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7日開學第一天,上海市黃浦區(qū)報童小學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童立報國志、啟航新學期”思政教育課。全校三至五年級學生代表在主會場,其余學生在各自教室,同時連線遠在寧夏銀川少年郵局景岳小學師生一起聆聽有關(guān)國歌誕生的故事。
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五師分會副會長王毅向同學們展示了珍藏的第一版國歌唱片,介紹了國歌的誕生和制作推廣這張唱片的過程。同學們通過認真聽講,了解到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國歌 《義勇軍進行曲》 ,是1935年拍攝的抗戰(zhàn)影片 《風云兒女》 的主題歌。這首激奮人心的歌曲,在當年經(jīng)由影片的放映和唱片的熱賣而廣為傳播,尤其是歌詞“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在那個外敵入侵、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喚醒了千萬民眾投身中國的解放事業(y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首 《義勇軍進行曲》 被定為代國歌;1982年12月4日,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國歌背后的這些故事,如春風化雨浸潤了同學們的心田,喚起了同學們從小唱國歌、愛國家的深厚情懷。
上海市黃浦區(qū)報童小學是一所具有光榮傳統(tǒng)的學校,前身是1938年由著名愛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創(chuàng)辦的賣報兒童工學團。報童們在學習文化的同時,秘密傳送地下黨出版的《 上海周報》 ;建立“報童書報服務社”,為前線抗日將士募衣捐被,并參與支援新四軍抗日的各類活動。1939年,報童學校被迫停辦,不少報童分批到蘇南地區(qū)參加新四軍,投身于直接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zhàn)場。1948年初,中共地下黨組織租借四川中路青年會幾間活動室為教室,又為報童辦了一所學校,并成立了“報童近衛(wèi)軍”,組織報童們從事地下革命活動,迎接上海解放。之后,因為報童群體消失,學校退出歷史舞臺。
1982年復校后,遷至山西南路新址,命名為報童小學。學校于2001年6月被黃浦區(qū)人民政府公布為黃浦區(q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校始終堅持紅色文化育人理念,充分運用精心打造的“三愛(愛國、愛人、愛學問)園”和“四史”愛國主義教育園地等紅色資源,在學生中廣泛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讓學生繼承當年報童“愛國、愛人、愛學問”的光榮傳統(tǒng),當好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接班人。
上海報童小學曾作為上海市集郵特色學校,參加亞洲集郵節(jié)的開幕演出,并承辦外省市少年郵局工作研討會,以“郵”會友,與寧夏銀川少年郵局景岳小學結(jié)成對子,由此便有了今年的滬寧牽手共享開學第一課。
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五師分會、黃浦區(qū)教育關(guān)工委、上海陳鶴琴教育思想研究會的負責人出席了開學活動。
(本欄編輯 余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