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筆、一瓶水、一張紙……近些年來,各地方政府堅持過緊日子,將降低行政成本落實至極細微之處。
政府過緊日子,是為了換百姓好日子。黨政機關過緊日子,也不是捂緊錢包不花錢,而是該花的花,該省的省,集中財力辦大事。
正如財政部部長藍佛安所講,黨政機關少花一分錢,民生事業(yè)就可以多安排一分錢。
近期,各省份2024年預算執(zhí)行情況和2025年預算草案報告陸續(xù)公布,各地均在強調2025年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降低行政運行成本等,以騰出更多資金用于支持民生和重大戰(zhàn)略任務。
這也與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嚴禁鋪張浪費,騰出更多資金用于發(fā)展所需、民生所盼”的要求不謀而合。
可見,“緊日子”方針不是一時之需,而是長久之計。
那么,各地過緊日子的成效如何?今年又如何繼續(xù)過緊日子?錢該往哪里花、怎么花?
精打細算,才能油鹽不斷。
近些年,各級政府過緊日子新規(guī)不斷出臺,規(guī)定之“細致”,甚至上了熱搜。
比如北京提出,黨政機關會議不再提供瓶裝礦泉水。蘇州要求高鐵沿線公務出行原則上不安排公務用車保障,公務接待安排在機關食堂的,原則上提供同餐次職工餐菜品。安徽規(guī)定,文件、資料一律雙面印刷;嚴禁同城接待,優(yōu)先選擇單位食堂作為接待場所,陪餐人數(shù)不得超過3人;開會不發(fā)文件袋、筆記本和筆。安徽甚至還規(guī)定,領導干部參加會議不帶助手,同一單位跨縣(市)參會人員不能超過一人……
顯然,“過緊日子”不是“唱高調”“喊口號”,而是通過一個個細節(jié)、一樁樁小事入手,過緊日子的要求落到實處。
不僅如此,為了讓黨政機關習慣過緊日子,近些年各地將過緊日子制度化,形成長效機制。山東、河南、湖北、湖南、陜西、福建、黑龍江、北京等多個省份發(fā)布過緊日子相關規(guī)定。
那么,政府過“緊日子”的具體成效如何?
從中央層面來看,2023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支出預算比疫情前2019年下降了20%,各級財政用于教育等重點民生領域的支出比2019年增長25.5%;2020—2022年中央部門支出連續(xù)負增長,2023年也只略增了0.8%,把節(jié)約下來的錢用以支持地方保障民生、促進發(fā)展。
從地方來看,各地發(fā)布的2024年預算執(zhí)行情況和2025年預算草案報告顯示,多個省份壓減費用達到數(shù)十億元。
如重慶去年全市壓減一般性支出54億元;天津全年壓減非必要支出87.6億元;吉林去年落實12條過緊日子措施,全年一般性支出減少65億元,下降16%,其中委托業(yè)務費支出壓減超40億元,下降近50%;浙江全省非剛性、非重點項目支出預算壓減6.8%;四川省一般性支出預算下降3.6%,“三公”經費連續(xù)11年下降……
不過,全國各地在表示“習慣過緊日子不放松”“推動過緊日子成為常態(tài)”“持續(xù)強化監(jiān)督”時,也要避免一些誤區(qū)。
“要防止對過‘緊日子’的情況進行不科學考核和檢查,防止支出‘過緊’而導致公共服務質量縮水,如要求壓減支出年年都要有新的成效等?!敝袊鐣茖W院財經戰(zhàn)略研究院副研究員、財政審計研究室副主任張彬斌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提示。
“如果一個地方過緊日子的理念從一開始就落實得比較扎實,幾年之后,‘三公’經費和一般性支出可能都已經在最低水平運轉了,壓減開支上很難再體現(xiàn)明顯增量效果??己撕捅O(jiān)督是必要的,但必須要在科學設定指標和實施方式的情況下進行?!睆埍虮蟾嬖V記者。
在他看來,“健全過緊日子長效機制”關鍵在于,推進預算編制的科學化,健全公共服務標準化體系。
“要明確以最經濟的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務標準是什么。在不發(fā)生‘或可’支出的同時,保障必要的運轉支出,實現(xiàn)財政資金提質增效。”張彬斌稱。
中央要求——“堅持政府過緊日子”“騰出更多資金用于發(fā)展所需、民生所盼”。
“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不動搖,集中財力辦好大事要事。”今年2月,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在署名文章中表示。
他繼續(xù)稱,重點加大對穩(wěn)就業(yè)的支持,促進解決結構性就業(yè)矛盾和重點群體就業(yè)問題。加大對提振消費的支持,推動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保體系、改善消費條件。加大對教育人才、科技攻關、鄉(xiāng)村振興、綠色低碳等領域的支持,增強政策協(xié)同性,加快發(fā)展新質生產力。
可見,過緊日子的邏輯,在于將財政資金轉化為撬動發(fā)展的支點,將更多資金用于重點領域和最需要的領域。
其中,張彬斌特別關注“投資于人”。在他看來,政府方面要扎實實施好“投資于人”的要求;織密社會保障安全網(wǎng),為真正有困難的群體兜好底。
“要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特別是一些基礎領域,甚至要在均等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xiàn)優(yōu)質、均等,如基礎教育、公共就業(yè)服務、養(yǎng)老、育幼、醫(yī)療等領域?!睆埍虮笳f,“兜底性支出方面,應在精準性的原則下,做好動態(tài)監(jiān)測識別,按照分類分層的辦法為困難群體提供保障,既注重保障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又注重支出的激勵性效果。”
“要正確看待當前收益與未來收益之間的關系?!彼硎?,“投資于人”不會像大規(guī)?;A設施建設那樣對投資或者GDP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長期來看,其形成的人力資本具有巨大的收益,對整個社會都有明顯的正向外溢性效果。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蘇劍則關注“補短板”問題。在他看來,不同地區(qū)在不同發(fā)展階段,短板可能不同,要因地制宜,把制約本地經濟發(fā)展的短板找出來,把資金重點花在這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地方政府財政壓力比較大也是一項挑戰(zhàn)。
不過,張彬斌對此很有信心:“經過多年的實踐,政府堅持過緊日子,已經成為一種常態(tài),地方能夠適應在緊日子的環(huán)境下開展好謀發(fā)展和惠民生的工作?!?/p>
“整體上看,地方政府有能力應對這些困難?!睆埍虮蠓Q。
他補充道,地方政府可以及時分配、用好中央下達的各類轉移支付資金,并根據(jù)地方的實際情況安排好地方級財政資金。健全保民生、謀發(fā)展等領域資金要素需求的優(yōu)先序,對重點領域給予優(yōu)先保障,在解決急需急迫性需求的基礎上,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持續(xù)梯次提升。
同時,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方面,政府方面仍然大有可為?!氨热纾訌娯斦Y源和預算統(tǒng)籌,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要求,‘把依托行政權力、政府信用、國有資源資產獲取的收入全部納入政府預算管理’;再如,深入推進零基預算改革,據(jù)實際情況安排相應的支出等?!睆埍虮蠼榻B。
具體到項目資金使用方面,蘇劍則稱:“要保證決策的科學性,避免因當?shù)貙洕J識有偏差,或對項目理解不到位,從而影響資金利用效率的行為。比如可以通過專家?guī)旎蛘咄ㄟ^課題招標的方式,協(xié)助本地更全面、深入判斷當?shù)亟洕闆r。同時,在招投標機制方面,要透明公正?!?/p>
此外,他還提到地方政府要健全激勵機制,引導更多民間資本民間力量參與民生領域建設和服務供給;堅持不斷完善地方的發(fā)展軟環(huán)境,處理好當前收入和培育未來收入的關系。
“特別是要處理好通過變現(xiàn)資產資源等措施以擴大當前非稅收入與培育稅源之間的關系,重點是要為企業(yè)等經營主體營造公平有序的環(huán)境,促進稅源壯大,不斷提高收入質量?!睆埍虮蟊硎?。
責編:郭霽瑤" guojiyao@ceweekly.cn
美編:孫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