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承載著特定地域、民族的文化記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活態(tài)傳承的關鍵。2015年以來,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視并逐步啟動了國家級傳承人記錄工作,為保護、保存文化記憶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圍繞2024年已通過驗收的瑤族長鼓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唐橋辛二公記錄工作進行剖析。
研究背景
瑤族長鼓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唐橋辛二公的記錄工作歷時3.5年,采集記錄了傳承人唐橋辛二公的口述訪談、項目實踐、傳承教學等內容,包括視頻素材52.2小時,音頻素材10小時,圖片素材6332張,制作形成成片(含口述片、項目實踐片、傳承教學片和綜述片)13.4小時,口述文字稿10.4萬字,并調查收集了傳承人唐橋辛二公相關的已有資料,制作工作卷宗等系列成果,對傳承人唐橋辛二公的人生經(jīng)歷、藝術特點、傳承貢獻做了完整記錄,相關項目成果于2024年11月8日通過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司的驗收。
傳承人與項目基本情況
傳承人唐橋辛二公出生于廣東省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母語為連南瑤語,為人開朗、健談,自小便熱愛瑤族長鼓舞,得到同村的瑤族長鼓舞老藝人丁橋大頭二公、唐考專五親自教授,因鼓藝出眾而被選入長鼓隊伍,開啟了他鼓王的一生。
長鼓,排瑤叫“汪嘟”,跳長鼓舞又叫“挨汪嘟”。瑤族長鼓舞有36套表演程式,可分單人舞、雙人舞、群舞等,人數(shù)愈多氣氛愈熱烈。每逢重要節(jié)日,如春節(jié)、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六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排瑤就聚集到村前的曠地或收割后的田野,吹牛角、敲銅鑼、跳長鼓舞,歡慶節(jié)日?,幾彘L鼓舞的舞蹈語言較為豐富,從各個方面反映了排瑤的生產(chǎn)活動、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精美的服飾,獨特的舞蹈,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記錄工作的實施
針對傳承人唐橋辛二公開展的記錄工作,主要工作流程包括組建工作團隊、文獻收集查閱、前期調研、實地采集與收集、后期整理制作等環(huán)節(jié)。
首先,組建工作團隊。組建包括項目負責人、學術專員、執(zhí)行負責人、導演、攝像、錄音、后期等業(yè)務人員在內的記錄工作團隊,為項目執(zhí)行提供人員保障。同時,所有工作人員簽訂保密協(xié)議,保證記錄工作內容的信息安全。
其次,文獻收集查閱。有關傳承人唐橋辛二公的所有文獻資料,均在調查收集之列。記錄工作團隊組建完畢后,集中時間針對傳承人唐橋辛二公和瑤族長鼓舞作好充分的知識準備。包括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學、影像人類學、口述史學等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工作方法;熟悉傳承人唐橋辛二公所屬項目的歷史源流、發(fā)展變遷及傳承情況,掌握傳承人唐橋辛二公相關的資料和信息;了解項目所在地的文化背景等。
再次,前期調研。在正式記錄拍攝前,工作組成員前往傳承人唐橋辛二公所在地進行溝通,就記錄工作的目的、內容、意義,向傳承人唐橋辛二公及其家人做說明,與傳承人唐橋辛二公及周邊人員建立了初步聯(lián)系。同時,向傳承人唐橋辛二公了解了其本人情況(如身體、作息情況等),項目存續(xù)情況以及相關的拍攝條件(如可配合拍攝人員、場地、物料準備情況、表演程式與周期、勞務費、交通環(huán)境等)。最終,經(jīng)過積極溝通、協(xié)調和爭取,與傳承人唐橋辛二公及其家人基本商定了需要拍攝的口述史訪談、項目實踐與傳承教學等內容,落實了大致的拍攝流程、拍攝方式、日程安排等,并據(jù)此確定記錄工作組各業(yè)務人員的工作時間及任務。
最后,實地采集與收集。一是口述史訪談采集。本項目由學術專員擔任傳承人唐橋辛二公口述史訪談的主訪人,由其對傳承人唐橋辛二公進行訪談。學術專員對瑤族長鼓舞的歷史淵源、內容特色及傳承人唐橋辛二公的藝術特點等均有深入研究,且與傳承人唐橋辛二公有較深的交情。除了傳承人唐橋辛二公本人以外,訪談對象還包括傳承人的搭檔、徒弟、兒子、女兒、學術專員等。通過與相關人員的訪談,重點關注與傳承人相關的歷史記憶與實踐經(jīng)驗等,以補充傳承人口述的不足之處。二是項目實踐采集。項目實踐部分主要采集傳承人唐橋辛二公的項目實踐活動,包括開展長鼓舞活動的時間、活動的地點、活動環(huán)境情況、完整的活動過程、觀看活動的群體等,以及傳承人的項目實踐能力,包括傳承人的表演絕活、經(jīng)驗思想、風格特征等。重點表現(xiàn)傳承人的藝術特征、動作要領。同時,記錄相關的服飾、道具、樂器等。三是傳承教學采集。以代表性舞蹈動作的練習流程為例,展示項目傳授、學習及其實踐的全過程。對傳承人唐橋辛二公傳承教學的采集,一方面應注重全面性,涵蓋瑤族長鼓舞的主要表演程式;另一方面應注重獨特性,要體現(xiàn)傳承人在瑤族長鼓舞表演上的獨到經(jīng)驗、體會,如由傳承人傳授瑤族長鼓舞表演中的神情、動作、審美要點等;此外,要注重傳承性,體現(xiàn)師徒之間教與學的互動,反映傳承人的教學方式、心得。四是文獻收集。唐橋辛二公搶救性記錄期間,同步請每位拍攝對象(受訪人)簽署授權協(xié)議等相關法律文件,工作人員簽署保密協(xié)議,以保障記錄工作的法律效力;并對拍攝內容作日程記錄,盡快填寫整理拍攝日志、場記單等附件內容;在拍攝空檔期間請傳承人填寫信息表中的個人基本信息,補充獲獎情況、大事年表、傳承譜系等內容。同時收集與傳承人相關的文獻資料(包括紙質文獻,縮微制品、音像出版物與電子文獻,實物文獻),做好著錄信息登記。五是后期整理制作。后期整理制作主要包括素材資料整理備份,文獻片、綜述片剪輯制作,工作卷宗整理制作,以及口述文字稿編撰等。記錄拍攝完成后,及時整理所得素材資料,形成視頻、圖片、音頻、文本四大類,再按拍攝內容命名分類,最后將整理好的原始資料進行復制,至少一式兩份保存,其中一份作為文獻片、綜述片的制作資料,另一份作為備份妥善保存。同時,根據(jù)記錄工作實地采集的情況,編寫文獻片剪輯大綱,剪輯制作傳承人文獻片(口述片、項目實踐片、傳承教學片、公開課)和綜述片。
工作經(jīng)驗與問題總結
瑤族長鼓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唐橋辛二公的記錄工作,對傳承人承載的藝術和知識做了較好的記錄和保存。在工作過程中,亦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形成了一定的傳承人記錄工作經(jīng)驗,總結如下:
首先,做好記錄前期學術準備,打好知識基礎。學術準備是記錄工作的重要保障。根據(jù)項目情況選擇合適的學術專員對于記錄工作十分關鍵,學術專員負責記錄工作的學術工作,擔任口述史訪談的采訪人,承擔口述文字稿的編輯、審校及文獻片、綜述片的文案撰寫、審片等工作,系項目的學術責任人。此外,由于記錄工作具有較高的學術性,因此需要有關非遺、民俗學、人類學等方面的學術文獻作支撐。在傳承人唐橋辛二公的記錄開展前,工作組通過圖書館、方志館及網(wǎng)絡學術數(shù)據(jù)庫等途徑,查找閱讀瑤族長鼓舞參考書籍及潮汕相關地方志書,初步收集與傳承人唐橋辛二公及瑤族長鼓舞項目相關的文獻資料,分別整理成項目簡介、傳承人介紹及年表、文獻綜述等,為項目的后續(xù)開展做好扎實的知識準備。
其次,與傳承人建立良好關系,做好溝通調研工作。調研溝通是記錄前期的必要工作。正式開展拍攝記錄前,工作團隊必須先對傳承人進行拜訪了解等現(xiàn)場調研。第一輪調研時,邀請在項目執(zhí)行過程中會涉及的所有相關單位及人員,包括實施方、執(zhí)行方、傳承人及其家人、項目保護單位、當?shù)匚幕鞴懿块T等,各方一起面對面溝通,更好地理解記錄工作的目的與意義,建立起聯(lián)系;第二輪調研僅與傳承人溝通,詳細溝通實地記錄的內容和細節(jié),并進一步了解項目現(xiàn)狀,獲取更多的資料和信息,使傳承人理解、認同并積極配合記錄工作,這對于后續(xù)工作的順利開展將有重要幫助。
再次,把握口述史訪談的細節(jié)、質量。在傳承人記錄工作中,口述史訪談是其中十分重要的記錄內容和信息獲取來源。學術專員把握訪談的專業(yè)性和質量,執(zhí)行負責人可與學術專員商討,適當協(xié)助學術專員切入話題,引導受訪人,適應對方的語言習慣等,對受訪人的講述方向進行調整。在本次記錄工作中,由學術專員結合傳承人唐橋辛二公的大事年表,幫助其回憶瑤族長鼓舞演藝生涯的相關細節(jié),進行口述史梳理。此外,一些表面看似與非遺無關的人物也十分重要,需要用更廣闊的視野去建構“歷史的真實”。這就需要全面遴選更多不同層次的受訪者,聽取各種不同聲音。記錄工作確定的受訪人應該包括不同對象,眾多受訪者的口述為非遺保護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加豐富和可貴的材料。
最后,加強后期整理工作。做好素材資料的整理歸類,決定整個后期工作的開展。按照一定的規(guī)范,建設文件夾,分類分級存放采集文獻與收集文獻。在此基礎上,應該盡可能地將已知的信息記錄在文件夾命名中,以便于后期的加工整理。例如拍攝傳承人項目實踐的素材,先按拍攝時間排列,同時將內容、人物等信息做好標注,同一內容不同機位的拍攝素材,分機位并列存放于文件夾中,如有拍攝順序調整等特殊情況的素材,也應做好相關說明。
文獻片的剪輯制作,應根據(jù)策劃設計的意圖及現(xiàn)場記錄的信息,在整理歸類好的素材資料的基礎上,先進行剪輯大綱的撰寫,再將拍攝采集的素材按順序作視頻剪接。例如傳承人唐橋辛二公的項目實踐片,現(xiàn)場拍攝的順序可能與成片展示內容的順序有所不同,制作策劃會根據(jù)時間安排,調整拍攝素材的順序,剪輯成的實踐片更有利于觀者從不同劇目理解瑤族長鼓舞的內容。
總體而言,針對上述問題進行總結所得到的記錄工作經(jīng)驗,對今后執(zhí)行存在類似情況的項目將有所裨益。緊緊圍繞項目的特點進行策劃,注重傳承人獨到經(jīng)驗的個人表達,在具體情景中反映項目和傳承人的實踐,并注重收集特色的文獻資料,均有利于體現(xiàn)傳承人記錄工作的獨特性,提高工作成果的文獻價值。
[作者單位: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