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的活力往往體現(xiàn)在公共空間之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則是城市廣場。本文通過分類理清城市廣場的空間類型、理解城市廣場的空間多樣性。并以此為基礎,思考不同廣場空間設計要素對人群行為的影響,探討廣場設計如何調(diào)動人與人的交流以及如何進一步提升廣場空間品質(zhì),最后對當代城市廣場設計提出合理建議。
一、研究對象
在城市中,廣場通常是進行政治、經(jīng)濟及文化活動的核心地帶,也是人流和車流高度集中的區(qū)域。在城市中,廣場是城市規(guī)劃布局的重點之一,是城市居民聚散活動的產(chǎn)物。凱文·林奇將城市意象的物質(zhì)形態(tài)細分為五個基本元素:道路、邊界、區(qū)域、節(jié)點以及標志物。廣場作為“節(jié)點”元素,首先是連接點,同時是聚集點,可以成為一個區(qū)域的中心和縮影,由此向外輻射自己的影響。
二、城市廣場的類型
1.街道廣場
街道廣場往往緊鄰人行道并和街道相接,可以是騎樓廣場、公共汽車等候地、拓寬的人行道等空間。例如,設計師為廣州東山肉菜市場在沿街立面加建了一組傳統(tǒng)騎樓空間,底層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間,提供了一種可停留駐足、聊天的灰空間。
2.室內(nèi)廣場
室內(nèi)廣場一般位于高層建筑之中,其主要目的是為使用該大樓的人們提供一個富有美感的入口。例如,有第一中庭之稱的福特基金會總部。不同于將人封閉在一個個小隔間的傳統(tǒng)紐約寫字樓,其為員工提供了共享的工作環(huán)境及了解周邊其他使用者情況的機會。
3.城市綠洲
這種廣場擁有大面積綠化,其外觀與花園或公園相似,選址上有意將城市噪聲和內(nèi)部活動隔開。
4.交通集散廣場
交通集散廣場是在使用率很高的公交樞紐站前方便行人出入的廣場性質(zhì)的空間,有時乘客的聚集會引來街頭藝人、小商小販、看熱鬧的人等。例如,美國好萊塢Vine地鐵站入口廣場。地鐵站位于洛杉磯一個標志性的交叉路口,站前設計了一個小型廣場,地鐵通道入口和毗鄰的公共區(qū)域被巧妙地融入好萊塢大道,用以作為人行道起點的裝飾。
5.商業(yè)廣場
商業(yè)廣場是指為商業(yè)活動設置的,相對于商業(yè)建筑室內(nèi)空間而言的戶外活動空間。它是城市活動的重要中心之一,主要服務于購物、集市貿(mào)易等商業(yè)活動,多位于城市核心或區(qū)域的核心。
6.大型公共廣場
大型公共廣場常被視為城市的心臟,一般較大較靈活,能夠容納各種人群,舉辦各種活動。例如上海最大的露天廣場——上海世紀廣場,將世紀大道和世紀公園銜接在一起,貫穿浦東。
三、城市廣場設計要素分析
1.廣場選址及服務范圍
克萊爾·庫珀·馬庫斯在《人性的場所》中,針對紐約、舊金山、明尼阿波利斯和洛杉磯一系列城市廣場的研究表明,靠近零售和食品商店的廣場使用率高于沒有這類吸引物的廣場。這表明最常被使用的廣場通常位于功能多樣的區(qū)域,例如,舊金山的JustinHerman Plaza位于集旅館、豪華公寓和辦公樓于一體的多功能地帶,因此成為工人、游客、家庭及商販等各類人群的聚集地。
同時,作者在對明尼阿波利斯五個城區(qū)廣場的調(diào)研報告中發(fā)現(xiàn),當城市廣場位于由兩條相同等級的街道形成的街角位置時潛力最高。當街道等級差異顯著時,其形成的街角廣場不利于行人通行,此處的廣場活力次之。當廣場位于街區(qū)核心且穿越整個街區(qū)時,這種設計既促進了交通流通,也能創(chuàng)建一個寧靜的綠洲或休息空間。如果廣場位于街區(qū)中心但并不穿越,它可能成為一個舒適的綠洲或者無活力的封閉空間,這主要取決于廣場的朝向和空間的尺度。通過建筑退后來形成的寬敞人行道,不僅服務于行人通行,也是休息和交流的場所。這種布局有時用于促進人行通道的流動,有時則用來創(chuàng)造一個供人休息和社交的安靜環(huán)境。
2.廣場尺度
蘆原義信指出,人們互相觀看面部表情的最大距離是25m,要以20—25m為模數(shù)來設計外部空間,根據(jù)對大量歐洲古老廣場的調(diào)查,一旦超出110m,肉眼就只能看出大略的人形和動作,這個尺寸就是我們常用的廣場尺寸。
建筑間距離與高度的比值在1到3之間是廣場視角、視距的最佳值。當該比值取1時,即垂直視角為45°,可看清實體的細部,有一種內(nèi)聚的安全感。當該比值取2時,即垂直視角為27°,可看清實體的整體,內(nèi)聚向心不致產(chǎn)生排斥離散感。當該比值取3時,即垂直視角為18°,可看清實體及背景的關系,空間離散、圍合感弱。
3.廣場豐富性
具有顯著特色元素和清晰界限的廣場能夠更有效地吸引人流,特別是可以顯著增加步行區(qū)域的使用頻率。這種設計與設施稀少、布局混亂的廣場形成了鮮明對比,后者的使用效率通常較低。對于那些受歡迎的廣場,人們往往受到其中綠化、噴泉、雕塑、色彩、導視系統(tǒng)、休憩空間、高程變化等豐富元素的吸引。而過多的混凝土鋪設、缺少色彩變化、單一的空間布局以及重復的設計元素往往會引起公眾的不滿。
4.地形處理
廣場根據(jù)地形的變化可分為平地式、下沉式和抬升式三類。設計入口和道路時要把它們看作是連結(jié)不同地塊的關鍵節(jié)點和通路。在西班牙大階梯的例子中,設計師斯帕奇通過巧妙地調(diào)整廣場不同的高度和軸線,展示了如何靈活應對復雜地形的設計策略。
關于下沉廣場的處理,比較典型的例子有洛克菲勒中心廣場,其建成于1936年,現(xiàn)在仍然被視為美國城市中最有活力的公共廣場之一。下沉式廣場需要取得空間、視覺和使用功能的效果轉(zhuǎn)換,其下沉量需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尺度。洛克菲勒中心廣場底部下降約4m,與中心其他建筑的地下商場、大道、劇場相連通。洛克菲勒廣場雖然規(guī)模較小,但使用效率很高。在夏季使用時,會支起涼棚,涼棚下放置咖啡座,而冬季則作為溜冰場使用。
立陶宛考納斯夢幻曲線廣場是一個成功的抬升廣場設計案例,設計師充分利用不同高差的空間以及坡道、大臺階,使廣場滿足居民休憩需要的同時也作為孩子們的水上游樂場、年輕人的滑板公園,以及學生的日光浴區(qū)等活動場所。
5.微氣候的影響
應該控制建筑高度以確保陽光在全年之內(nèi)從上午11點到下午2點之間能夠進入廣場空間,且在高溫季節(jié),廣場應設立充足的遮陰設施。眩光問題是微氣候的一個必須考慮的方面。對于老年人來說,需要減少直射陽光和強烈眩光的影響。許多廣場因其白色花崗等硬化表面的鋪設和高反光建筑材料的使用,在晴朗天氣下,容易造成嚴重的眩光問題。同時要注意,在雨季或多云天氣,暗色的鋪裝材料可能會使廣場顯得更加陰暗。
6.平面布局的影響
首先,人們天生傾向于選擇最短的行走路徑,因此斜角穿越是一種常見的行走習慣。當目標位于廣場之外時,人們往往希望能夠?qū)蔷€穿過廣場。而當目的地位于廣場內(nèi)部時,他們通常會選擇靠近邊緣行走,避免在中心區(qū)域成為注意焦點。其次,人們在廣場行走距離的長短很大程度上受感覺的影響。在一個主要由硬化鋪地和草坪構(gòu)成的廣場,若缺乏引人注目的景觀,往往會使廣場顯得枯燥,導致人們匆匆通過,使人們感受到的距離也似乎更長。相反,如果廣場設計中包含多樣的景觀元素,行人往往會不知不覺中放緩步伐,享受這些美景,從而不會感到走過的路程漫長。
四、提升策略
在城市廣場的選址和服務范圍方面,優(yōu)先選擇業(yè)態(tài)豐富的場所,并盡可能服務于更多類型的人群,滿足更多居民的需求。在廣場尺度方面,建筑間距離與高度的比值在1到3之間是廣場視角、視距的最佳值。在元素豐富性方面,確保廣場有著齊全的設施、豐富的景觀、突出的核心元素和明確的邊界。在地形處理方面,注意空間的入口和道路設計,不同情況下可以借助下沉與抬升的方式靈活處理地形。在微氣候方面,注意遮陽設施的布置及鋪地和周圍建筑對廣場使用人群帶來的眩光影響。在平面布局方面,不局限于直角布局,增加斜線元素的應用。
五、結(jié)語
城市廣場是社會活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它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聯(lián)系。廣場空間的設計應該因地制宜、具有可持續(xù)性和美觀性,同時它要易于到達并方便使用,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我們應該重視城市廣場的空間品質(zhì)提升,創(chuàng)造更加人性化的公共場所,為市民提供更具品質(zhì)的城市生活。
參考文獻:
[1] 克萊爾·庫珀·馬庫斯,卡羅琳·弗朗西斯.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3.
[2] 曾煜朗.步行街道微氣候舒適度與使用狀況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4.
[3] 蘆原義信.街道的美學[M].天津: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