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瑕:玉上的斑點(diǎn),比喻缺點(diǎn);掩:遮蓋;瑜:美玉的光澤,比喻優(yōu)點(diǎn)。斑點(diǎn)無法掩飾玉的光澤,比喻缺點(diǎn)掩蓋不了優(yōu)點(diǎn)。
【辨析】
“瑕”“瑜”都和玉相關(guān),所以從斜玉旁。“掩”為遮蓋,是動作,所以為提手旁,不能誤寫為“淹”。
【起源與演變】
“瑜”的右半邊“俞”是一個會意字,由“亼(jí)”字、“舟”字和“巜”(水的意思)字組成,“俞”在《說文解字》中被解釋為“空中木為舟也”,本義與造船有關(guān),即把樹木中間掏空做成船。后多用作文言嘆詞,與“然”字的用法相同,表示應(yīng)答或首肯的意思,多用于君主對臣下,如“俞允”(允諾)、“俞音”(帝王表示允可的詔令)、“俞旨”(表示同意的圣旨)等?,F(xiàn)在被引申為“直接”的意思?!拌ぁ?,玉直接就展露出來,說明它的光澤非常耀眼美麗。同時“俞”字也是一個姓氏。
【例句】
盡管他有缺點(diǎn),但瑕不掩瑜,總的方面還是好的。
【字里字外】
我國有著悠久的玉文化歷史,在很早以前就用玉來象征高潔的品質(zhì),古代有“君子不離玉”的說法。許多從斜玉旁的字大都與玉相關(guān),如:“環(huán)”是中央有孔的圓形佩玉;“玨”是合在一起的兩塊玉;“瑄”是古代祭天用的大璧;“琮”指的是外方內(nèi)圓、柱狀、空心的一種玉器;“圭”指的是類似劍尖,上端呈尖銳的等邊三角形,下端平直的一種玉器;“璋”古書記載“半圭為璋”;“琥”則為虎形或帶虎紋的玉器;“璜”是形似扇面的弧狀扁平玉器。
我國有佩戴玉器的習(xí)俗,無論是文人士子,還是深閨淑女,出入都要佩戴玉器。一來以玉器自比,表示自己的品德像玉質(zhì)一樣高潔無瑕。二來也是為了約束自己的動作,身上懸掛玉器,則行動之間玉器撞擊,就會有叮咚的聲響發(fā)出,而古人認(rèn)為身上的玉器相撞出聲就代表儀態(tài)不當(dāng),因此行走坐立之時就必須當(dāng)心,要舉止溫文,動作柔和,避免玉器出聲,才是有教養(yǎng)、出身高貴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