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們用“守株待兔”諷刺不勞而獲,用“埋頭苦干”形容專心勤勞。而在鳥類中,這兩種方式都是常見的捕食策略,都有各自的適用意義。北宋時期,學者晁說之在瀛州和莫州(今河北河間到任丘)的濕地中,就見到了采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捕食策略的水鳥。
“守株待兔”的鳥叫“信天緣”,它“貌比天鵝”,終日凝立,不移分寸?!奥耦^苦干”的鳥叫“漫畫”,它“顏如野鴨”,整日奔走,不舍晝夜。同樣過一天,看上去沒什么能耐的“信天緣”非但面無饑色,反而比“漫畫”更加肥大。晁說之感嘆道,這是由它們不同的天賦秉性決定的。
今天,“漫畫”是我們熟悉、喜愛的一個畫種,“信天緣”是大型海鳥信天翁的別稱。而在古代,它們是指什么鳥?古人對它們的生活又有什么樣的理解和認識呢?
晁說之認為,“漫畫”這類鳥覓食時習慣于用嘴“畫水求魚”,就像在漫無目的地畫畫,故此得名。筆者在公園觀鳥時,也曾觀察到兩種“畫水求魚”的鳥。
冬日黃昏,潮水漸退。稍遠處,數(shù)只黑白相間的鷸降落到水面上。它們的喙向上翹起,這是反嘴鷸。反嘴鷸一邊行走,一邊低頭用長喙掃掠著河灘,尋覓水里的蠕蟲和小型甲殼類,在灘涂上留下了半月形的痕跡。
遠處的幾只大鳥飛落到河灘上,它們羽色潔白,黑色的長喙前端膨大,像飯勺一樣。這是黑臉琵鷺。它們走進沒脛深的水中,用飯勺般的長喙在水中左右攪動,畫出一個個弧形。每攪動一小會兒,它們就會把喙抬出水面,吧嗒吧嗒嘴,將淘出來的小魚、小蝦咽下去。一頓飽餐后,黑臉琵鷺站在水中,舒服地用長喙梳理著毛發(fā),然后在越來越昏暗的光線中漸漸睡去,優(yōu)雅的剪影融入夜色里。
僅從“畫水求魚”的動作,確實無法判斷“漫畫”是哪一種水鳥。但在晁說之為它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關鍵的信息。
“漫畫復漫畫,河尾沙軟喙一尺。天生剛喙不解禿,倦魚薄淺幸有得。謀拙力百費,何處有金翅。饑腸倚暮煙,慚愧信天緣?!?/p>
晁說之形容這種鳥“喙一尺”,宋代的1尺相當于30.9~32.9厘米。反嘴鷸的嘴峰長僅8.2厘米,不到宋尺的1/3,因此可以排除。黑臉琵鷺、白琵鷺都會“畫水求魚”,且它們的嘴峰長度為21.5~22.8厘米,雖不及1尺,但考慮到遠距離觀察時不容易精準判斷長度,誤差也在可接受的范圍內。因此,推斷出晁說之所說的“漫畫”即是琵鷺。在中國,黑臉琵鷺主要生活在東部沿海區(qū)域,而白琵鷺在華北地區(qū)有廣泛分布,從而進一步推斷,晁說之所見的琵鷺大概率是白琵鷺。
千載歲月悄然已逝,瀛州、莫州之間的廣袤濕地早已消失,只留下華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濕地——白洋淀,這里棲息著白琵鷺等多種鳥類。盡管“漫畫”覓食“謀拙力百費”,只能抓到愚蠢的魚,但這個物種仍然頑強地延續(xù)著,成為濕地中的一道風景。
“信天緣”,又叫“信天翁”,字面意思是聽憑上天的機緣?!侗静菥V目》還記載著它的別名——“青翰”和“青莊”。這種鳥就是今天的蒼鷺,如今四川一些方言仍將蒼鷺叫作“青莊”。蒼鷺是一種大型鷺科鳥類,身高近1米,在國內分布廣泛,在許多濕地公園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
“ 信天緣”得名于蒼鷺的捕食策略。作為獵手,蒼鷺常常一動不動地佇立在開闊的水邊,等待獵物進入自己的攻擊范圍,再對獵物發(fā)動突然襲擊。古人誤以為蒼鷺沒有能耐,只能等著老天賞飯吃。晁說之詳細觀察了蒼鷺的捕魚行為,也為它寫了一首詩:
“信天緣,何為者,非達亦非賢。終朝開咮不敢仰,待魚落咮急下咽。大魚變化小魚黠,誰肯效命于爾前。皇天日月高,無心憐爾曹。幾欲強求索,豈不鑒漫畫。”
在深圳灣福田紅樹林生態(tài)公園,我曾觀察到蒼鷺捕魚的場景。周末早上,一只蒼鷺獨自站在水灣中間,棧道上的游客常常停下腳步,好奇地盯著這只大鳥,等待著好戲開場。可是,蒼鷺一直低頭觀察著水面,并沒有任何動作。
突然間,蒼鷺撲向不遠處的水面,激起一陣水花。水花初定后,人們發(fā)現(xiàn)它用喙戳著一條青灰色的羅非魚。蒼鷺飛到岸邊,將羅非魚放到地面上,用喙快速地戳了幾次,羅非魚就不再掙扎了。然后,蒼鷺銜起羅非魚的頭,仰頭吞下,整個脖子都膨脹起來。蒼鷺等魚的時間很長,捕魚的時間卻不過1分鐘,難怪晁說之形容它“終朝開咮不敢仰,待魚落咮急下咽”。
宋代之后,“信天緣”的名字傳到了日本,被張冠李戴地用到了大型海鳥信天翁身上。18世紀后,日本的動物學知識傳入中國,“蒼鷺”取代了“信天緣”,“信天翁 ”也僅指代信天翁科的動物。民國時期的《清稗類鈔》對信天翁的描述,雜糅了蒼鷺和信天翁的特點,反映出那個時代科學知識的激蕩融合。
在古代,渡河的風險極高,乘客稍有不慎就會落水身亡,以至于古人用“涉川”來形容艱難險阻的事。而蒼鷺擅于高飛,也擅于在水中活動。于是,古人將蒼鷺的形象畫在船上,突出蒼鷺的眼睛,以保佑平安行舟。這種造型的船被稱為“鹢首舟”。
“鹢”是古代文獻中常見的一種水鳥,古人描述它長得像白鷺,卻比白鷺大,身體修長,顏色蒼白,善于高飛,因此也稱它為“白鹢”或“蒼鹢”。據學者考證,“鹢”就是蒼鷺的古稱。
隨著船只駕馭技術的成熟,原本承載著震懾江神重任的鹢首舟,漸漸轉型為競渡的載體。鹢舟競渡這一活動在長江中下游尤為流行。自中唐開始,鹢首舟逐漸被更加華麗的龍舟取代,發(fā)展出今天端午賽龍舟的習俗。而蒼鷺的名字也從“鹢”轉變?yōu)椤靶盘炀墶?,再到今天的“蒼鷺”。人們慢慢忘記了蒼鷺曾經的身影,就連大型辭典對“鹢”和“信天翁”的解釋也含糊其詞。但是,蒼鷺的形象深深地刻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今天的龍舟健兒們也仍然和當年鹢舟競渡的祖先一樣,在河道中揮灑著青春和激情。
(責任編輯:汪金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