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舅總是蹲在黃昏的田埂看麥,從小苗看到結穗。
大舅把麥當零食,口袋里總裝著麥粒。閑下來就丟幾粒在嘴里,吃炒豆一樣。
大舅愛麥,是因為他是開酒坊的。從莊稼人到酒坊老板,他從不到外地買麥,只相信自己種的麥。釀酒有句行話:一糧二曲三師傅。出不出好酒,糧食的質量是第一位的。
所以大舅自己種麥,用農家肥養(yǎng)麥。麥熟時節(jié),是他最愛看麥的時候。一杯茶,一包煙,坐麥地一看就是幾個時辰。聞麥香,看麥浪,就能洞察麥的長勢,估摸出麥的收成。地里的麥好,香味就純正。如果有焦炭味,那是天干了,麥粒成了虛殼。有霉味,是雨水重了,先熟的麥粒爛掉了。大風吹過,麥浪起伏整齊,這塊地是好麥。起伏零亂,這塊地的麥成熟就有問題,有的熟了,有的沒熟。
大舅經常說:“不會種麥的人,釀不出好酒?!?/p>
大舅釀的酒出名,首先是他的麥地出名。到酒坊買酒的人,會經常跑到他麥地看一下??戳他?,就放心地回去買酒了。
大舅的屋后有一條小溪,溪水常年不斷。他將溪水引進自己挖的一口大池塘,蓄起來,保護起來。塘底生滿水草,游著小魚。水草是自己種的,魚苗是自己放的。水質有沒有問題,就看水草和魚。水草不長了,小魚不游了,那就得想辦法,就得換水。
我的家鄉(xiāng)曾經有大大小小十幾家酒坊,都是有些年代的老酒坊。大多酒坊七八間土坯房,二十幾個發(fā)酵池,五六口火甑,每天釀出幾百斤酒。山里人釀的酒,基本是自產自銷,一方酒水養(yǎng)一方人。賣的是口碑,四鄰八鄉(xiāng)聞到酒香就來了。山里人拎著桶、提著壺、端著碗來買酒??梢杂矛F錢買,也可以用小麥換。在酒坊里邊嘗邊買,還可以賒欠。大舅家門前就有個很臟的作業(yè)本,也叫賒欠本。癮君子自己寫自己記。銷賬了,自己劃名字。小小的賒欠本,記著友情,也記著信任。
酒不好,可以罵老板,罵老板的娘。賣酒的就是釀酒的,酒不合口,提意見,提意見不管用,就罵人。顧客一罵,老板就知道酒的質量出問題了,就吃不香睡不好,就想盡辦法改進。改進也沒那么多標準,沒那么多講究。不用化驗,不用儀器檢測,全憑一張嘴。按客人的口味和要求改,改到顧客不罵人就行。
小酒坊在山里生存的秘訣,是每家都有一批骨灰級消費者。
小酒坊經營的是人脈。
顧客是親友,是老鄉(xiāng),是老熟人。惹誰不高興,都是跟自己過不去。因此,顧客來了,串門似的。拿椅子就坐,坐下就要煙要茶。遇上飯時,端起碗就吃。遇上天氣不好,離家遠的,還在酒坊住一宿。開酒坊賺快樂,也賺友情,不一定全是賺銀子。
大舅的酒坊,也有一批骨灰級消費者。大舅隨口就能報出顧客的地址和外號,有人好久不來,就念叨,就打電話問候。山里人愛辦紅白喜事,用酒量大。大舅家的酒,基本都被排著隊預訂了。酒坊的經營,很從容。因此,大舅有了大把時間看麥。
酒坊最熱鬧的時候,不是賣酒,是出酒糟的日子。開酒坊賺的不只是酒錢,還賺豬的錢。酒水養(yǎng)人,酒糟養(yǎng)豬。酒糟養(yǎng)大的豬,山里人叫酒水豬。酒水豬不鬧人,吃了就睡,睡了就長膘。大舅家的酒糟也是緊俏貨,零賣給山里的鄉(xiāng)親,批量走的是小養(yǎng)豬場。特別是秋冬季,青黃不接的日子,酒糟基本上是出甑就賣。
出酒糟的日子,濃郁的發(fā)糕香味,隔山頭也能聞到。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我認為所謂的酒香,應該是酒糟的香味。那香味就是廣告,行走在市井和鄉(xiāng)野,聞到酒糟香,就知道附近有酒作坊了。
酒糟飄香的日子,山道不再寂寞,小皮卡、三輪車、板車還有雞公車……排成長串兒。給豬買口糧,也能成為一道風景。
大舅的酒坊,也是個娛樂去處。我家走親戚,我最愛去的地方,就是大舅家。山里人農閑時,也愛到酒坊玩。瞧釀酒的過程,是一種享受。一觀一聞一嘗,是老釀酒師的看家本領。觀酒花,聞酒香,嘗酒味,也是一種娛樂。酒坊里時時有開懷的笑聲,有孩童般的嬉鬧,有離譜的鄉(xiāng)村新聞,有常說常新的葷段子……
到酒坊來玩的酒鬼,也是半個專家。釀酒師有難題,也會跟酒鬼商量。釀酒師沒有發(fā)現的問題,有時被老酒鬼發(fā)現了。所以,小酒坊的生產流水,永遠是對顧客開放的,消費者與生產者的血脈聯(lián)系,是大廠家不具備的優(yōu)勢。酒坊的酒好,消費者竟然也會有榮譽感。酒出了問題,也會很快被理解。
因此,山里的老酒坊很難倒牌子。
我對大舅家酒坊的深刻記憶,是發(fā)生在酒坊的一件趣事。
鄉(xiāng)鄰有個老頭,外號叫酒麻木。不能從字面理解,認為老頭喝酒喝麻木了?!奥槟尽痹浭歉母镩_放初的一種交通工具,就是那種出租載人的人力三輪車。老頭年輕時曾在城里干過這種營生,而且相當有名。跟酒扯上關系,說明老頭貪杯的名聲也不亞于他曾經的職業(yè)生涯。
酒麻木有次到大舅家買酒糟,排隊的時候,溜到坊里玩。先是站在遠處,袖著手好奇地瞧著甑里流出的酒,喉嚨里像有爬爬蟲在爬。慢慢蹭到師傅面前,先是把酒夸了一通,然后吧唧著嘴央求說:“師傅,把這剛出的熱酒讓我嘗一口吧?!闭鐒偝鰻t的食品,顧客想品嘗一下,沒什么稀奇的。師傅看一眼老頭,那發(fā)亮的禿頭,那銅紅色皮膚,那友善得見人熟的眼神,估摸就是一個老酒鬼。師傅順手用瓷碗接了一口酒,笑著遞給他說:“您老高壽?”老頭點頭哈腰接過碗,笑瞇瞇地說:“八十四啦?!?/p>
沒有馬上嘗,而是送鼻子前聞了一下,馬上陶醉得像娶了新媳婦那感覺。一只手從腰間伸出一根指頭,另一只手已經把碗送嘴里了。一口酒悶嘴里,老頭好像站著睡著了似的。好半天,喉結才動了一下。接著,一口就把小半碗酒給喝了。喝過了,又央求說:“大師傅,給我再嘗一口吧?!?/p>
不能再給他嘗了,所謂嘗,有一不能有二。不是舍不得,正接著的頭子酒,酒熱,度高,勁大。平日有量的老酒鬼,也不能飲多。新出的酒必須“掐頭去尾”,經過勾兌和儲存,才能成為日常飲品,才能出售。師傅覺得道理老頭是懂的,不說道理,只說不能給嘗了。師傅不再搭理他,忙去了。
酒麻木在甑前站著,后來又蹲著,好像在專心看酒,其實在偷偷看人。見人走遠了,走稀了,以飛快的速度舀了一碗熱酒,一口悶了。
當天黃昏,酒坊收工時,大舅遠遠看見門前的山道上停放著一輛板車,袋子和繩子都綁車把上,就納悶了,酒糟早賣完了,基本上夠賣,這是誰家空板車還放門口呢?就問作坊的師傅和伙計,都說不知道。又在大門口喊了幾嗓子,沒人應聲。山坳農戶稀少,天黑還有臟東西出沒。大舅不敢大意,屋前屋后,山前山后尋人。
又回到酒坊,忽然聽到糧房里鼾聲如雷。糧房是堆糧的地方,堆的全是成袋的小麥。每天午休時,偶爾有伙計到里面躺一下,臨時打個盹,沒聽說有人睡里面過夜。黑燈瞎火的,這是誰在里面打呼嚕呢?大舅拉亮燈,進去一瞅,驚得目瞪口呆。一個老頭側臥在兩包小麥上,爛醉如泥。禿頭紅得像著火的煤球,哈出的氣能點著火。再一瞅,正是那個到酒坊討酒喝的酒麻木。
大舅趕緊回屋取醒酒湯,給酒麻木喂了一海碗,喂吐了,才讓伙計扶酒麻木到客房躺下。辦妥后,才在門口大發(fā)脾氣,問責師傅。
師傅說明原委,笑道:“所謂酒鬼,不講酒規(guī)才叫鬼。講酒規(guī)的人,那叫癮君子。跑到釀房討酒喝,而且偷喝頭子酒,已經是酒鬼他爹了。”
第二天一早,酒麻木拖著空板車回去了。
這事兒,成為大舅酒坊流傳最廣的段子。段子傳到哪,人都問這是哪發(fā)生的事,大舅的老酒坊就更出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