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研究生推免制度的“拔尖”悖論

        2025-03-24 00:00:00黃亞婷潘仁同
        江蘇高教 2025年2期

        【摘 要】 研究生推免制度運行至今為中國教育強國事業(yè)供給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拔尖人才,既是提高中國研究生招生質量的重要舉措,又是中國研究生招生體系的重要部分?!鞍渭鈩?chuàng)新人才”的選拔與培養(yǎng)成為新時代研究生推免制度承載的重要政策使命,結合吉登斯結構二重性理論與學生發(fā)展理論構建整合性學生發(fā)展分析框架,遵循“動機—過程—結果”的邏輯鏈條對保研生群體進行“意義-闡釋”取向的深度訪談,有助于深描保研生與研究生推免制度的互動圖景,探析保研生對研究生推免制度的理性認知與行為策略,深刻反思研究生推免制度的人才選拔與培養(yǎng)成效。研究發(fā)現(xiàn),保研生在與研究生推免制度互動時,呈現(xiàn)出動機上資源優(yōu)勢觸發(fā)理性選擇、過程上“內卷”規(guī)則制約學習策略、結果上“拔尖創(chuàng)新”制度目標偏移的三重鏈式制度背離,指向了保研制度的“拔尖”悖論。研究生推免制度優(yōu)化關涉理念、機制與元評價等方面,應革新“拔尖創(chuàng)新”的評價理念,著力創(chuàng)設多元自由的評價機制,加強對人才評價體系的元評價。

        【關鍵詞】 研究生推免制度;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拔尖”悖論;學生發(fā)展理論

        【中圖分類號】 G643 【文章編號】 1003-8418(2025)02-0053-09

        【文獻標識碼】 A

        【DOI】 10.13236/j.cnki.jshe.2025.02.007

        【作者簡介】 黃亞婷(1987—),女,福建龍巖人,浙江大學教育學院長聘副教授;潘仁同(2001—),女,貴州貴陽人,浙江大學教育領導與政策研究所科研助理。

        一、問題提出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yè)革命和教育革命加速匯聚發(fā)展,第四次工業(yè)革命和第二次機器革命向縱深推進,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圍繞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與科技制高點的國際競爭空前激烈。人才是第一資源,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ǎng)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zhàn)略性支撐,這既是高校在新時代的重要使命擔當,也對高校的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是集選拔、培養(yǎng)和評價于一體的復雜性系統(tǒng)工程。其中,人才選拔作為入口環(huán)節(jié)對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具有基礎性的關鍵作用。研究生推免制度(以下簡稱“保研制度”)是我國研究生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選拔的政策使命[2。1985年,保研制度為滿足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和優(yōu)秀科研人才儲備的需要應運而生,著力服務社會經濟轉型、助推研究生教育事業(yè)發(fā)展[3。2006年以來,保研制度從明確選拔方式、清晰化推薦標準、保障生源質量等方面對助力我國的研究生教育邁向內涵式發(fā)展的新階段做出了重要貢獻。目前,具備保研資格的高校數量不斷增加,2023年全國已有367所高校具備推免資格,約占當年本科院校總數(1275所)的28.78%,面向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選拔的保研制度業(yè)已成為我國保障研究生招生質量的關鍵舉措[4

        學術界對保研制度的關注聚焦在以下幾個方面,以陽榮威、羅敏等為代表的研究者分別從制度變遷[5[6、制度公平7[8等角度對保研制度進行了深入的理論分析。也有少量關于保研制度實施成效的量化研究,內容涉及對保研生的學術動機、學術產出等方面的考察與評價,并對保研制度的有效性提出了疑問,例如有研究發(fā)現(xiàn)保研生在學術動機上與考研生并無明顯差異[9,且在學術產出上低于考研生10。另外,也有研究指出保研生并未比考研生更優(yōu)秀11、保研難以選拔出創(chuàng)新人才12等。這些研究結論都指向了保研制度的“拔尖”悖論,事關保研制度作為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選拔機制存在的價值與功效,又關系我國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和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等重大戰(zhàn)略。已有研究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以學術產出等指標為代理變量考察保研制度的政策成效,缺少從制度與行動者個體互動的意義—闡釋視角“深描”保研制度的政策圖景。保研生作為保研制度的直接作用對象和闡釋者,他們如何理性認知保研制度?又采取了何種“保研”行為策略?以及這些策略又產生了怎樣的后果?目前尚未有研究關注這些與保研制度的政策成效密切相關的核心問題,鑒于此,本研究基于一個整合性的學生發(fā)展分析框架,借助深度訪談的質性研究方法,遵循“動機—過程—結果”的邏輯鏈條,以保研生的成長歷程為基點,全面揭示其與保研制度的互動圖景并深刻反思保研制度陷入拔尖“悖論”的根源困境。

        二、理論基礎與分析框架

        保研生的生活閱歷是在若干具有具體意義體系的社會環(huán)境里流動與塑造的[13,保研生并非被“拋”進保研制度的,其個體成長反映了具象化保研歷程的生存樣態(tài),反證了保研制度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踐成效,展現(xiàn)了行動者個體與保研制度的雙向互動。

        根據吉登斯的“結構二重性”理論,社會結構對行動者兼具使動性和制約性[14,“規(guī)則”和“資源”是社會結構的關鍵構成要素,其創(chuàng)造與被創(chuàng)造是促使制度建構和再生產的驅動力。其中,“規(guī)則”由行動者在行動時所依賴的各種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以及各種有意義的符號構成15,是一套指引行動者行動的方法論或策略。行動者具有能動性,能動作用不僅指人們在做事情時所具有的意圖,更指他們改變事態(tài)的能力[16,行動者的能力在于對規(guī)則和資源的反復應用。此外,反思性也是行動者的行動核心,實踐的連續(xù)性是以反思性為假設前提的17,并通過理性化與動機激發(fā)保證個體行動流得以綿延18。據此,結構與行動者依靠“規(guī)則”與“資源”構建了“使動與制約”“能動與反思”的雙向關系。

        吉登斯的“結構二重性”為保研制度與保研生的互動關系提供了宏觀理論支撐,而保研生的微觀個體成長歷程解構則需要依托具體的教育內部理論。學生發(fā)展理論能夠有效解釋學生在大學期間的發(fā)展和成長規(guī)律問題[19,并重視“個體與環(huán)境”的雙向建構20,同時能為“結構二重性”的有機融合提供重要鏈接。較具影響力的學生發(fā)展理論有Astin構建的“輸入—環(huán)境—輸出”IEO模型、Tinto提出的社會與學術整合模型、Pascarella的整體發(fā)展評定模型與Weidman的大學生社會化模型等。各模型側重點不同,比如Astin強調學校環(huán)境的重要性、Tinto著重學術與社會的融合,但其共性在于聚焦“輸入—過程—產出”三階段來研究大學生成長中核心要素的作用機制和產生的結果,這為本研究意圖探尋保研生與保研制度的雙向互動提供了適切的分析路徑?;诖?,本研究以“結構二重性”為理論基礎,以學生發(fā)展理論為分析路徑,圍繞“保研制度”與“保研生”兩大主體建構雙向互動的整合性學生發(fā)展分析框架。

        三、研究設計

        行動者與結構在日常碎片中相互作用,通過意義建構生產了實踐向度的社會結構,因此理解行動背后的意義是結構化理論的關鍵[21。本研究采用“意義—闡釋”取向的質性研究方法,通過探尋保研生對保研制度的解釋性理解來剖析保研制度的育人成效。理解意義是質性研究探索社會現(xiàn)象的根本途徑,也是開展質性研究的重心和關鍵[22。而意義的生成與捕捉則有賴于深度訪談的使用,訪談是一套靈活獲取事件的意義、理解和詮釋23的研究方式,本研究通過深度訪談“深描”保研制度之下保研生的成長歷程,實現(xiàn)對保研生過去經驗的解構并在群體意義上進行邏輯重構。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樣”與滾雪球的方法在綜合考慮了保研準備時長、在校成績、保研成績以及學科和學校等因素的基礎上選擇了17名訪談對象,以確保樣本的典型性與豐富性(詳見表1)。本研究于2023年1月至2月期間進行了歷時2個月的深度訪談,訪談問題包括保研動機、保研過程、保研后的心態(tài)體驗等。本研究采用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性編碼等三級編碼來進行訪談數據分析。在開放式編碼的過程中注意使用訪談對象自己所使用的本土概念,接著通過主軸編碼對初級編碼進行有意義的分類,在反復比較的過程中明確這些分類的屬性、維度與關系,最后借助上述分析框架形成與研究問題相關的核心主題,在本文中集中體現(xiàn)為保研制度的“拔尖”悖論。此外,本研究采用三角互證的方式來保證研究的可靠性與真實性。

        四、動機背離:“保送優(yōu)勢”

        資源觸發(fā)個體理性選擇

        動機問題是研究“保研行動”的邏輯出發(fā)點,動機激發(fā)的過程也是行動理性化的過程?!百Y源”是吉登斯結構理論中行動者動機激發(fā)的要素之一[24,在保研場域中,保研生通過對制度所提供的不同的行動空間和備選條件的理解25,完成對“保研”制度資源的理性認知,以此構建了保研動機。

        (一)“必須讀研”的現(xiàn)實妥協(xié)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面暴發(fā)后,為緩解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壓力,國家出臺相關政策主張穩(wěn)步擴大碩士研究生招生規(guī)模,“升學深造”成為暫緩就業(yè)的主要方式,大學畢業(yè)生升學比例顯著提高[26。本研究訪談對象的大學生涯與疫情時期高度重合,當他們面對本科畢業(yè)“向何而去”這一問題時,現(xiàn)實局勢——“通俗來說就是本科畢業(yè)找不到好工作,我覺得我本科出來可能最多只能找一個月薪很低的工作”(L-1)塑造了他們“本科就業(yè)難、就好業(yè)更難”的集體認知。在嚴峻的就業(yè)形勢之下,“讀研”成為避開惡性就業(yè)局勢的“暫避港”?!氨Q袑ξ襾碚f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我不用去找工作,相當于給了下一個階梯吧?!保╓-2)事實上,文憑社會與勞動力市場分割已是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高校畢業(yè)生深嵌其中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27,這也導致“至少研究生學歷”這一文憑需求成為更多學生的基本標準。“現(xiàn)在這個社會情況就是說不管你讀什么專業(yè),反正你都要讀研?!保╓-1)因此,“就業(yè)難”背后的社會經濟結構壓力提供給本科學生“選擇讀研”的順勢臺階,無論是對“本科就業(yè)難”的逃避,抑或是對“文憑社會內卷”的無奈,“繼續(xù)讀研”已成為大多數學生相對理性的選擇。

        (二)“最好保研”的理性判斷

        相較于“壓力大”且“風險大”,甚至“一考定終身”的考研,保研具備明顯的資源優(yōu)勢。一方面,保研能將考研的短期集中式的壓力分散到長時間的努力中,通過“穩(wěn)扎穩(wěn)打”來循序獲得,是一個“相對輕松”“節(jié)省精力”的選擇(L-1)。另一方面,選擇保研實際上也是以“非應試”方式在高競爭環(huán)境中獲得升學機會,大部分保研生都表示“如果真正讓我考研的話,我不一定能考到我現(xiàn)在這個學?!?。經歷過高考洗禮的大學生已經對自己的應試能力有所了解,也能做出“何種選拔方式更能讓自己脫穎而出”的理性選擇。“保研挺適合我的,因為它需要長期準備的過程,我可能不太適合那種用一場考試決定我的整個研究生生涯的應試方式。”(L-3)“我的應試能力不強,比較擅長面試,所以保研的話優(yōu)勢更大?!保╓-7)此外,“保送”的名號也成為部分保研生追求保研的理由,“保研我覺得會比較光鮮亮麗,能滿足我的虛榮心”(L-4)?!氨Q猩卑岛摹皟?yōu)秀信號”促使學生將“保研”解讀為更加“高級”的升學路徑。當“必須讀研”成為大部分本科生的首選上升通道時,保研因其資源優(yōu)勢也被本科生列為“讀研路徑”中相對“實惠”的那條,“首先,我肯定要上研究生;其次,我又不想考研,那我最好的選擇就是保研了”(L-1),從而構建起了“必須讀研—最好保研”的理性選擇路徑。

        (三)“志趣缺失”的學術代價

        “學術志趣”是影響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因素[28,在學術研究上缺乏科研熱情與內在意愿勢必會影響學術創(chuàng)新29。而迫于就業(yè)壓力與考研壓力達成“保研意愿”的保研生,并非“主動”地、“強學業(yè)動機”地選擇保研,更遑論是因“學術志趣”而選擇。許多保研生在還不了解“保研”意味著進入科研世界時,就早已堅定了“保研”的決心,“我可能選擇保研的時候沒太考慮科研或者是學術道路,我也沒有什么學術理想”(L-1),因此當其接觸科研時,沒有“興趣”作為支撐,只能用“適應”來與“學術”互動——“我覺得對科研特別感興趣倒說不上,因為我們當時(選擇保研時)也沒怎么接觸科研,我不是說一直就是很濃烈的興趣去做這種科研,但是我覺得如果給我一項任務,我可以適應它”(W-4)。過早確定保研目標是讓“保研”這一本該與“學術志趣”息息相關的人才選拔方式異化的原因之一,本應著眼于“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選拔”的保研制度,所吸納的大部分保研生卻不以學術為初始動機?!皠訖C不純”抑或是“對保研所承擔的責任不明”實質反映的是“理性”選擇之初的“不理性”。過于理性地考慮社會結構的就業(yè)壓力、教育結構里的升學壓力,讓保研生將更多的目光和做出選擇的評判標準置于外在的結構體系之中,過度導向對現(xiàn)實困境的妥協(xié),反而錯過了對學術志趣的內在關照。“科研不是一個出發(fā)點,而是為了保研才去做的科研。這個過程中我就是一心想著我‘要通過這個去實現(xiàn)保研’,其實根本沒有感受到科研的樂趣?!保↙-4)

        五、過程背離:“教育內卷”

        規(guī)則制約個體學習策略

        “規(guī)則”作為一套表象性符號編碼引導著個體行動者的行動策略[30。當保研生正式進入“保研場域”,表現(xiàn)主義的保研制度評價體系引發(fā)了白熱化的競爭,促使“內卷”成為保研場域中默會的行動規(guī)則31,導致保研生在獲取保研資格的“征程”中,以“內卷”作為“制勝”的行動指南。

        (一)難以踐行的通識學習

        通識教育在培養(yǎng)和造就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中扮演著重要角色[32,不僅能引導學生突破人為“割據”的學科邊界,也能幫助學生探索內生興趣,是“學術志趣”養(yǎng)成的有效制度化途徑33。然而,保研生卻常常因“內卷于專業(yè)學習”而缺席通識教育。在大部分保研生的描述中,專注于保研并忙于達成保研所需的軟硬指標是導致保研生“無暇顧及”通識學習的主要因素。部分保研生坦言,較早確定的保研目標讓保研生將學習精力盡數投入“保研”事業(yè)當中,一方面他們“功利化”地關注那些能夠“加分”的專業(yè)學習,另一方面,因“保研”的目標熱切,他們往往“分身無術”,導致“荒廢”了通識學習。“因為自從定下保研這個方向后,我的聚焦范圍就會變得比較窄,眼里只有保研這件事了,只會想哪些課程是跟加分有關的、做哪些事情可以保研?!保╓-3)“我肯定會更愿意把時間花在保研上!因為保研是我大學生涯中一個很重要的目標,我必須要保證保研是比較有把握的?!保↙-3)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保研生的通識學習往往也是任務導向型的,“我需要完成個什么任務,所以我才會去學習什么樣的技能,比如說我參加這個比賽,我要分析這一段數據,但是我不會,所以我才會去學統(tǒng)計學的知識”(W-4)。對保研生而言,專注專業(yè)學習或許能提升短期的學習成績、抬高其成績位次,但造成的通識知識缺失的代價,使其不僅難以建立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所需掌握的綜合知識基礎,而且更容易形成思維定勢而限制創(chuàng)新思維,從而影響“拔尖”與“創(chuàng)新”目標的共同實現(xiàn)。

        (二)難以避免的求穩(wěn)與模仿

        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內推保研生根據自身靠前但不拔尖的成績位次,選擇了最保守也最保險的本校保研,在目標選擇和實現(xiàn)中體現(xiàn)出“求穩(wěn)”特征[34。本研究則進一步發(fā)現(xiàn)具備拔尖成績的外推保研生并沒有因為自身較好的“保研硬件條件”而放松,甚至表現(xiàn)出“極端求穩(wěn)”的態(tài)勢。當“保研規(guī)則”將保研“明碼標價”,不得不屈從于保研規(guī)則的“極端求穩(wěn)”被迫誕生?!八ㄇ蠓€(wěn))的根本原因其實在于有些框架(規(guī)則)會讓人感覺到很強烈的束縛感、壓抑感,但你也不得不去遵守?!保↙-2)“內卷”生發(fā)于對保研規(guī)則的極端順應,為達到保研的硬性指標,保研生對保研規(guī)則進行“符號化”,并格式化為“如何內卷”的行動指南。一旦確立,保研生將嚴格遵守,其行為也愈發(fā)變得“按部就班”?!拔揖褪潜灰?guī)則綁架了,我太想要抓住規(guī)則上的每一個機會,才會導致規(guī)則上的所有指標的浮動都會讓我的情緒大起大落。”(L-6)“誰最貼合規(guī)則,誰就能贏得保研。所以我會花更多的力氣去把自己塑造成那個規(guī)則所要求的人?!保╓-7)“因為規(guī)則,我的保研就是太求穩(wěn)了。你只有這么一點時間,面臨選擇的時候,你就會求穩(wěn)妥。因此冒險精神也有很大的影響——你到一個環(huán)境當中,你就會盡快地去適應這個規(guī)則,越來越成了一個有點按部就班的人?!保╓-2)趨向于“求穩(wěn)”的行為邏輯,使得“模仿”成為保研生最直接也最便捷的選擇。保研本就是一場信息戰(zhàn),信息的交流與傳遞在保研中起著重要作用,“模仿”前輩的保研路徑,即能直接走上“保研”的“通天大道”。

        需要注意的是,“成功經驗”的模仿易導致個體能動性的消弭?!案杏X整個專業(yè)的前路都被保研的學長學姐踩出來了,我就是被學長學姐一路帶著走出去的,缺少了對自己的判斷?!保↙-4)更易升級為“集郵式”的“成功要素”收集,“可能我們今年就去打了那個比賽,那我在推送里面說出來之后,我后面幾屆的弟弟妹妹他們也會去打這個比賽”(W-7),從而導致保研生在“極端求穩(wěn)”的心理高壓下,逐步迷失了自我追求、讓渡了自我的判斷權力。保研是漫長的“拉鋸”,保研生只有通過與競爭者的比較才能確定自己在競爭中的位次,在過度的比較中形成了一種“參照慣性”。日常學習里,“一篇直抒胸臆的課程論文需要參照著過往前輩的字數、選題甚至行文”(W-8);科研競賽上,參加前人所參加的比賽、選擇前人所選擇的導師,甚至傳承著前人所創(chuàng)設的項目。無盡模仿與“比拼參照”促使歷年保研制造出一批又一批具備同樣排名績點和科研履歷的保研生,專業(yè)內部好似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優(yōu)秀復刻”,達成了從保研生個體到保研院校的“保研”路徑依賴。保研“拔尖”征程上保研生沉浸于對保研規(guī)則的依附與順從,很大程度上自主遏制了直面威權、敢于冒險等創(chuàng)新特質,造成了保研制度的“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選拔初衷與保研生“循規(guī)蹈矩”式求穩(wěn)保研路徑之間的天然對沖。

        (三)難以否認的焦慮與內耗

        “有限名額”下的“無限競爭”帶給了保研生強烈的緊迫感和憂患感,“整個大學給我的感覺就是每一個機會你都不能放過,還挺緊張的。你就覺得你哪一個方面落于人后了都會比較擔心”(W-2)。保研內卷化引發(fā)保研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焦慮、困惑、不安等情緒,對保研生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造成了負面影響?!敖箲]是每個時期都有的。大一為了提高成績,就會考前焦慮!大二,大家都在做科研了,就會成果焦慮!大三就更焦慮了,感覺是全方位的焦慮,逮著個事都能焦慮?!保↙-3)普遍焦慮外,保研生內心的不安導致了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折磨”(L-1),長期籠罩在位次、排名等功利陰影——“一閉上眼滿腦子就像是計算器一樣算競爭者與自己的加分”(L-1)。更有保研生的焦慮情緒升級為心理性病癥,“哪怕天是晴的都感覺天還是灰的,葉子落下來我會想這就是我保研的命運嗎?”(W-5)因內卷導致的高壓,因高壓造成的焦慮,因焦慮導致的心理、生理雙重的不適,都在一次又一次地加劇著保研生的身心透支,嚴重影響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健康成長?!氨Q邢袷且粋€漩渦、一把追逐傘,讓你深陷進去,一時你又無法把自己掙扎出來,多去比較、多去追逐,也多去迷失?!保↙-6)

        六、結果背離:“拔尖創(chuàng)新”制度目標的無意識性偏移

        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與選拔是保研制度的政策初衷。保研生獲得“成功保研”的外在成就的過程,是保研生實現(xiàn)個體發(fā)展的過程,更是保研制度實現(xiàn)育人目標的過程。當前學界對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具體定義尚未達成統(tǒng)一,但普遍涵括“專業(yè)知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事業(yè)心與責任感”等維度,本研究以此為抓手反思保研制度的“結果背離”現(xiàn)象。

        (一)專業(yè)之偏:“不扎實”的專業(yè)基礎與“有包袱”的學術科研

        1.“不扎實”的專業(yè)基礎

        憑借光鮮的成績成功“上岸”的保研生往往還來不及享受勝利的喜悅,就很快陷入了因專業(yè)基礎“不扎實”所帶來的“人不配名”的憂慮與“難承其重”的擔憂。

        “我感覺保研這個事情,會讓我時刻處于被高估的狀態(tài)。很多人覺得我哪都做得很好,這對我是一種壓力,我現(xiàn)在就很怕畢業(yè)論文初稿會把我打回原形……回顧過往,我好像在做個全方位的優(yōu)秀的形象上花了很多時間,而這些花在表面上的時間,就是別人用在(專業(yè)上)標點一個句子、分析句子字形、讀一篇古文和著作的時間?!保╓-7)隨著保研的競爭“明熱”化,不僅要達到成績優(yōu)異這一基本條件,還需要展現(xiàn)學生工作、個人綜合素質等方面的全面技能,才能在保研“追逐賽”中獲得更大的競爭優(yōu)勢,這就直接導致保研生在專業(yè)學習上的時間嚴重縮水。課程考核主要靠最后關頭的沖刺復習,“我為什么會覺得自己不扎實,是因為考試的時候突擊為主。我突擊就是因為平時真的沒時間學,事情也多”(L-4)?!翱荚噭t熟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惟爭分數之多寡”[35的競爭之道,讓大部分保研生在獲得全方位優(yōu)秀時,留給“深耕專業(yè)”的時間少之又少,這就直接動搖了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專業(yè)之基”。

        2. “有包袱”的學術科研

        學術科研是研究型大學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路徑,但是保研生在本科期間“學術搶跑”(W-1)后反而展現(xiàn)出了一種“有包袱”的學術狀態(tài)?!皩W術搶跑”所帶來的累積優(yōu)勢讓保研生相比考研生掌握了更為熟練的學術技能,但是帶有強烈“功利心”的科研經歷往往使他們在真正進入學術場域后變得“瞻前顧后”“畏首畏尾”,呈現(xiàn)出一種學術上的“疲憊感”而非充滿好奇的“新鮮感”和“求知欲”。

        “考研生作為新手,他們nothing to lose,他們根本沒有做過科研,也沒有發(fā)過文章,所以他們在新的天地里,做不出來也沒關系?!保╓-2)“我對學術的結果有著更高的期待,就是想要出成果。如果一直沒出,對我來說是自信心一次又一次的損耗?!保╓-1)對新事物和新經驗的開放性、冒險意識與獨立性[36是從事科學研究的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突出特征,但通過“學術搶跑”提前進入學術場域的保研生反而在“保研”的磋磨中喪失了只問是非、不計利害的科研品質,學術包袱也成為他們“去冒險”與“去挑戰(zhàn)”的阻礙。

        (二)創(chuàng)新之偏:被否定的“創(chuàng)新精神”

        創(chuàng)新是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本質要義,2023年教育部碩士生招生管理文件規(guī)定要突出對考生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考察[37。本研究對創(chuàng)新維度進行考察時,幾乎所有保研生對“你認為你是個創(chuàng)新的人嗎”“你具備獨立、開放、好奇、敢于挑戰(zhàn)等特質嗎”等問題,做出了不假思索的“否定式”回答,雖然其中存在“自謙”“回避”等可能性,但這一現(xiàn)象仍然值得關注。

        對部分保研生而言,“創(chuàng)新”并不是他們身上的特質,不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并不會導致他們在競爭中失利,相反,“穩(wěn)健”“穩(wěn)妥”“安全”等才是實現(xiàn)保研目標的不二法則?!拔矣X得我不是一個創(chuàng)新的人。在科研上,其實我的創(chuàng)新性不是那么的強。但我覺得做科研也不只需要創(chuàng)新這一條品質?!保↙-7)“在某種程度上,我是一個因循守舊的人,我也會自我雕刻成學院的模板,守規(guī)矩,按時參加各項課題,選擇保守的研究方法?!保╓-5)非內生性“創(chuàng)新”也是大多數保研生認為自己并不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的主要原因。服務于科研與創(chuàng)賽等競賽“創(chuàng)新點”要求的體驗, “讓我感覺我這是‘被迫創(chuàng)新’出來的東西,它是一種刻意的‘新’” (W-4)。事實上,保研的“外在競爭機制”導致了功利性創(chuàng)新的產生,“我覺得創(chuàng)新對我來說還沒有內化成一種品質,我只是想到如何做更有影響范圍、更能取得關注的成果”(W-7)。這是典型的“為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不僅如此,在“保研”這個充滿著量化評價和競爭比較的環(huán)境里,投身于“創(chuàng)新”與“挑戰(zhàn)”也變成可能導致“失敗”、加劇“自我否定”的變壓器?!捌鋵嵨矣X得好奇心沒有增長,有的時候反而退縮了。因為時間有限,自己能力也有限,不敢大膽嘗試,只敢做十拿九穩(wěn)的事?!保↙-6)“如果對我覺得很有難度的事情,我就不敢去試。而且因為保研,如果說以前我可能是70%的不敢,那我現(xiàn)在可能是80%的不敢于挑戰(zhàn)了。”(W-3)

        “拔尖創(chuàng)新”的人才特性在保研生身上或許只能直觀地看到由前茅的排名、極高的績點以及諸多論文、競賽成果組成的“拔尖”,而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品質似乎被部分保研生“主觀抹去”了。合為一體的拔尖與創(chuàng)新,其實質存在著拔尖“不能失敗”與創(chuàng)新“不怕失敗”之間的價值沖突[38。保研制度之下的“單一化的保研路徑”使得部分保研生難以承受“創(chuàng)新”所帶來的“風險”,寧愿通過做“保險”的項目來保證加分的獲得,在“拔尖”的風向下最終導致“創(chuàng)新”難覓其蹤。

        (三)發(fā)展之偏:正消退的“事業(yè)心態(tài)”

        “強烈的事業(yè)心和社會責任感”是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重要品質,然而當大部分保研生談及未來研究生的打算時,“退出內卷”成為共性的行為主題。“這樣一個讓你自己難受的境地(內卷)本科有就行了,所以我研究生選擇不再卷了?!保↙-1)“我的方式就是我在研究生的那個環(huán)境中選擇不去卷?!保↙-6)“野心勃勃”是杰出科研人才自我驅動的重要動力[39,但對于保研生而言,“野心”是讓他們“卷”回競技場的原罪。他們不僅心理上厭惡無休止的競爭,生理上也再難負擔“緊繃”的競技狀態(tài)?!氨Q袝r競爭的感覺就像你把一個橡皮筋一直繃久了,你再放的時候,橡皮筋不僅要花很久才能恢復原樣,而且可能也不像當初那么有韌性了。”(W-8)“被迫內卷”導致的壓抑與消耗也讓保研生更多選擇了“報復性快樂”,“我可能更多對自己的期望是活得盡量快樂一些”(L-2)?!拔椰F(xiàn)在就是不想去爭、去搶了,自己開心是最重要的?!保╓-5)但“快樂至上”背后,不能忽視的是部分保研生“發(fā)展意識”和“事業(yè)心態(tài)”的彌散,經受了高強度競爭長周期煎熬的保研生不愿意再回到競爭性場域中,甚至畏懼承擔、肩負“國之大者”等宏大敘事?!拔乙郧暗膲粝胧亲鰝€不平凡的人,現(xiàn)在是做點有價值的事情就行。轉變是因為保研讓我意識到大多數人都是平凡的,我也一樣。我有過太多努了力也沒得到反饋的經歷,這些都讓我意識到生活是挺難的?!保╓-3)

        七、結論與啟示

        截至目前,已運行四十余年之久的保研制度是我國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不僅服務于社會經濟發(fā)展與轉型的客觀需要,更在選拔優(yōu)秀人才、加快高質量人才資源供給等事業(yè)上發(fā)揮了積極作用[40,是落實人才強國戰(zhàn)略、踐行“人才引領發(fā)展”的重要支撐。但結合科技自立自強的新時代背景,從“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選拔與培養(yǎng)的時代目標重新審視保研制度時,其選拔與培養(yǎng)成效則面臨著較多的爭議。依循整合性學生發(fā)展框架,本研究借助“結構二重性”解構了保研生作為行動者如何與保研制度進行互動的深層邏輯,藉此深入剖析了出現(xiàn)保研制度“拔尖悖論”的能動性因素。回看本研究中保研生的保研歷程,其在動機、過程與結果上皆存在與“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選拔與培養(yǎng)的應然期待相背離的異象:就業(yè)與考研的現(xiàn)實壓力迫使保研生被動地產生“了無志趣”的保研動機,回應了保研生“學術動機為何不強”的疑問[41;沉浸于保研內卷規(guī)則導致的單一化保研成長過程,不僅印證了保研生所體現(xiàn)的“求穩(wěn)”42特質,也為保研生“學術狀態(tài)”不佳、“學術產出不足”43提供了解釋,更展現(xiàn)了保研生在借助保研“規(guī)則”摘取“保研”桂冠時進一步分化了“拔尖”與“創(chuàng)新”之間的價值張力;保研動機過度“理性化”和保研過程過于“單一化”引發(fā)了保研生在“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所需的“專業(yè)基礎”“創(chuàng)新精神”和“事業(yè)心”等維度上的目標偏移,最終指向了保研制度的“拔尖”悖論。

        “保研”不僅是內嵌于高壓保研環(huán)境里的保研生的個人困擾,更是反映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結構性問題的宏大社會議題。社會結構的破局需要多元主體長時段的努力,事關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選拔與培養(yǎng)的保研制度優(yōu)化是關涉理念、機制與元評價的系統(tǒng)性工程。首先,應革新保研制度“拔尖創(chuàng)新”的評價理念。“拔尖”與“創(chuàng)新”是教育強國人才特性的一體兩面,但可量化的“拔尖”與難量化的“創(chuàng)新”間的評價難度差導致在選拔培養(yǎng)過程中“拔尖”被過度放大、“創(chuàng)新”被掩蓋或指代,難以培養(yǎng)出真正以“拔尖為底色,創(chuàng)新為亮點”的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當前需重構保研制度的評價理念,在“拔尖”的基礎上突出“創(chuàng)新”,以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強化對保研生科研創(chuàng)新潛質和專業(yè)能力傾向的考核[44。其次,著力創(chuàng)設多元自由的保研制度評價機制。多樣化的評價標準是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重點,也是難點45。以“績點”“排名”“分數”構成的表現(xiàn)主義評價規(guī)訓了一套屬于保研的評價話語,從學業(yè)表現(xiàn)蔓延至日常生活,導致了保研生的“功利”“求穩(wěn)”與“異化”。因而,創(chuàng)設一種多元調和、自由成長的評價機制是突破單一量化的評價牢籠的關鍵,由此實現(xiàn)從自由探索學習動機到自主建構學習目標的多元成長。再次,加強對保研評價體系的元評價。教育評價不僅對教育改革和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46,對評價體系本身也發(fā)揮著實踐指導作用。改革保研制度評價體系需要各個高校加強對現(xiàn)行評價體系的反思,客觀審視保研制度評價體系的實踐成效,以拔尖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成長為導向,加強對保研制度評價體系的元評價。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2(30):4-27.

        [2][4][44]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完善推薦優(yōu)秀應屆本科畢業(yè)生免試攻讀研究生工作辦法的通知(教學廳〔2014〕5號)[EB/OL].(2014-08-04)[2023-10-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moe_778/s3261/201408/t20140804_172730.html.

        [3]馬永紅,張飛龍.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歷史脈絡及時代意蘊[J].民族教育研究,2022,33(01):15-22.

        [5]陽榮威,劉偉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研究生推免制度變遷邏輯分析——基于歷史制度主義的視角[J].高教探索,2023(04):76-84.

        [6]陸屹洲,馬得勇.權力、能動者與高等教育政策變遷——對研究生“推薦免試”工作的歷史制度主義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9(05):71-81.

        [7]羅敏.我國研究生招生推薦免試制度的特征、矛盾及發(fā)展趨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12):39-44.

        [8]肖燦.研究生推免制度的要素、困境及舉措——以社會學制度主義解析[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22,38(04):109-118+124.

        [9][41]楊佳樂,高耀,陳洪捷.推免政策人才選拔效果評價——基于學術型碩士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22,20(06):80-87.

        [10][43]郭叢斌,閔維方,劉釗.保研學生與考研學生教育產出的比較分析——以北京高校碩士研究生為例[J].教育研究,2015,36(03):47-55.

        [11]吳琪. 推免生更優(yōu)秀嗎?[D].南京:南京大學,2019.

        [12][34][42]牛新春,楊菲,楊瀅.保研制度篩選了怎樣的學生——基于一所研究型大學的實證案例研究[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9,38(09):1-10.

        [13](美)彼得·L.伯格.與社會學同游[M]. 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53

        [14][16][17][18](英)安東尼·吉登斯.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綱要[M].李康,李猛,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163,15,28,6.

        [15]張云鵬.試論吉登斯結構化理論[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5(04):274-277.

        [19]羅英姿,劉澤文,張佳樂.博士生教育質量評價的三大轉變[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03):59-64.

        [20]克里斯汀·仁,李康.學生發(fā)展理論在學生事務管理中的應用——美國學生發(fā)展理論簡介[J].高等教育研究,2008(03):19-27.

        [21]趙旭東.結構與再生產:吉登斯的社會理論[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51.

        [22]BAZELEY P.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Practical Strategies[M]. London:Sage,2013:156,109.

        [23]丁鋼.教育敘事研究的方法論[J].全球教育展望,2008,248(03):52-59.

        [24][30]孟祥遠,鄧智平.如何超越二元對立?——對布迪厄與吉登斯比較性評析[J].南京社會科學,2009(09):111-114.

        [25]丘海雄,張應祥.理性選擇理論述評[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01):118-125.

        [26]劉保中,郭亞平,敖妮花.新冠肺炎疫情對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質量的影響——基于疫情前后全國19所高校的調查對比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22(10):110-119.

        [27]范皚皚,丁小浩.誰的文憑貶值了——分割的勞動力市場視角下的過度教育問題研究[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3,33(17):7-14.

        [28]劉博涵,趙璞,石智丹,等.學術型研究生學術志趣的影響因素探討[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54(06):35-41.

        [29]黃海剛,金夷.通往Ph.D之路:中國博士生入學動機的實證研究——兼論學術動機對博士生培養(yǎng)質量的意義[J].復旦教育論壇,2016,14(05):59-66.

        [31]張洋磊,黃亞蘋.“內圈”競爭:本科生學習投入內卷化表征及成因——基于學生評價視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195(04):146-151.

        [32]陳其榮.諾貝爾自然科學獎與科學精英的造就[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8(01):10-19.

        [33]陸一,史靜寰.志趣:大學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基礎[J].教育研究,2014,35(03):48-54.

        [35]蔡元培.大學教育[M].北大元培學院,編.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4.

        [36]閻光才.科學獨創(chuàng)現(xiàn)象及其背后的個體品質與環(huán)境關聯(lián)[J].高等教育研究,2022,43(07):1-13.

        [37]教育部關于印發(fā)《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guī)定》的通知(教學〔2022〕3號)[EB/OL].(2022-09-06)[2023-10-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moe_778/s3113/202209/t20220906_658894.html.

        [38]劉云杉.拔尖與創(chuàng)新:精英成長的張力[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8,39(06):10-27+116.

        [39]FEIST G J. A Meta-analysis of Personality in Scientific and Artistic Creativity[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1998,2(04):290-309.

        [40]陳立章,蔣清華.公平與質量:推薦免試研究生制度的矛盾與平衡[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04):5-10.

        [45]柯政,李恬.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重點與方向[J].全球教育展望,2023,52(04):3-13.

        [46]辛濤,李雪燕.教育評價理論與實踐的新進展[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06):38-43.

        基金資助:2024年度浙江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計劃重點項目“浙江省高校有組織科研的實踐機制研究”(2024C25012)。

        The \"Top-notch\" Paradox of the Graduate Recommendation System

        Huang Yating, Pan Rentong

        Abstract: Since the operation of the graduate student recommendation and exemption system, it has provided a large number of outstanding top-notch talents in China's endeavor to build a powerful country through education.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admissions but also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graduate admission system in China. The sele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has become a crucial policy and mission of the graduate recommendation system in the new era. By constructing an integrated student development analysis framework based on Giddens' structuration theory and student development theory, and following a logic chain of motivation-process-outcome,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he graduate recommendation candidates are conducted from a \"meaning-interpretation\" perspective. This helps to deeply depict the interactive landscape between the graduate recommendation candidates and the system, analyze the rational cognition and behavioral strategies of the candidates towards the system, and critically reflect on the talent selection and cultivation effectiveness of the graduate recommendation system. The study reveals that when graduate recommendation candidates interact with the system, they exhibit a threefold institutional discrepancy referred to as the \"top-notch\" paradox where motivation triggers rational choices, \"internal competition\" rules restrict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ystem goals of \"top-notch innovation\" are deviated. To optimize the graduate recommendation system, changes are needed in terms of principles, mechanisms, and meta-assessment. It is necessary to innovate the evaluation concept of \"top-notch innovation\", establish diverse and free evaluation mechanisms, and enhance meta-assessment of the talent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graduate recommendation system;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top-notch\" paradox; student development theory

        (責任編輯 楊國興)

        欧美日本国产三级在线|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网| 国产色在线 | 亚洲| 奇米影视久久777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精品亚洲午夜久久久久| 亚洲不卡毛片在线观看| 娇小女人被黑人插免费视频| 欧美精品v国产精品v日韩精品 | 国产强伦姧在线观看| 精品极品视频在线观看| 色一情一乱一伦麻豆| 欧美xxxx黑人又粗又长精品| 国产在视频线精品视频二代| av在线免费观看麻豆| 国产人成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丰满多毛少妇做爰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成人擦边| 精彩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妓女| 成年视频国产免费观看| 美腿丝袜美腿国产在线|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区| 亚洲性爱视频| 免费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精品久久精品| 欧美噜噜久久久xxx|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观看99水蜜桃 | a级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 精品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 99久久免费看少妇高潮a片特黄| 日本成熟妇人高潮aⅴ| 日韩精品在线一二三四区| 麻豆精品国产精华精华液好用吗| 亚洲最大成av人网站| 国产三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加勒比| 真实国产乱啪福利露脸| 谁有在线观看av中文| 亚洲第一网站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