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益州有位名士叫彭羕,《三國志》說他“身長八尺,容貌甚偉。姿性驕傲,多所輕忽”,和同僚的關(guān)系搞得很僵。他在劉璋手下只不過是個書記員,卻對同僚或上司的優(yōu)缺點胡言亂語,最后激起了眾怒,大家一起去劉璋處告狀,劉璋下令將其“髡鉗為徒隸”。
此時劉備入蜀,龐統(tǒng)和法正共同向劉備推薦了彭羕。劉備多次命令彭羕傳遞軍情和指示給諸將,彭羕的表現(xiàn)都十分讓人滿意,日漸被賞識。劉備入主益州,領(lǐng)益州牧后就任命他為治中從事。
彭羕雖有小才,但在劉備處并不突出。因為劉備不乏諸葛亮、龐統(tǒng)這樣的當世俊杰,可謂人才濟濟。然而,彭羕從一個勞改犯到一個不大不小的州長助理,居然毫不掩飾自己的揚揚得意,完全沒有接受在劉璋處獲罪的教訓,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臉。
因此,諸葛亮“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廣,難可保安”。劉備聽到諸葛亮的匯報后,注意他的行為,認為其才德確實是不能和其職位相稱,于是將他貶為江陽太守。
如果只是得意,彭羕頂多被罷職,但他竟然還抱怨,而且是向?qū)ι纤局倚墓⒐⒌南聦俦г梗运婚_口就注定了悲劇。
得知自己被貶了官,彭羕馬上跑到駐扎在邊地的大將馬超那里發(fā)泄自己的委屈,更毫不顧忌地大罵劉備:“老革荒悖,吾必有以報之。”更愚蠢的是,彭羕還對馬超說:“卿為其外,我為其內(nèi),天下不足慮也。”公開勸自己的同僚一塊兒造反。
馬超立即就把這件事向劉備打了小報告。劉備聞聽大怒,當即下令將彭羕投入監(jiān)牢待審。
劉備向諸葛亮征詢彭羕是不是真的打算造反,諸葛亮的心里其實很清楚,他就是吹吹牛皮、發(fā)發(fā)牢騷而已,因此,他給彭羕下了終審判詞:“羕雖狂士,然留之久必生禍。”意思是說,彭羕不過是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之人罷了,但還是要把他清理出隊伍,因為讓他繼續(xù)留在我們這個團隊中,會起到很壞的影響,破壞整個單位的團結(jié)。
失意的人,總有一肚子委屈,這些委屈憋著不舒服,總想將它傾倒出來,這些倒出來的委屈叫怨氣。彭羕被貶,心中自然有怨氣,但是這些怨氣怎么能說出來呢?而且是向自己的同事發(fā)牢騷,這不是自己往刀口上撞嗎?
抱怨非但不能讓你解決任何問題,還可能讓你暴露更多的問題。在人們心目中,怨天尤人表示你心智淺薄、缺乏自信,更沒有獨立面對困難和逆境的勇氣。向自己的同事發(fā)牢騷更糟糕,要知道這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一傳十、十傳百,說出口的話總有一天會傳到你的牢騷對象的耳朵里。
總結(jié)起來就是一句話,“失意不快口,得意不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