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片段一
我的身軀,永遠是那么幼小。人家由一?!凹毎背錾?,能積成幾千,幾萬,幾萬萬。細胞匯集變成一根青草,一把白菜,一株掛滿綠葉的大樹,或變成一條蚯蚓,一只蜜蜂,一只大狗、一頭大牛,乃至于大象、鯨魚,看得見,摸得著。我呢,也是由一粒細胞出身,雖然分得格外快、格外多,但只恨它們不爭氣,不團結,所以變來變去,總是一盤散沙似的,孤單單的,一粒一粒,又短又細又寒酸。慚愧慚愧,因此今日自命作“菌兒”。為“兒”的原因,是因為小。
至于“菌”字的來歷,實在很復雜,很渺茫。屈原所作《離騷》中,有這么一句:“雜申椒與菌桂兮,豈惟紉夫蕙茝”。這里的“菌”,是指一種香木。這位失意的屈先生,拿它來比喻賢者,以諷刺楚王。我的老祖宗有沒有那樣清高,那樣香氣熏人,也無從查考。
老師串講
在這個片段中,作者以“菌兒”的口吻介紹其名稱的由來。菌可以看成“菌兒”的姓氏,它用“兒”自稱,突出自己的微小?!熬鷥骸钡淖允龇浅?谡Z化,貼近生活。比如“只恨它們不爭氣,不團結”“慚愧慚愧,因此今日自命作‘菌兒’”等句子,讓讀者仿佛一邊讀一邊看到了小小的“菌兒”正在手舞足蹈地介紹自己,極具畫面感。作者把科學知識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人的思想、感情、動作、語言,可以拉近書與讀者的距離。閱讀時,我們可以用上“情景模擬法”,把自己想象成書中的細菌,和它一起歷險。比如,我們可以想象自己就是那個“比蒼蠅的眼睛還小1000倍”的“菌兒”,這樣讀書就更有趣味了。
閱讀筆記
將物擬人化,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事、表達情感是一種不錯的寫作方法。寫喜歡的動物、植物時,可以試著運用這種方式,會有不一樣的效果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