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漢書·張衡傳》里講:“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币馑际?,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對道德和知識的崇尚應當超過對名和利的追逐。 經常這樣看、這樣想,我們就會明白做人該琢磨什么,不該琢磨什么。
為官一任,不是不需要名聲,關鍵在于如何留下清名與美德。共產黨人的個人追求是與黨和人民的利益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與實現(xiàn)黨的奮斗目標聯(lián)系在一起的。如今,人們見到蘭考的泡桐,會想起當年的縣委書記焦裕祿;貴州遵義團結村村民澆灌農田時,會想到鑿壁挖渠的老村支書黃大發(fā),但焦裕祿、黃大發(fā)又何曾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言說炫耀?他們的事跡在人們知曉之前,是行千萬之實卻無絲毫之名。他們不圖名、不留名,名聲卻在群眾的口碑中熠熠生輝。
求名應求萬世仰,計利甘為天下勞。倘若為了博得名聲走捷徑、抄近道,搞華而不實、勞民傷財?shù)摹靶蜗蠊こ獭薄ⅰ罢児こ獭?,往往是從圖虛名始,以得實禍終。要知道,標榜作秀得來的名譽,必然會被群眾遺忘。只有靠苦干實拼,用經得起實踐和時間檢驗的政績換來的名譽,才歷久彌新、永不褪色。
九牛一毫莫自夸,驕傲自滿必翻車。工作越是有成績,成績越大,喝彩聲越多,越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當年陳毅元帥參與指揮淮海戰(zhàn)役,其功不可謂不大,但他卻把功勞記在百姓身上。他說:“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崩弦惠吀锩谊愒圃f,有了功勞,“頭一個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黨的領導,第三才輪到個人”。1982年,在組織編輯陳云文稿時,他特別囑咐,在后記中一定要寫明,他在主持中央財經委員會工作期間,所有的重大決策,都是經過調查研究,經過集體討論并報請黨中央批準的。他絕不把功勞記在自己一個人頭上。新時代的共產黨員也應當有這樣的認識高度與思想境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政績觀,自覺涵養(yǎng)淡泊名利的價值追求。
對待名利的不同態(tài)度,影響著人生本色、格局意志、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 焦裕祿心中只有“民利”,鞠躬盡瘁做工作,從不考慮個人名利;“時代楷?!睆埜磺逡簧疵?,一大秘訣就是不左攀右比,而是堅持和過去比、和困難群眾比、和犧牲戰(zhàn)友比;楊善洲退休不退責,回鄉(xiāng)后帶領鄉(xiāng)親們建成面積5.6萬畝的林場,且全部無償捐獻給國家……一個個淡泊名利的事跡,生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
對黨員干部來說,看重什么、看輕什么,堅守什么、舍棄什么,是一個關乎得失觀、名利觀的大問題。新征程上,黨員領導干部只要保持對名與利的清醒,以平和之心對待名,以知足之心對待利,以淡泊之心對待位,以敬畏之心對待權,就一定能收獲精神的成長,以人格魅力與境界修為贏得大眾的認同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