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只小猴子,有一天摘果子時不小心從樹上掉了下來,肚子被樹枝劃了一個大口子,流了很多血。小猴子嚇壞了,飛快地跑回猴群,不停地驚叫,希望別的猴子看到它。
有的猴子過來給它按一按,有的猴子過來給它舔一舔,更多的猴子只是看看就走開了。最后小猴子還是只能自己回到洞里,等待傷口慢慢愈合。但是傷口的愈合是緩慢而痛苦的,小猴子疼得難受時,就走到同伴面前,復述自己當天的經(jīng)歷,然后一次又一次地揭開自己的傷口給對方看:“你看,它還沒好呢,它還在流血呢!”每到此時,它都會得到一些寬慰的話或是心疼的神情、貼心的建議。
小猴子發(fā)現(xiàn),每每這時,內(nèi)心的焦躁和疼痛才能得到短暫而些微的安撫。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重復著這樣的過程……
故事的結局是:小猴子總是不停地訴說,揭開自己的傷口給別的猴子看,同伴們變得越來越不耐煩,不再愿意接近小猴子了。最后,小猴子變得越來越形單影只,離群索居,它的心里也積聚了越來越多的怨恨。
不知親愛的你從這個故事里有沒有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想起身邊的某一個人?這樣的結局熟悉且并不遙遠,身上傷口的疼痛或許會被撫慰,而內(nèi)心的黑洞永遠也填不滿。一次次撕開傷口,反復顯露給別人看,但不知不覺間做了一個令人生厭、想要遠離的“受害者”,而你又會因為別人的疏離生出怨恨,如此循環(huán)往復??墒?,故事只能是這樣一個結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