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巳如意”!
2025年這句新春祝福短語中的“巳”,指代蛇年;“巳巳”,諧音“事事”。不管是當面拜年、串親訪友,還是微信互祝、電話問候,它的使用頻率都很高。在一片互?!八人热缫狻钡南楹头諊校覀兌冗^了乙巳年假。
乙巳,是春節(jié)申遺成功后的第一個中國農歷年。我們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春節(jié)——中國人慶祝傳統(tǒng)新年的社會實踐”,2024年11月已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4個項目列入該名錄,總數(shù)居世界第一。這個春節(jié),大家過得真是特別喜慶、格外舒心。全國人民滿滿的民族自豪感,足足的文化自信心,充盈在胸間。
央視春晚的會標也是匠心獨運,別具一格。漢字“巳”的含義之一是指上午9至11時這個時段,俗稱巳時,象征陽氣上升、陰氣收斂,寓意萬物復蘇、生機勃勃。將兩個藝術體的“巳”字巧妙排列,組成一對中國傳統(tǒng)的工藝品如意。如意,外形與靈芝相似,象征著順心如意。而這一對甲骨文巳字組成的如意,又巧妙變化為“靈蛇吐信”造型,對稱反轉拼合形成“巳巳”并肩之態(tài),既表達了吉祥如意的美好寄托,又在對稱中體現(xiàn)了方正、流暢、和諧的民族審美情趣。真是中國意濃濃、文化味厚厚,很符合近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實行“第二個結合”,加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推動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總體要求。
過去,有的外國人怎么也搞不懂,中國人過個節(jié)數(shù)以億計的人員踏上返鄉(xiāng)之旅,奔波幾百上千里,到家不過是貼貼春聯(lián)吃吃飯,包包餃子喝喝酒,走走親戚拜拜年,逛逛廟會放放花,沒啥意思。但中國人不這么想。我們圖的是一家人團聚、團圓;想的是一個家和睦、和諧。就像涓涓細流匯成奔騰不息的滔滔大河,正是這無數(shù)人追求團聚、團圓的思緒生生不息,無數(shù)家庭追求和睦、和諧的念想綿綿不絕,匯成了中華民族主張團結、崇尚和平的“和”文化?!耙院蜑橘F”“家和萬事興”“有國才有家”,這些使民族得以生聚壯大、繁榮昌盛的精神因子,經過幾千年的淬煉升華,早就積淀為中國人的文化基因。這或許就是人類數(shù)千年前的五個古文明唯中華文明從未中斷,延綿至今的原因之一吧。
隨著中國日益發(fā)展壯大和中外文化交流不斷加強,越來越多的外國朋友認同中國的“和”文化,理解“和睦”“和諧”“和平”等根植于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價值觀。如近期南美某國家一位學者在中國媒體發(fā)表署名文章說,我通過親身體驗春節(jié)習俗,體會到和諧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和諧理念讓我們既不回避矛盾,又做到互利共贏。我們應當進一步認識“和”文化的價值,致力于推動各國和平共處、互利共贏。他還在文章中說:“春節(jié)不僅屬于中國人民。它的精神內核正在傳播到全世界。春節(jié)是讓世界深入了解中國文化、促進彼此理解的契機,正日益成為促進東西方文化相互理解的紐帶和橋梁。”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穩(wěn)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推動改革不斷全面深化,堅持做好“五個必須”統(tǒng)籌,堅持把發(fā)展立足點放在高質量發(fā)展上,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和外部沖擊,推動經濟持續(xù)回升向好,保持社會和諧穩(wěn)定。
“在中華文化里,蛇是靈性、智慧和生命力的象征,寓意著豐收、吉祥和福瑞。”讓我們以蛇行千里的勁頭,堅定信心、滿懷希望,開拓進取、頑強拼搏,書寫中國式現(xiàn)代化新篇章。
一元復始萬象新。祝愿人人,朝朝如愿,巳巳如意。
一年之計在于春。人人互勵,擼起袖子,奮斗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