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刺繡與侗族大歌、侗戲并稱推動侗族歷史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三駕馬車”,是一種用繡花針穿刺將各種彩色絲線或棉線附著在織物表面上,構成各種圖案紋樣的工藝技法,是中國少數民族刺繡中的重要分支。侗族刺繡工藝主要用于婦女上衣、胸襟、領襟、圍裙、男頭巾、綁腿、小孩的口水圍、鞋帽、背帶等花邊圖案裝飾。
侗繡主要有剪紙與刺繡兩個步驟:刺繡前,先在銅版紙上剪出需要的圖案,侗繡藝人通過剪紙來表現自己的設計構思,以及在剪紙中對事物進行抽象提取,這里面飽含著她們對生活的巧思,所剪制的圖案也是侗族婦女情感的寄托。她們不用筆起稿,想要的圖案已經了然于胸,熟練的刺繡藝人,可以以剪刀代筆行云流水地表達出自己心中所想的圖案。雙龍搶寶、金錢葫蘆、牡丹富貴、孔雀開屏……侗族刺繡圖案歷經一代又一代的積淀、傳承,最終形成“凡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文化特征;因為侗繡都是分成單獨的小塊或條狀進行繡制,繡制完成后再重新進行組合,單個繡片并不大,所以大部分時候都不需要繡花繃子,放在手中就可以進行刺繡。侗繡在色彩運用上,給人溫暖、歡愉、喜慶、吉祥、熱烈的感覺,如大面積使用大紅、翠綠、桃紅、橘黃等鮮亮色彩,與綠色、紫色、藍色等形成強烈對比,凸顯了裝飾性。
過去,侗族姑娘的嫁妝是自己準備的,從童年開始,就由母親手把手地教她們學習繡花技藝。如今,侗族婦女通過刺繡,表達她們熱愛生活、感恩生命的樸素情懷,每一件繡片都發(fā)自她們內心深處的情感。
近年來,侗族刺繡的保護、傳承和發(fā)展得到多方重視,先后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及國家傳統(tǒng)工藝振興目錄。傳承人們將侗族刺繡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制作出許多既富于民族風情又不失現代感的圍巾、手包、抱枕、桌布、窗簾等文創(chuàng)作品,不僅具有實用價值,走進了更多人的生活,更實現了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結合,真正改善了當地從業(yè)者的生存狀態(tài),使這門古老技藝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