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有一個很有趣的“自證預言”。
大意是我們會按自己曾說過的話行事,最終讓預言真的發(fā)生。
面對不如意的事,積極的想法也許會幫你找到出路,消極的念頭,可能會讓你走入深淵。
正如余華筆下許三觀的妻子。
她有炸油條的好手藝,丈夫也勤奮努力,夫妻倆養(yǎng)育了三個兒子,雖然談不上富裕,但也算平凡幸福。
可她特別愛抱怨,只要和家人有摩擦,她就會坐在門檻上,抹著淚嚷嚷自己造了什么孽,才過成這般光景。
鄰居剛開始很同情她,忍不住圍上前安慰。
可時間久了,沒有人再同情她,反而像看鬧劇般旁觀。
丈夫因此和她爭吵不休,孩子也被嚇得蜷縮在角落。
一臉哀怨的她,最終真如自己抱怨的那般,把生活過成一團亂麻。
生活從不會因為你的叫苦而收手,境遇也不會隨著你的哀嘆而好轉(zhuǎn)。
四處兜售苦難,無異于給傷口再次撒鹽。
真正的強者都明白,與其在自怨自艾中虛度光陰,不如咽下委屈,默默前行。
楊絳在《洗澡》中講了姚宓的故事。
姚宓出身書香門第,自小家境殷實,備受寵愛。
可讀大學時,父親卻意外離世,母親也中風癱瘓。
為了救治母親,家中已債臺高筑,她也不得不退學。
生活對她重拳相擊,她卻沒有怨天尤人。
從小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她,一邊將家宅抵押來籌藥費,一邊努力賺錢補貼家用,得空了她就給母親按摩,幫助她恢復。
最后,姚宓不僅還清了債務,母親也奇跡般地恢復神智。
成年人的世界,處處是險灘,步步是難關。
少有人鼎力相助,多的是苦樂自度。
哭訴哀怨于事無補,悲時不宣,難時不訴,才是應戰(zhàn)的最好姿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