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承和知識傳播的重要平臺,在教育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1]然而,傳統(tǒng)的博物館設計往往以成人為中心,忽略了兒童特有的心理特征與行為模式,導致很多兒童在參觀期間很難獲得足夠的學習經驗和快樂。在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中開展兒童友好性探索,不僅有利于提高兒童的參觀興趣與參觀體驗,還有利于促進兒童的認知發(fā)展與社交能力的發(fā)展。構建一個安全、有趣、有教育性的空間,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兒童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望,使兒童在互動中獲得知識,提高認知水平?;诖?,本文旨在探討如何通過優(yōu)化空間布局、引入互動元素以及加強跨學科合作,為兒童打造一個充滿樂趣與啟發(fā)性的參觀環(huán)境,從而全面提升他們的學習體驗和參與度。
一、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中對兒童關注缺失的表現(xiàn)
(一)設計理念忽視兒童的特殊需求
在博物館設計中,設計者往往把重點放在展示文物、展示歷史信息上,而忽視了兒童作為特殊受眾群體的特殊需要。[2]這樣的設計理念導致展覽內容過于繁雜抽象,很難讓兒童對其產生興趣。例如,展品介紹多采用成人語言,使用復雜的術語,互動性差,趣味性差,不利于兒童理解和參與。另外,展品的陳列形式以靜態(tài)陳列為主,兒童缺少實際操作和體驗的機會,不符合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和好奇心,兒童在參觀過程中易產生厭倦、疲勞感,從而不能有效地進行深入學習與體驗。
(二)缺乏專業(yè)的兒童心理學指導
設計團隊在規(guī)劃展示空間時,缺乏兒童心理方面的專業(yè)指導,導致對兒童的關注不夠。由于兒童心理發(fā)育的特點,其對外部世界的認識與成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借助具體、形象的事物去理解抽象概念。然而,目前許多博物館陳列設計都沒有考慮到這一點,未能提供符合兒童認知發(fā)展階段的展陳內容與形式。由于缺乏專業(yè)的心理支持,設計者可能對兒童的學習喜好、注意時長和情緒反應等關鍵因素缺乏充分認識,因而很難為兒童打造真正具有吸引力和教育性的展示環(huán)境。
(三)預算和資源分配不足
預算和資源分配不足限制了博物館為兒童營造一個友善的環(huán)境。由于經費有限,博物館更傾向于將基本設施維護與重要藏品保存放在首位,而對兒童友好型展示空間的設計則是次要的。在此背景下,專為兒童設計的互動式展覽、教育活動區(qū)以及安全舒適的休息區(qū)往往沒有得到應有的投資與開發(fā)。此外,博物館還需要額外的經濟支助,以及引進先進的技術和材料,而這些投資往往不足,從而使兒童在游覽期間不能獲得優(yōu)質的服務與體驗。
(四)現(xiàn)有空間布局不適合兒童活動
現(xiàn)有博物館的空間布局通常是為了最大化展示面積和容納更多的參觀者,而不是專門為兒童設計的。這種布置往往缺乏彈性,不符合兒童活潑好動的個性。如參觀路線狹窄、擁擠,不利于兒童的自由探索;陳列柜的高度太高,兒童很難直接看到展品;休息區(qū)的位置不合適,不容易找到一個安靜、舒適的休息場所。另外,安全出口及疏散通道的設計沒有充分考慮兒童的安全需要。這些問題不僅使兒童的參觀體驗不佳,還給兒童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風險。因此,對空間布局進行再思考與優(yōu)化,使之更符合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與活動習慣,成為當務之急。
二、加強博物館展示空間兒童友好設計的對策
(一)引入兒童友好型設計原則
將兒童友好型設計理念應用于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需要充分考慮到兒童的心理特征、認知能力和發(fā)展需要。[3]這樣既可以提高兒童的參觀體驗,又可以促進兒童的知識獲取與情感發(fā)展。兒童友好型設計強調以兒童為中心的設計原則,營造一個安全、有趣、有教育性的空間,讓兒童積極地去探索學習。設計者要洞察兒童的行為模式與興趣所在,讓每個細節(jié)都能引起兒童的好奇心與探索欲,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利的環(huán)境。
首先,博物館可以在展示空間設計中加入互動元素,如設置觸摸屏、互動投影、可操作模型等,讓兒童自己動手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這樣的互動設計既可以激發(fā)兒童的好奇心,又可以讓兒童在實踐中掌握知識。例如,在自然史博物館內,可設置模擬考古發(fā)掘區(qū),讓兒童在發(fā)掘“化石”的過程中了解古生物。這個區(qū)域除了有小鏟子、小刷子等實用工具外,還有詳細的操作指南,用以引導兒童一步一步地進行挖掘。為了增加挖掘的趣味性,可在發(fā)掘過程中增加一些小游戲,如尋找某一類化石,或者拼出一個完整的圖案,這不僅能培養(yǎng)兒童的動手能力,還能培養(yǎng)兒童的團隊精神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博物館要注意空間安全,盡量避免使用鋒利、易碎的裝飾材料,同時要在兒童活動的地方鋪上防滑地面,設置明顯的安全警告標志。例如,兒童展覽區(qū)的地板可采用軟橡膠材質,以減低兒童意外跌倒時可能帶來的傷害。這種材料不但有很好的彈性,而且有很好的抗沖性,并且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滑作用。另外,展臺、展示柜的設計要做成圓角,避免尖銳的邊角可能傷害到兒童。同時,對高風險區(qū)域(如攀爬架、模擬實驗區(qū)域等),應設置適當的安全保護措施,并安排專人定期進行檢查和維修,以保證設備狀況良好。這些措施不但可以給兒童提供一個安全的參觀環(huán)境,同時讓家長在陪同兒童參觀時也能感到更安心。
最后,博物館可以通過色彩與燈光的設計,如使用明亮的顏色與柔和的燈光,營造一種溫暖、有吸引力的氣氛。如兒童美術展區(qū),可運用色彩豐富的墻面裝飾及動態(tài)燈光效果,激發(fā)兒童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還可利用投影技術將不同的圖案及色彩組合呈現(xiàn)在墻面上,隨著兒童動作的變化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視覺效果。這樣的設計既可以充分吸引兒童,又可以讓他們體驗科技和藝術的結合。同時,使用暖色調的燈光來營造一種溫馨、和諧的氣氛,能夠幫助兒童緩解緊張,讓兒童在參觀過程中更加輕松愉快。通過這些細節(jié)設計,博物館將真正成為兒童喜歡的學習樂園,并為兒童和家長帶來高品質的文化體驗。
(二)增加專項預算和資源投入
為保證博物館陳列空間設計能更好地貫徹兒童友好理念,需要加大專項經費投入。充足的預算既能保證設計質量,又能保證后期的維修與更新。合理的資源分配應覆蓋從材料采購到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等各方面,全面提高工程質量。
博物館可為兒童設立專項基金,用以購置及更新互動器材。博物館可在指定的區(qū)域內設置虛擬現(xiàn)實體驗區(qū),并配備先進的 VR穿戴設備,讓兒童獲得沉浸式體驗。同時,為確保器材長期有效地使用,館內也應定期進行技術更新及軟件升級,幫助兒童獲得新體驗。
博物館還可聘請專業(yè)設計團隊,共同參與展覽空間的設計與改造。如邀請專業(yè)的會展設計機構,對兒童展區(qū)進行專門的空間布置與設計。這些設計隊伍往往經驗豐富,能把最新的技術手段與培養(yǎng)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如設計環(huán)保展時,設計團隊可運用多層次空間布局、多媒體演示、互動游戲等方式,逐步引導兒童認識到環(huán)境問題及提出相應對策。
此外,博物館也可采取多種合作方式,例如與企業(yè)、公共福利機構及有關部門合作,既可為博物館拓寬融資渠道,又可利用其技術、資源等優(yōu)勢,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參觀體驗。另外,博物館可設立“兒童關愛基金”,鼓勵社會各界捐款,捐出的善款將用于改善兒童游覽環(huán)境及服務體驗。通過多樣的資源投入策略,博物館能不斷提升兒童友好型空間的設計水準。
(三)加強與兒童心理學專家的合作
兒童心理學專家能夠為博物館展示空間的設計提供科學依據,幫助設計者更好地理解兒童的心理需求和行為特點。[4]通過與兒童心理學專家的合作,博物館可以設計出符合兒童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的空間布局及展示形式,以提高兒童的參觀體驗及學習成效。且由兒童心理學專家參與設計,不僅能保證設計方案的合理性,更能為博物館提供專業(yè)的評價與改善意見,使得展覽空間設計更具科學性與有效性。
博物館可邀請兒童心理學專家參與展覽的早期規(guī)劃,并與兒童心理學專家一起設計展覽的主題及內容。例如,兒童心理學專家在策劃一場動物保護展時,建議將展覽內容分成不同層次,以配合不同年齡段兒童的認知能力。對于3—6歲的低齡兒童,可以通過簡單的圖畫和互動游戲介紹基礎概念,如“什么是動物”“為什么要保護它們”。而對于7—12歲兒童,則可以引入更復雜的知識,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運作機制和瀕危物種的現(xiàn)狀。
還可與兒童心理學專家合作設計互動活動。例如,在展覽中設立角色扮演區(qū),讓兒童扮演保護動物的角色。這一區(qū)域將配備逼真的道具,如護林員的制服、望遠鏡、地圖等,讓兒童親身體驗環(huán)保的樂趣與挑戰(zhàn)。在此基礎上,專家們還可為設計團隊提供指導,利用任務設置、獎勵機制等方式,提高兒童的參與度。
此外,還可定期邀請兒童心理學專家評估展覽效果,聽取家長及兒童的反饋意見,并依專家指導加以完善。例如,可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了解兒童的參觀體驗,并根據專家分析結果,適時調整展覽內容與互動模式。具體而言,可在各展區(qū)出口處設立反饋站,發(fā)放調查問卷供家長及兒童填寫,或安排工作人員進行一對一訪談,了解觀眾對展覽內容、互動環(huán)節(jié)及整體感受等方面的意見。[5]這些反饋意見不但可以幫助博物館認識到展覽的不足,也可以為將來的改善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四)優(yōu)化空間布局以適應兒童探索
為了提高兒童友好展示空間的設計效果,需要對空間布局進行優(yōu)化??臻g布局的優(yōu)化既要考慮兒童的身高、體型等生理特征,又要考慮兒童的好奇心、探索欲等心理需求。
博物館可根據兒童的年齡、身高等特點,設計不同高度的展示臺及互動裝置。例如,兒童展區(qū)可設置較低的展示臺,以便于兒童近距離觀察展品,并于高處設置互動屏幕,以吸引兒童的注意。這種多層次的設計,不但兼顧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更通過視覺上的變化,激發(fā)了兒童的好奇心與探索欲。針對3—6歲的兒童,展示臺高度應控制在0.8米左右,以便于兒童觀察,且觸摸屏操作界面應易于理解和操作。針對7—12歲的兒童,可將互動屏幕安置在1.2米以上的高度,以顯示更復雜的資訊,或提供更有挑戰(zhàn)性的互動式作業(yè)。同時,也可設置多個高度可調的展架,讓家長根據兒童的身高調節(jié)最佳觀賞角度,讓每位觀眾都能獲得更好的觀賞體驗。
博物館可通過合理的動線設計,引導兒童循序漸進地參觀各展區(qū)。例如,可設計一條環(huán)行路線,讓兒童在參觀時,不斷地發(fā)現(xiàn)新奇的展品及互動裝置。這樣的動線設計,既可避免擁擠,又可通過精心設計的展品及互動環(huán)節(jié),讓兒童始終保持興趣與專注。具體而言,可在入口處設置一系列的導視標識,明確指示各展區(qū)的方向及主題,方便兒童迅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展區(qū)。在主要道路上,可設置多個互動站點或資訊點,如觸控式地圖或動態(tài)導覽系統(tǒng),讓兒童邊走邊了解相關資訊。另外,為增加趣味性,可在一些關鍵點處設置“隱藏”的展品或謎題,鼓勵兒童主動探索,增強其參與感與成就感。
三、結語
在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中融入兒童友好理念,不僅能夠提升兒童的參觀體驗,還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通過精心設計的空間布局、互動裝置和豐富的教育內容,博物館可以成為兒童知識啟蒙和培育情感的理想場所。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社會對兒童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博物館將進一步優(yōu)化其展示空間,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體驗,以滿足不同年齡段兒童的需求,進而打造一個充滿樂趣與啟發(fā)性的學習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張松楊.兒童友好型博物館空間規(guī)劃設計分析[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23,11(35):166-168.
[2]張崢,姜燕蓉.與兒童共創(chuàng)“兒童友好”型博物館評測模式初探——以良渚博物院為例[J].東南文化,2023(01):164-172.
[3]翟威.博物館展覽的“兒童友好型設計”研究[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2,2(15):123-125.
[4]葉冠杰,白玉丹,楊甜.兒童友好理念下我國博物館建設現(xiàn)狀分析及建議[J].幼兒教育,2024(30):34-37.
[5]王莉,付強.兒童友好型博物館交互裝置設計研究[J].河北畫報,2024(08):54-56.
(作者簡介:林家慧,女,碩士研究生,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設計學lt;策展、展示設計gt;)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