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固定的性格有助于動物群體的穩(wěn)定——對于人類來說也是如此,因為鮮明的性格是具有識別功能的個體特征。
從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人開始,人類就一直試圖找到每個人性格的形成原因,以及為什么性格能夠長期保持穩(wěn)定。
古希臘人曾試圖用人的體液來解釋人類的性格。他們認為,人體內的黏液、黑色和黃色的膽汁及血液這4種體液的比例,決定了我們擁有什么樣的性格——要么積極樂觀,要么脾氣暴躁,要么陰郁冷漠……
這種想法聽起來異想天開,也是錯誤的,但是人類的性格確實與人體的內在因素有關。兒童在非常年幼時就會表現(xiàn)出性格差異,例如不同兒童在情緒、活動水平和對新事物的反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茖W家發(fā)現(xiàn),神經系統(tǒng)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每個人的性格。
不僅如此,性格也會受到諸多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比如家庭環(huán)境、受教育水平等。即使是在同一個家庭長大的兄弟姐妹,最終也會發(fā)展出不同的性格,更別說在不同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幾十年來,心理學家一直在研究人類的性格,并為性格分類。一種廣為人知的分類方法叫作“人格五因素模型”(FFM),這種理論認為,所有人的性格特征都可以通過5個因素來描述:開放性、公正性、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經質。
從外向性方面來看,如果某些人喜歡與人接觸,在社交活動中很積極,那么他們的性格通常被歸類為外向型。而那些不喜歡與外界過多接觸、比較安靜和謹慎的人,則通常被歸類為內向型。從神經質方面來看,高神經質的人比低神經質的人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更強烈,情緒調節(jié)能力相對較弱,更容易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
盡管我們通常認為性格是人類所特有的,但在黑猩猩、豬和章魚等動物身上,科學家也觀察到了類似的性格特征。比如,黑猩猩和人類一樣,有的比較沖動,有的比較謹慎,有的比較活躍,有的比較安靜。 此外,一些蛇有火熱的性情,而另一些蛇則比較溫和。
科學家之所以對動物的性格感興趣,是因為通過分析動物的性格特征,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動物的生活與行為。例如,動物的性格差異影響著動物個體的存活率。越是勇敢(更偏向于冒險捕食)的蜜鳥,在幼年時期的存活率越高。
此外,動物的性格也會影響它們對配偶的選擇??茖W家發(fā)現(xiàn),在歐亞大山雀種群中, 適應能力相似的個體交配后撫育的后代,健康狀況更良好、繁殖率更高。
動物的性格對種群數(shù)量和分布也有重要影響。因為性格特征決定了動物個體在行為模式、棲息地利用、食物選擇以及捕食策略等方面的差異。
在演化過程中,動物性格是如何形成的,一直是科學家關注的重點。目前,相關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答案要在未來才能揭曉。
數(shù)十年后,當你去參加同學聚會時,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一個驚人的現(xiàn)象:雖然多年未見,但是你的同學們給你的感覺幾乎沒有太大變化。當然,從表面上看,他們可能有了皺紋,體形也發(fā)生了變化,但在內心,他們仍然是你曾經熟悉的那些同學。
如果動物也舉行“同學聚會”,它們可能也會有類似的感覺。許多研究表明,黑猩猩、鬣狗等多種動物都具有相對固定的性格,與人類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