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張良,是在江蘇省人民醫(yī)院干部病房。話題,從聊戰(zhàn)友開始。張良,2003年出了一本《感悟人生》,書中一條感言說得情真意切:“一個人光榮犧牲了,美名會永遠留在后人的心里,也會繁衍出新的生命故事。”張良如此感慨,因為他總懷念著一位名叫趙傳仁的戰(zhàn)友。
張良,江蘇六合人,家境算得上殷實,20世紀三四十年代,張良家里在六合縣城里開了一家洗染店,做洗染生意。店里外請了一個學徒,比張良小兩歲,張良習慣喊“小趙”。
小趙,趙傳仁,本分忠誠,干活勤快,腦子活,張良全家把他當作自家人。張良和小趙同睡一張床。六合縣城淪陷后,國難當頭,趙傳仁和張良在一起時常擔憂國無寧日,痛斥日軍慘無人道的行徑,抗日救國的心情開始迫切起來。趙傳仁愛打聽消息,登門客人來了,習慣問問城里城外的事。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和張良聊天,有時會談新四軍在哪兒打勝仗,消滅了多少日偽軍。說到新四軍,趙傳仁眉飛色舞。張良猜測,小趙是渴望參加革命的。
1940年的一天凌晨,趙傳仁沒打招呼離店,原以為當天會回來的,可一連幾天不見他的人影。按理說,不做學徒了應該說一聲。張良揣摩,小趙十有八九找新四軍去了。由此心里納悶:兩人無話不說,為何不帶我一起走?朝夕相處的趙傳仁不辭而別,張良心里很難過。
第二年秋天,張良在新四軍第二師敵工部同志的指引下,通過日偽軍的封鎖線,趕了3天路,來到淮南抗日根據(jù)地的大劉郢。這個村距來安縣半塔鎮(zhèn)約20里,民風淳樸,大多數(shù)群眾擁護新四軍的抗日主張。這里的一切,讓張良恍如到了一個新的世界。
抗日根據(jù)地條件艱苦,但是,新四軍部隊像是大家庭,互相關心,特別溫暖。張良來到部隊不久,組織上決定讓他去抗大八分校文化隊學習,分校位于安徽天長的龍崗古鎮(zhèn)。報到那一天,令張良做夢也沒想到,竟然碰到了朝思暮想的趙傳仁,小趙也在文化隊學習。相遇時,激動的心情無法用語言形容,張良問趙傳仁:“為什么不帶我一起走,是怕我吃不了苦嗎?”趙傳仁連忙向張良解釋:“不是怕你吃不了苦,怕你的父母知道了責怪我?!?/p>
在充滿文化氣息的文化隊,張良和趙傳仁成了抗大分校的校友。小趙看到張良剛來隊里,一切都是生疏的,就向他介紹文化隊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在張良報到后,趙傳仁送給了張良兩件禮物:一雙草鞋,一塊包裹皮。小趙說:“訓練、行軍少不了經(jīng)常走路,沒有備用的鞋子不行,你還要學會打草鞋。包裹皮也少不了,把換洗的衣服包起來,就是每天要用的枕頭?!苯又?,趙傳仁又幫張良弄草打鋪,整理內(nèi)務,如兄弟一般。文化隊學習結業(yè),張良被分到了新四軍第二師抗敵劇團,趙傳仁下部隊在連隊當文化教員。一個在津浦路西,一個在津浦路東,鐵路是敵人的封鎖線。之后,兩個人很少見面。
在抗敵劇團,張良是宣傳員、鼓動員,又是糧食征收員、擔架員、護理員,打仗了,走上戰(zhàn)場救護傷員。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接著,張良所在部隊開進六合縣城。張良和趙傳仁各自和家人團聚了,兩家人走親戚似的,你到我家,我去你家,分享抗戰(zhàn)勝利帶來的歡樂。
抗戰(zhàn)勝利不久,張良和趙傳仁跟隨部隊北撤,執(zhí)行不同任務,奔赴新的戰(zhàn)場。一次急行軍途中,張良偶遇趙傳仁,兩人不能停下來交談,開心招手示意,各自的隊伍很快走遠了。就這匆匆一別,結果成了永別。
1948年6月,國民黨軍中原戰(zhàn)場告急,決定將江蘇省中部、北部地區(qū)的整編第二十五、第八十三、第七十二師西調(diào)中原戰(zhàn)場增援。我華東野戰(zhàn)軍蘇北兵團為策應主力發(fā)起豫東戰(zhàn)役和山東兵團發(fā)起兗州戰(zhàn)役,在向隴海鐵路東段南側國民黨守軍發(fā)起攻擊后,打響了漣水戰(zhàn)役。經(jīng)3天激戰(zhàn),新四軍部隊占領了漣水城。漣水戰(zhàn)役中,趙傳仁不幸犧牲,年僅23歲。噩耗傳來,張良悲痛欲絕,默默發(fā)誓:“小趙永遠是我學習的榜樣,他的革命獻身精神,鼓舞我繼續(xù)前行。”
想到趙傳仁的犧牲,張良時常眼閃淚光。從小趙身上,張良更加理解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二師抗敵劇團,不少隊員是小隊員,十二三歲,張良比他們大好幾歲,他像哥哥那樣關愛他們。如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遮風擋雨,保護他們的安全。
1947年,已編入部隊文工團的張良,在團里任中隊長。文工團跟著部隊在魯南地區(qū)行軍,張良把隊員們的安危放在第一位。一次白天急行軍,忽然發(fā)現(xiàn)前方有敵機飛來,千鈞一發(fā)之際,有的小隊員向樹林和村莊奔跑,張良大喊一聲:“快沿公路兩旁分散臥倒!”敵機俯沖朝村莊掃射,瞬間,樹林和村莊濃煙四起,爆炸聲在耳邊響起。這時候,太陽已落山,天漸漸暗下來,敵機看不清地上目標飛走了。張良立刻吹哨集合、點名,人員全部到齊,沒一個受傷的。驚魂之后,張良欣慰地笑了。
渡江戰(zhàn)役后,張良跟隨解放大軍開進南京,他出任南京軍管會暨南京市文聯(lián)戲劇部干事、總干事。1950年,組織上讓張良報考北京中央戲劇學院,他于1953年畢業(yè),調(diào)入江蘇省話劇團工作。為了黨的文藝事業(yè),1954年張良才與戀人朱靜攜手走進婚姻殿堂。這一年,張良已經(jīng)32歲。在省話劇團,張良出任團長、黨支部書記,又是演員。歲月悠悠,藝路長長,他先后在話劇、歌劇、電影、電視劇等50多部作品中成功塑造人物形象。后來調(diào)至江蘇省創(chuàng)作室、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所,繼續(xù)在文藝道路上跋涉。無論在什么崗位,張良時刻把趙傳仁等革命先烈為民族解放的犧牲精神,化作力量源泉,在舞臺藝術上傳遞深刻的價值與情感。
張志堅,張良之子。高考失利后,成了一名司爐工。1979年,江蘇人藝招學員,張良支持兒子報名。張志堅1983年開始步入影視界,2008年出演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曾榮獲第二十三屆上海電視節(jié)白玉蘭獎最佳男配角。張良對兒子叮嚀最多的話:做德藝雙馨的人,德是藝的根,藝是德的花。張志堅回憶,藝術道路上的成長、成就,離不開父親。父親給我講過抗戰(zhàn)史,常提到趙傳仁叔叔。戰(zhàn)爭年代革命先烈和文藝工作者的獻身精神,潛移默化引領了我們這代人。
(責任編輯黃朱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