清的氛圍,這與詞的意境一脈相承。而最吸引我們的是最后一句“黍離之悲”。途經(jīng)此處的詞人,究竟是為什么而悲呢?
今昔對比顯悲情。帶著對黍離之悲的疑問,我們來看看詞的主體。“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城曾經(jīng)是何等阜盛。詞人解鞍少駐,來看此處春風十里。自從金兵進犯以后,揚州滿目瘡痍,不必說人,便是那“廢池喬木”也是“猶厭言兵”,昔日人們稱贊揚州城的美麗,而今卻不愿再言,詞的上片寫今昔人們心理之對比,下片寫揚州今人昔人之對比。詞人從揚州的實景中跳出,設想杜牧故地重游。昔日杜牧游揚州,是“俊賞”,是快意游賞;可今日詞人游揚州,卻是無限悲涼,而若讓杜牧重游,也要感到驚嘆。詞人以今昔對比表達了黍離之悲。
多重對比現(xiàn)悲情。昔日揚州,春風十里,名都佳處,可這是繁華的虛景。今日之揚州,薺麥青青,廢池喬木,才是衰敗的現(xiàn)實。對比襯托間,彌漫著無限悲涼。詞人一步步引導讀者進行思考,將揚州繁華與衰敗之對比,人們美言與厭言之對比,今人昔人游歷感受之對比,二十四橋的恒常與人事變遷之對比,處處對比,層層深入,讓詞下小序中的一聲聲黍離之嘆,變得無比沉重。見過昔日的無限美好,今日再見美好消逝、衰敗不堪,才更令人感慨無限。
理想現(xiàn)實對比見悲情。南渡之后,國家積弱,金兵屢犯,維揚遭劫,詞人心憂國家,可他又有幾個“知我者”呢?文恬武嬉,朝綱廢馳,朝堂之上,只有“不知我”的茍安者。目睹強敵入侵,追憶喪亂,五味雜陳,詞人只得將一腔悲情賦予詞上。城中草木零落,人們對戰(zhàn)爭避之不及,昔日春風十里,今日薺麥青青。面對殘暴的侵略者,詞人還有什么話可說?面對野蠻生長的薺麥,詞人還有什么淚可流?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擊成就了《揚州慢》。這是一個反戰(zhàn)者的呼喚,一個憂國者的嘆息!
正所謂“位卑未敢忘憂國”。而這首《揚州慢》以其憂國之思,深深嵌入中國詩詞史,成為一顆璀璨的明珠。
【湖南瀏陽市田家炳實驗中學(2210)班】
點評
這篇鑒賞《揚州慢》的作文,在標題中就點出了鑒賞的角度——今昔對比、黍離之嘆。隨后,作者以詞人生平與創(chuàng)作背景引入,抓住了小序中的“黍離之悲”,以此為切入點,深入解讀了詞中選用的意象與運用的對比手法。最后,作者聯(lián)系南宋的時代背景,挖掘出了全詞的思想——對昔盛今衰的感慨和對國家的深切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