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哪咤,登頂全球單一市場票房冠軍,讓世界見識到了中國動畫的實力。2019年,“他”頂著黑眼圈、走路歪歪扭扭的闖入大眾視野;2025年,“他”直接捅破了國漫天花板,實現(xiàn)了“逆天改命”。兩部《哪咤》的總票房加起來超過了100億元。
從弒父到弒神,導演餃子生動詮釋了什么是:“生而為凡,卻偏要逆風翻盤!”
他與哪咤“死磕”5年,用1900多個特效鏡頭、10000多個特效元素,打破了觀眾對“國漫不行”的偏見。正如哪咤一樣,餃子用行動證明:不認命,就是他的命!
《哪咤》的爆火,離不開他1600天的蟄伏和棄醫(yī)從漫的決心。從待業(yè)青年到問鼎中國影史,他從不給自己留后路。
餃子,原名楊宇,從小就熱愛動漫的他,1999年被華西醫(yī)科大學錄取。大三下半學期,他無意中接觸三維動畫軟件MAYA,驚覺動畫的創(chuàng)作并沒有想象中困難復雜,哪怕沒有經受科班訓練,也可以創(chuàng)造出好的作品。幼年的理想重新萌芽,他投身于花花綠綠的動畫世界中無法自拔。此刻,他意識到:人生只活一次,不如選自己熱愛的。
大學畢業(yè)后,餃子本應按部就班地進入醫(yī)院成為一名醫(yī)生。但他偏不!
2005年,餃子徹底放棄了苦讀4年的醫(yī)學專業(yè),到一家廣告公司成了一名動畫師。然而,商業(yè)化的需求限制了餃子對動畫世界的摸索與想象:這并不是自己想做的動漫。一年后,他辭去工作,一頭扎進自己的動畫世界里。他放棄了香餑餑一般的鐵飯碗,踏上了一條充滿荊棘的坎坷之路。幸運的是,他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在孤注一擲的3年里,他只能“啃老”。為了制作動畫,沒有任何收入的餃子,只能依靠母親每月1000元的退休工資生活。每天過著客廳、臥室、廁所,三點一線的日子。在消費方面,餃子能省就省。衣服基本沒買過新的;食物都是超市特價菜,以素食為主,難見葷菜;住的是父母在成都買的二手,每月700多的按揭款占了餃子家一半的支出。閑暇的時間里,餃子聽評書、音樂,看電影、動漫,偶爾玩玩游戲,全是最低廉的娛樂消費。他的家里甚至連網線都沒牽,要上網就去朋友家,這樣既減少了娛樂時間和社會浮躁氣息的影響,還保證了用于動畫制作電腦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
從人人景仰的名校畢業(yè)生到劍走偏鋒的動畫新人,餃子走上了一條不被世俗理解的道路。“我的經歷雷到了一大片人,名牌醫(yī)科大學畢業(yè)轉行搞動畫,餓著肚子做短片,在別人眼里簡直‘有病’?!钡溩硬]有退縮,在他看來:“人心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但命運由自己決定?!?/p>
2009年,蟄伏3年8個月的餃子創(chuàng)作了自己的第一部動畫作品:《打,打個大西瓜》。這部片長16分鐘的爆款視頻與后來的《哪咤》,有著相同的內核:小人物的廝殺,只是大人物牌桌上的游戲。
VeryCD的站長給出的評價是:“這是我看過最牛的動畫短片了,沒有本年度,沒有之一,華人制作!”
盡管初出茅廬,《打,打個大西瓜》還是在眾多作品中突出重圍:2009年,入圍第6屆廣州金龍獎最佳動畫短片獎;2010年,獲得第26屆德國柏林國際短片電影節(jié)國際競賽單元評委會特別獎和北京電影學院第9屆動畫學院獎最佳技術運用獎。
在第26屆德國柏林國際短片電影節(jié)上,評委會在頒獎詞中這樣評價它:“這是一部非常有價值的影片,它擁有的視覺風格,其利用現(xiàn)代流行文化與幽默元素將作者對人類生活環(huán)境,和平與戰(zhàn)爭的看法傳達出來,整部電影非常好笑,和平與戰(zhàn)爭主題表現(xiàn)得恰如其分?!?/p>
最終,這部作品斬獲國內外30多個專業(yè)獎項,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作為一個單線程的‘完美主義強迫癥患者’,從2005年到2025年間,餃子只創(chuàng)作了4部作品,并且每一部都離不開他對人生的思考和對世俗的反叛。他追求真實,想要突破層層枷鎖尋找到一種遵從本心的、有價值的的生活。
慢工出細活,餃子對每一部作品都精雕細琢。
在2025年春節(jié)檔,《哪咤之魔童鬧?!罚ā赌倪?》)以10天突破65億的成績登頂中國影史票房榜。
餃子用5年時光交出的這份答卷,背后是近乎“瘋魔”的堅持與無數(shù)不為人知的窮困與艱難。
這5年,既是餃子與團隊對動畫藝術的極致追求,也是一場中國動畫人用血肉之軀“死磕”工業(yè)短板的史詩。
在餃子看來,第一部是生存,第二部是超越。
5年前《哪咤1》創(chuàng)作時,團隊曾因資金短缺瀕臨解散。他連動作指導都請不起。甚至親自上陣指導,要“分心考慮團隊能否活到明天”。然而,這種窮困反而錘煉出團隊的韌性。到了《哪咤2》,餃子的“瘋魔”更甚——他要求“每一幀都突破極限”,甚至為一條鎖鏈的物理效果打磨半年。
陳塘關大戰(zhàn)中,上萬根鎖鏈的動畫設計幾乎讓團隊崩潰。餃子堅持用“實景化”呈現(xiàn)鎖鏈的束縛感,拒絕用特效簡化,最終耗時數(shù)月攻克技術難題,將重力與戰(zhàn)斗美學融為一體。
有人曾問餃子為何不趁著《哪咤1》大火抓緊出第二部,他的回答是這樣的:“資本是資本,而我必須對得起觀眾的熱愛。藝術無價,絕不能趕工。”
從劇本到制作,從美工到特效,導演餃子身兼數(shù)職、親力親為,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電影中80%的特效匯聚了國內20多個公司,投入超過4000多人,僅特效鏡頭就1948個,總鏡頭有2427個。片中“三界大戰(zhàn)”的15分鐘長鏡頭,單個鏡頭渲染耗時一年半,僅特效元素就超10000個。
分鏡師和特效團隊最初面對劇本時“完全懵了”,餃子卻堅持要做“觀眾沒見過的視覺沖擊”。
除此之外,哪咤里的每一個角色都有完整的故事線和人物成長歷程。
人、妖、魔、仙,界線鮮明,擁有自己的情感、動機和命運軌跡,角色塑造也更為立體。他們經歷了各種各樣的挑戰(zhàn)和磨難,通過與外界的沖突及內心的掙扎,逐漸實現(xiàn)了自我認知的提升和性格的蛻變。
請不起動作指導,餃子就親自示范;在配音演員工作時,餃子也會加入其中。整部影片,讓人看得又燃又嗨。就像餃子承諾的:“中國動畫的‘鬧海精神’,就是一群瘋子帶著觀眾一起瘋!”
一方面,是飽滿細膩的大場面;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他將每部作品都當成最后一部作品去創(chuàng)作,用特效去服務劇情。
《哪咤2》創(chuàng)作靈感源于成都日常生活:如四川普通話、三星堆元素等。同時,整個成都動畫產業(yè)鏈的同行一起出動,共同打造出了:“不亞于好萊塢迪斯尼的特效天花板”。
在餃子看來,“創(chuàng)作是一輩子的事,寧缺毋濫”。
5年時間,他的頭發(fā)白了大半?!斑@些年白頭發(fā)的確變多了,但也不會刻意去管,反正人都會老。能一直做自己喜歡的事,就足夠幸運了。如果不干這事兒,我的生命可能衰敗得更快?!?/p>
餃子曾說:“不認命,就是哪咤的命?!?/p>
從弒父到弒神,哪咤不斷挑戰(zhàn)世俗常規(guī),完成了對自身的超越。哪咤生而為魔,被世人誤解和排斥,但他內心深處渴望被接納和認同。
哪咤和敖丙的反抗,不僅是對個人命運的抗爭,更是對整個社會不公的挑戰(zhàn)。他們不再滿足于被命運安排的人生,而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現(xiàn)狀。
某種程度上看,餃子的人生和哪咤有著很高的重合之處。他放棄了醫(yī)學專業(yè),選擇了自己熱愛的動畫事業(yè),這本身就是一種對傳統(tǒng)觀念的反抗。
5年間,餃子用“不給自己留后路”的決絕,將《哪咤2》鑄成中國動畫的里程碑。從鎖鏈的物理細節(jié)到2億角色的算法,從川普口音的太乙真人到三星堆靈感結界獸,每一步都是對中國文化的深耕與對工業(yè)短板的宣戰(zhàn)。這不僅是技術的狂飆,更是一場動畫人用血肉之軀撞開行業(yè)天花板的悲壯征程。
餃子的團隊沒有996,燈火通明,奮戰(zhàn)到凌晨四五點是常態(tài)。這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著熱愛的事。
“世界上總有一些美好值得我們全力以赴,哪怕粉身碎骨?!?/p>
正如哪咤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餃子與團隊用5年光陰,為中國動畫撕開了一道通向世界的光。
“我們遇上了中國動畫的好時代,但更需要死磕到底的熱血?!痹陲溩涌磥恚@就是真正的英雄主義:認清現(xiàn)實后還敢不認命。就像哪咤一樣,生而為魔卻逆天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