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shí)期,有個(gè)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善于鼓琴,但無人能解。有一次,俞伯牙于山野之中彈琴,正巧被上山砍柴的子期聽到。子期說道:“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再鼓,子期說:“洋洋乎志在流水”。俞伯牙大喜,認(rèn)為自己終于找到了知音。二人遂結(jié)為兄弟,并約定來年中秋再在此處相會(huì)。
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約而至,卻不見鐘子期的身影。后來得知,鐘子期已病故。俞伯牙來到鐘子期的墓前,彈起了《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琴弦,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gè)粉碎,悲痛欲絕地說:“知音已去,我彈琴還有何意義!”從此,伯牙終生不復(fù)鼓琴。
素材解讀
朋友不在于多,而在于知心。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伯牙和子期是因?yàn)橐魳废嘧R的,也因?yàn)橐魳范蔀槟嬷?。所以,他們之間的友情才顯得格外真誠和珍貴。遇到能夠真正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也就是像俞伯牙與鐘子期那樣的“知音”,是一件非常難能可貴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