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連續(xù)看了幾本一行禪師的著作,在《活在此時此刻》這本書中,有句話令我印象深刻—— 禪師說,有廁所可以清掃,足以成為一件樂事。
有人不解,問禪師:“清掃廁所的時候,怎么高興得起來?”
禪師便談起了自己的過往。1926年出生在越南的他,在16歲時出家,無論出家前還是出家后,他都沒有廁所可以用。那時的越南,只有非常有錢的人家才用得起廁所,其他人只能到田里或山上去解決。
他的講述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小時候。
80后的我,整個童年都是在山區(qū)的農村度過的,小學也是在村里上的。那個時候農村的廁所,無論家里還是學校里都是旱廁,臭味熏天,冬天凍人,夏季又有許多蚊蟲,我在如廁時總擔心那些蟲子會爬上我的鞋。
后來,我去縣城上中學,學校有可以沖水的廁所。14歲的我當即產生了一個愿望:希望以后的家里能有這種能沖水的水泥廁所。
現在38歲的我,住在安裝了智能馬桶的城市商品房里。搞衛(wèi)生時,我總會帶著怨氣刷臟馬桶,可當我想起當年農村的生活,想起自己14歲時的心愿,心中便很感慨:“原來我已經過上了兒時夢想中的好生活,原來有馬桶可刷真的是件值得快樂的事!”
我理解并深深認同一行禪師的話:“有廁所可以清掃,足以成為一件樂事。如今,我們已有太多可樂之事,如果能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會很快樂了。”
我有一個來訪者,她收入很高,生活中卻經常感受不到快樂。
她告訴我,她休息的時候喜歡買買買,她買了價值十幾萬的手表,幾萬的名牌包,可快樂只持續(xù)了不到兩小時。
而且她很容易陷入到“工作壓力大—— 通過買買買減壓—— 沒錢了又焦慮—— 又繼續(xù)高壓工作去掙錢”的循環(huán)。
也許很多人并不像她這么極端,但這種現象確實很普遍,現在許多人都擁有比小時候更好的物質條件:全天有熱水的家,大屏幕的液晶電視,最新款的手機和電子產品,冬天也能吃到新鮮水果,想吃什么就點什么的外賣自由……但我們感知快樂的能力卻變弱了,很難有發(fā)自內心的快樂感。
我們擁有越來越多的物質,卻越來越感受不到快樂,為什么呢?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并不是錢越多,人就越幸福。
財富帶來的快樂呈現邊際效益遞減的規(guī)律。你很窮的時候,財富增加會讓你感到快樂和幸福,但是當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它對于幸福感的影響就會變小。所以,用賺錢和消費尋求幸福的方式不一定總能帶來積極感受,有時候我們花了很多錢,買了很多物品或者服務,內心還是感覺很空虛。
同時,我們還會被喜新厭舊的本能所控制,被自己不斷膨脹的欲望所控制。
不論什么東西,剛剛得到時我們會因為新鮮感而感到快樂,很快我們就會對此習以為常,變得麻木、厭倦,變得貪婪、不知滿足,然后又開始抱怨自己所得到和擁有的太少。
社會文化因素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處在一個緊張、忙碌又碎片化的時代。我們奔波于工作、家庭,難以從繁忙中解脫出來,去發(fā)現和感受生活中的快樂和幸福;我們被龐雜的碎片訊息所包圍,思維也常常奔波于這些快速、破碎、凌亂、飄忽不定的訊息之中,很難沉下心來聚焦于自身,導致心中茫然無措,無所適從,感知快樂的能力也漸漸消失了。
從現在開始,我們一定要修正自己的觀念:外部條件(金錢、物質、成功等)雖然會影響快樂的程度,但快樂不完全取決于外部條件,真正的快樂應該源于內心。
外部條件沒有得到更好的改善,但是通過改變我們的心態(tài),調整我們的期望、欲望,培養(yǎng)感恩之心,我們就能夠更多地感受到快樂。
不要總盯著自己沒有的東西,要常常關注自己現在所擁有的東西,試著對自己目前所擁有的一切心懷感恩。比如:
如果沒有洗衣機,我要自己動手洗衣服;如果沒有冰箱,夏天我吃不到冷飲;如果沒有目前的工作,我就沒法支撐現在的生活;我的父母健在;我擁有理想的伴侶;我有關心我的朋友……
不要將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它們有的得益于時代的進步,有的來自身邊人的支持,當然也有一部分是因為自己的付出。
當你能夠看到自己所擁有的,感恩你所擁有的,你會發(fā)現自己更快樂了。因為你不再斤斤計較你還沒有得到什么,也不總是在想象未來一定要擁有更多。
一個人對快樂的感知力,很大程度取決于他相信自己有多快樂,也就是取決于自我認知。
一個人可能不富有,但他對自我的認知是積極的、富足的,那他就不會因為缺乏財富而不快樂。相反,一個人可能很富有,但他對自我的認知是消極的、匱乏的,那再多的財富也很難使他快樂。
所以,我們要去覺察自己是否存在認知偏差,思考我們的自我認知和快樂感之間的關聯,并采取相應的行動來改變負面的自我評價,比如每天睡前對這一天內積極的情感和事物做個小結,在日記中寫一句鼓勵或表揚自己的話,讓自己在積極的情緒之中入睡。
即便今天很多事情都比較糟糕,也要試圖去關注和記住積極的方面,并鼓勵自己采取積極的行動。平時也要多培養(yǎng)自我關懷的習慣,包括合理休息、健康飲食、鍛煉身體和追求興趣愛好,這些都有益于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模式。
人一旦掉入消費主義的陷阱,不停地買買買,通過購物和新鮮感帶來的快樂只會越來越短暫,內心也會越來越空虛。
從現在開始,培養(yǎng)一些不花錢或者少花錢也能帶來的快樂吧。欣賞日出日落,輕嗅一朵野花的盛開,去公園逛逛,自學一門語言,投入地欣賞一部電影,聽一首老歌,在家和朋友聊聊天……這些都是不需要過多金錢投入就能換來積極情緒的事情。
當你不依賴消費也能獲得內心的快樂時,你就會感到自己更自由、更充實。
作家畢淑敏在采訪中曾說:“物質的東西,永遠沒有盡頭;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讓自己的幸福最大化,而且給這個世界留下一點讓別人也幸福的那種努力?!?/p>
愿我們都能成為一個有“快樂感知力”的人,也成為一個能為他人帶來快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