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如何認識和對待國家、民族、法紀等方面問題上,四川時政諺語為我們表明了鮮明的態(tài)度:愛國愛家,遵紀守法。對于官民關(guān)系,諺語認為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官員必須依靠民眾、愛護民眾,做官必須要清廉。在貧富問題上,諺語說:“莫饞富人,別嫌窮人。”封建社會實行統(tǒng)治階級對被統(tǒng)治階級的壓迫,有壓迫就有抗爭,諺語提倡要抗爭就要有大無畏精神。在舊時代,人們普遍認為世態(tài)是炎涼的,但同時也認為世界是會改變的,窮苦人也有翻身作主人的時候。
關(guān)鍵詞:時政諺語;愛國愛家;為官清廉;階級抗爭;改革致富
四川諺語在如何認識和對待國家、民族等方面問題時,為我們表明了鮮明的態(tài)度,要求我們樹立起家國情懷。
一
首先,諺語形象地告訴我們:“有皮才有毛,有國才有家”“有國才有家,有根才有花”。接下來,諺語明確頌揚和提倡愛國、報國的家國情懷:“魚愛水,鳥愛窩,人愛祖國幸福多”,“愛國不分先后,報國就是一家”,“失掉錢財,難過一時;失掉祖國,痛苦一生”,“國難當頭,不計私仇”,“寧做戰(zhàn)死鬼,不做亡國奴”,“個人的事再大也小,國家的事再小也大”,“國富民也強,國破家必亡”,“兄弟爭吵,家不安寧;人民爭斗,國難太平”(苗族)。然后,諺語強調(diào)國家和人民之間的關(guān)系密不可分:“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唇亡齒寒,國破家亡”,“國富民也強,國破家必亡”,“日月是天空的光彩,森林是山嶺的光彩,人民是祖國的光彩”(藏族)。
國家是由不同民族的人民共同組成的,四川各民族諺語都明確倡導(dǎo)民族之間應(yīng)團結(jié)一心:“峨眉、龍頭原是姊妹山,彝族、漢族原本是親兄弟”(彝族),“雜木雜柴一處燒,噼噼啪啪火焰高;不同族姓聚一起,相識相親話語多”(彝族)。后一條諺語里的“族”指民族,“姓”指家支、姓氏,彝族的姓氏眾多,其家支是以父系為中心、以血緣關(guān)系為紐帶形成的家族譜系。在涼山地區(qū),同時生活著漢、彝、藏、回、蒙、苗、傈僳、傣、蒙古、納西、布依、壯、白等10多個世居民族,此諺語是各民族融合發(fā)展、和諧相處的產(chǎn)物和見證。藏族諺語“內(nèi)地的香茶,藏地的水,在一個鍋里相聚”,比喻的是藏漢關(guān)系。據(jù)民間傳說,早在漢代,四川雅安一帶的茶葉已經(jīng)通過交換輸入到藏地;有確切記載的是,從唐代起,一直到民國,內(nèi)地茶葉源源不斷通過茶馬互市等方式輸入到藏地,稱為“邊茶”“藏茶”。這些諺語,充分反映了民眾的民族共同體意識。
對于官民關(guān)系,諺語認為是相互依存的。“沒有泥腿子,餓死油嘴子”中的“泥腿子”代指百姓,“油嘴子”代指官吏。此諺語道出了官民之間互相依存的本質(zhì)關(guān)系。官員必須依靠民眾:“姑娘靠金玉裝飾,國王靠百姓扶持”(藏族),“騎馬要緊抓韁繩,辦事要依靠眾人”。所以,官員就應(yīng)當愛護民眾:“官是犁來民是泥,做官要把民愛惜?!?/p>
怎樣才能做個好官員呢?諺語認為,官員首先要學會識人用人:“識才要眼,用才要膽?!薄安拧敝溉瞬牛把邸敝富垩郏澳憽敝改懽R、膽量。官員還應(yīng)該有實踐經(jīng)驗、實戰(zhàn)經(jīng)驗:“將軍行營出,宰相縣丞來。”為官還要清廉:“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边€要愿意傾聽百姓議論自己的過失和缺點,以求了解真實的民情民意,做到“愿聞己過,求通民情”。“做官貧至辭官日,離任貴于上任時”是民眾對官員的要求和盼望,“貧”不一定是指真貧窮、真貧困,而是指清貧、生活簡樸;從上任到離任都能保持簡樸,才稱得上是一個好官、清官。官員上任時通常都會熱熱鬧鬧、豪情滿懷、躊躇滿志,但那不是最重要的;為官期間的所作所為,離任時候百姓的評價好壞,這才是最重要的。
但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懶政的、腐敗的官員司空見慣,不少更是騎在百姓頭上作威作福。對此,民間諺語進行了無情的諷刺:“蝸牛喜歡蜷在軀殼里,官僚喜歡坐在衙門里”(蒙古族),“文官會刮,武官會殺”(羌族),“文官三只手,武官四只腳”。后兩條諺語指朝政腐敗下,文官貪財,武官怕死;文官多出的一只手是為要錢索賄,武官多出的兩只腳是為逃跑時跑得快。近代譚嗣同在《上歐陽中鵠書》中說:“此時西人視中國官吏比于禽獸,故有‘文官三只手,武官四只腳’之謔。”特別是一些基層官員,他們一方面遭受著上司的壓榨,另一方面眼里又完全沒有下面的民眾,以致形成“官高一級壓死人”“縣官不如現(xiàn)管”“閻王好見,小鬼難求”“沒有河不從橋下流,沒有人不怕頭人管”(藏族)這樣的諺語。在古代,官員中窮兇極惡者不乏其人,諺語“滅門刺史,破家縣令”便是真實寫照??h令是一縣之長,刺史是一州之長;一縣之長濫使權(quán)力能使人家破人亡,一州之長濫使權(quán)力能使整個家族毀滅。這條諺語充分說明了,舊時地方官員的權(quán)力極大,老百姓實在惹不起。
舊時的官員不少與“貪”字脫不了干系,而官員一旦貪贓,便常常枉法,變得惡毒。于是,民間便產(chǎn)生了“毒不過青蛇,兇不過貪官”“官家想一想,銀子一千兩”“老爺手一指,百姓累個死”“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戴起烏紗,周武正王;摘了烏紗,雞屎麻糖”等一系列諺語?!爸芪湔酢敝C音“周吳鄭王”,原本是《百家姓》里的第二句;在四川方言里,“周武正王”與姓氏無關(guān),形容一個人一本正經(jīng)、裝模作樣的樣子;“麻糖”指粘性很強、香甜可口的麥芽糖,但當其與“雞屎”攪在一起后,便成了一堆亂糟糟的臟東西。官員貪贓,社會失序,但“權(quán)在土司的口里,權(quán)不在百姓的手里”(彝族),百姓只能徒喚奈何。面對不作為、不為民的官員,民眾的態(tài)度都是希望他們丟官或辭官:“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挑黃土”“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不能沒有法紀:“法紀松弛,國無寧日”,“無箍的木桶要散,無法的人群要亂”(彝族),“沒有水不走溝渠,沒有人不服國法”(藏族),“人怕無家,國怕無法”。我們的社會只要嚴格依法辦事,惡人就失去作惡的空間了,所以諺語說“法律逗了硬,惡人沒得勁”,“逗硬”是四川方言,意思是較真。法紀是不能用道理來取代的:“煙是煙來茶是茶,理是理來法是法”。好的法規(guī),需要有正直的執(zhí)法者來執(zhí)行。對此,諺語給出了警示:“法是好法,經(jīng)是好經(jīng),就怕歪嘴和尚念歪經(jīng)?!痹诜饨ㄉ鐣o常常遭到金錢和權(quán)勢的踐踏:“天上的風吹散烏云,地下的錢打開衙門”(羌族),“八字衙門向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要進官府,先把錢數(shù);要得不敗,先把田賣”。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難免會橫遭災(zāi)禍:“人沒罪,吃官司;水沒罪,河堤堵;樹沒罪,遭橫斧?!保ú刈澹┮灾掠诓簧偃艘虼藢俑耆バ湃危骸梆I死不做賊,屈死不告官。”
二
從古至今,不同地方之間、不同部族之間,難免有大小戰(zhàn)事發(fā)生,于是產(chǎn)生了不少軍事方面的諺語。諺語對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不義的戰(zhàn)爭和軍隊持贊頌態(tài)度:“仁義之師,天下無敵?!敝V語反對挑起戰(zhàn)爭,但對來犯之敵主張絕不手軟:“不要揮兵去犯人,但要消滅來犯者?!保ú刈澹τ趹?zhàn)爭,諺語認為應(yīng)提前做好準備:“寧可千日不戰(zhàn),不可一日不備?!闭J為一個人的戰(zhàn)斗經(jīng)驗只能在戰(zhàn)爭中才能積累起來:“沒經(jīng)過戰(zhàn)爭的人,一定不會打仗;沒趟過大河的人,一定不會泅渡。”(藏族)將領(lǐng)在戰(zhàn)爭中起著關(guān)鍵作用:“將是兵之膽,兵是將之威。”將領(lǐng)必須具備超人的謀略和膽識:“將不在勇而在謀,兵不在多而在精”“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打仗就要有舍生忘死的精神:“惜命則戰(zhàn)爭不得勝,惜財則官司打不贏?!保ú刈甯袼_爾諺語)
任何朝代、任何地方,歷來都存在著貧富差距:“人生不是一般同,富的富來窮的窮?!痹诼L的古代社會,廣大民眾多數(shù)是既貧窮也辛苦的:“白天背太陽,晚上背月亮。”白天埋頭彎腰勞作,如同把太陽背在身上;晚上遲遲不能回家,如同把月亮背在身上。但盡管如此,依然難改窮苦窘境:“一年忙到頭,屁股在外頭”,“屁股上只有一把補丁,腦袋上只有一撮頭發(fā)”(藏族),“白天奔波找食,晚上奔波找窩”(藏族)?!捌ü稍谕忸^”指衣不蔽體;“找窩”指沒有固定的住處,每晚到哪里去度過得四處去尋找。
由于富人們常常仗錢欺人,人們難免對其抱有成見,甚至給他們貼上“為富不仁”的標簽,以致“人越富,心越狠;人越窮,心越硬”“為富不仁,為仁不富”“窮人手腳黑,富人心眼黑”“地主算盤響,窮人眼淚淌”“牛角越長越彎,財主越富越貪”“豺狼欺綿羊,財主欺窮人”(蒙古族)、“沒有不吃人的老虎,沒有不欺人的財主”之類的諺語廣為流行。不過,不少人在心底難免還是會羨慕富人、并樂意與其結(jié)交的:“人窮輩小,人富輩高”“窮人說話無人聽,富人放屁有人聞”“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之類的諺語,便反映了這樣一種心理認知。
該如何正確對待富人和窮人呢?諺語給了我們這樣的回答:“莫饞富人,別嫌窮人”。對于富有,諺語認為并非就一定是好事:“一家富,千家妒”,“窮時只一愁,富后有十愁”(彝族),“無錢不過一個窮,有錢反倒把命送”。在這種觀念影響下,產(chǎn)生了“貧自在,富多憂”“窮惜柴米富怕賊”之類的諺語,甚至還出現(xiàn)了“沒有財產(chǎn)愁,有財產(chǎn)更愁”(彝族)、“錢財使財主不能安穩(wěn),饑餓趕乞丐奔走四方”(藏族)這樣一類帶有自我安慰意味的諺語。諺語還認為,一個人的貧富狀況并非一成不變的,是可以改變的:“富人沒有富根,窮人沒有窮種?!保ㄒ妥澹┻@樣的諺語,賦予了人們一種美好的愿景和不懈奮斗的勇氣。
對于不同陣營的敵我之間,諺語認為必然存在著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冰炭不同爐,敵我不同路”,“黑羊變不成白羊,敵人變不成朋友”(藏族),“豺狼一個心,總是要叼羊”(彝族),“雞不欠鷹的債,鷹來抓雞吃;羊不欠豹的債,豹來抓羊吃”(彝族),“壞人肚里裝滿壞水,海螺肚里裝滿害蟲”,“狐貍的笑臉藏不住害人的奸心,黑彝的甜言包藏著殺人的毒汁”(彝族)。后一句里的“黑彝”,是?彝族社會中的一個特定族群,他們以擁有高貴血統(tǒng)而自豪,在歷史上長期掌握著彝族社會的政治和經(jīng)濟大權(quán),是彝族社會的統(tǒng)治階層。因為敵我之間處于對立關(guān)系,所以“羊和狼不能交朋友,雞和鷹不能交朋友”(彝族)、“別拿豺狼當獵狗,別拿敵人當朋友”(藏族);否則就會“敵我不分,反害自身”。
敵人總會帶給我們傷害,所以諺語認為對待敵人不能心慈手軟,要狠狠地打:“核桃不敲不出仁,敵人不打不投降”(彝族),“打蛇不死,反受其害”。敵人常常是狡猾的,因此不能簡單根據(jù)表面現(xiàn)象來判定敵我:“對你笑的人,并不一定都是你的朋友;對你生氣的人,并不一定都是你的敵人?!保晒抛澹┊斎唬瑪橙撕团笥岩彩强赡苻D(zhuǎn)換的:“善者是仇敵,仇敵變朋友;惡者是親戚,親戚變仇敵?!保ú刈澹┧裕只瘮橙?、團結(jié)一切可以團結(jié)的人,是對敵斗爭中的重要策略:“即使只有兩個敵人,也把一個拉向自己。”(藏族)對同一陣營的人,要同進退、共甘苦:“遇敵共同拼殺,有福一起分享”(藏族),“金子和泥沙混在一起,禾苗和雜草生在一起,英雄和百姓住在一起,格薩爾和戰(zhàn)斗連在一起”。
三
不用說封建社會一直實行階級壓迫,而民眾的抗爭也一直沒有停止過。于是,“官逼民反,不能不反”“與其餓死,不如造反死”這樣的諺語在四川各地民間都有流傳。在有了抗爭意識的民眾眼中,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坐轎的是人,抬轎的也是人”,“黑彝、土司是人,娃子、百姓也是人”(彝族)。要抗爭,就要有大無畏的精神:“舍得一身剮,皇帝老子拉下馬”“不是魚死,就是網(wǎng)破”。要抗爭,就要堅持到底,不可半途而廢:“要使羊兒安身,就要打死豺狼;要使人民過上好日子,就要降魔除害”,“青松被折不彎腰,青草被割不絕根”(彝族)。
過去,人們普遍認為世態(tài)是炎涼的、人情是淡薄的:“人情薄如紙,世態(tài)冷若霜”“雪里送炭世間少”。在這樣的背景下,勢利者比比皆是,相關(guān)諺語很多?!叭艘蛔?,茶就涼”“家敗奴欺主,時衰鬼弄人”“花謝無人看,墻倒眾人推”“人在馬上有人敬,人在馬下有人欺”“樹倒猢猻散,墻倒眾人推”“狗咬輸家,燕投興家”“人窮犬也欺”“一棵樹子倒下后,雞也來爬,豬也來爬”(彝族)、“當時貍貓歡如虎,過時鳳凰不如雞”等諺語,既是對勢利者們的嘲諷,也是失勢者們的自嘲。末一句里的“當時”,可以理解為那時、從前,也可理解為正當時、運氣好的時候;“過時”,可理解為后來,也可理解為背時、時運不濟的時候?!叭嗽隈R上有人敬,人在馬下有人欺”里的“馬上”,既可照字面意思理解為騎在馬上,騎在馬上的人通常都是富人、貴人;也可引申為在官位上。這些諺語,無疑表現(xiàn)出傳統(tǒng)社會里人性中的負面成分。
舊時的世界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所以諺語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鷹吃雞,雞吃蟲,蟲吃沙”(彝族)。但這樣的情況也會有改變的時候,所以諺語說:“困龍也有上天時,瓦片也有翻身日”,“陰溝里的泥巴,總有翻身之日”,“莫講隆冬的冰厚,夏天一到就融化;莫講窮人的命苦,總有一天會翻身”(藏族)。當然,“命運”的改變,就個體來說,有時是必然的,有時則需要運氣:“運去金成鐵,時來鐵似金?!?/p>
由于社會規(guī)則和社會秩序常常被權(quán)錢打亂和左右,所以人們對此難免顯得十分不平又無可奈何:“有錢說話硬,無錢話不靈”“有錢有勢滿嘴油,無權(quán)無錢汗長流”“人見利眼開,魚見食口開”“一人有福,拖帶一屋”。盡管如此,對卸磨殺驢、阿諛奉承、忘恩負義、看人下菜、欺軟怕硬等社會惡習,諺語仍給予了明白的諷刺:“水漲找拄路棍,水蝕丟拄路棍”(傈僳族,“蝕”是消退的意思),“阿諛無牙齒,能咬掉骨頭”(回族),“老爺喜歡拍馬屁的人,饞狗喜歡好拉屎的人”(蒙古族),“小人得志,不可一世”,“馬吃飽了反踢人”(藏族),“丟了打狗棍,不認給飯人”,“提刀割肉,抬眼看人”,“欺不倒蠚麻欺蒿蒿”。末句里的“蠚麻”即蕁麻,葉柄密生刺毛,皮膚接觸會有強烈刺痛感,此處比喻厲害的事物;“蒿蒿”指陳艾一類草本植物,不刺人,此處比喻柔弱的事物。諺語表達了對那些欺軟怕硬者們的批評。
在20世紀中葉人民公社化時期,廣大農(nóng)村普遍實行共同下地勞動記工分制,對此相關(guān)諺語持否定態(tài)度:“吃大鍋飯,養(yǎng)大懶漢”“工分上萬,家家餓飯”。20世紀八九十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出現(xiàn)了不少“萬元戶”“專業(yè)戶”,但同時也出現(xiàn)了攤派等不良社會風氣。諺語“專業(yè)戶,出了名,大嘴老鴰齊上門”,便是對當時那些找上門強行攤派和要求贊助的各路人等的諷刺;“跑上八趟十趟,不如火鍋一燙”“研究研究,全靠煙酒”“香煙一遞,說話和氣”“筷子一舉,可以可以”“酒杯一端,政策放寬”“公章碗口大,不如熟人一句話”“有權(quán)走正門,有錢走后門,無權(quán)無錢莫得門”等諺語,則是對當時一些要請吃請喝甚至要賄賂才辦事的干部的嘲諷。對于上級主管部門眾多、基層工作人員忙不過來的情況,民間諺語則給予生動畫像:“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穿又穿不過,理又理不伸?!?/p>
今天,干部群眾之間是平等關(guān)系,特別是一些基層干部,完全與民眾融為一體,常常成為脫貧致富的帶頭人。所以,出現(xiàn)了“干得干不得,干部先曉得”“腳上有泥巴,心里有群眾”“用好一個人,富了一個村”“干群一條心,黃土變成金”等新時代的時政諺語。
主要參考資料:
1.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四川卷編輯委員會編纂《中國諺語集成·四川卷》,中國ISBN中心2004年版。
2.《中國民間文學大系·諺語·四川卷》,2023年3月送審稿。
3.四川省各市(地、州)縣(區(qū)、市)1980—1990年編纂的諺語集成卷本。
作者: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