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里》以安史之亂為背景,高適、李白之交為線索,從開元盛景到破敗流離,從意氣風(fēng)發(fā)到心灰意冷,從山窮水盡到柳暗花明,描繪出大唐的多姿圖景。
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中,李白盡顯其“精神張力”。誠如片中高適所稱“人生雖有憾,詩卻更精彩”。影片中的高適與李白,從“不打不相識”到共往長安求功名。從青絲到白頭,兩人相扶相助。高適缺乏自信,李白就多加鼓勵;李白迷戀歌舞,高適就呵斥制止。最令人動容的是影片后半段,高適拱手后騎馬轉(zhuǎn)身離去,但當(dāng)程公公說“我還有李白的消息”時,高適猛然回頭,望眼欲穿,聽罷李白大赦以及所作新詩后,欣然策馬上路。
片尾,暮年的高適極目遠(yuǎn)眺,言道:“詩在,書在,長安就會在?!遍L安之為長安,不在朱門玉器,不在王侯將相,在詩的精神。在詩人們的筆下,無論“榮辱興衰”抑或“高山大川”,所譜寫的,不僅是個人的“酸甜苦辣”,更是民族的“起承轉(zhuǎn)合”。
詩,不單是紀(jì)實(shí)的印記,更是精神的烙印。讀詩,看的是他們,照的卻是自己。讀詩,不是“知識性”的汲取,而是“超越性”的體驗(yàn)。透過詩,一方面,超越當(dāng)下,突破時空的局限,我們體會到詩人彼時的“離合悲歡”;另一方面,超越個人,突破局限,我們感受到民族集體的“情感交融”。
(選自“人民網(wǎng)”2023年10月15日,有刪改)
觀點(diǎn)一覽
《長安三萬里》將紀(jì)實(shí)與想象交融,開啟了一場穿越時空的“唐代詩友會”。長安三萬里,詩賦九千篇。“只要詩在,書在,長安就會在……”影片最后,高適的話雋永動人?!爸袊嚼寺崩锾N(yùn)藏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只要我們用心關(guān)注、承襲、流傳,這份文化魅力和文化自信便會綿延永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