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邊動植物,也就是住宅周邊、學校周邊及家校之間道路旁邊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等,是兒童最易接觸和產生好奇的事物。鼓勵小學生識別周邊動植物,并通過圖像、文字等多種方式記錄下來,寫成自然筆記,闡述自己的所見、感悟和解釋,可有效激發(fā)他們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和熱情,不僅可增進其對生物科學知識的了解,還能培養(yǎng)其科學探究的興趣與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
一、引導小學生識別周邊動植物的活動方案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制定科學而周詳的方案,就會明了活動的目標、步驟、要點、技巧,以及遇到意外的應對方案等諸多問題,是確?;顒映晒Φ那疤帷H绻荒茴A先謀劃,對活動的目標、步驟、方法和手段,以及優(yōu)勢和劣勢、機會和障礙等預先做出評估,制定出的方案就會流于形式,難以達到預期目標。教師引導小學生識別周邊動植物,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眼,制定活動方案。
(一)確定觀察欲達成的目標
在低年級階段,重點是觀察動植物各個器官的性狀和功能。如動物的頭、頸、軀干、四肢、翅膀、尾巴、眼睛、耳朵、口、鼻,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的形狀、顏色、大小、活動方式,并通過詢問老師、家人等弄清其名稱和功能等。選取動植物,以校園周邊常見的動植物為宜,如蝴蝶、蜻蜓、蟈蟈、麻雀、喜鵲、烏鴉、燕子、蟬、蒼蠅、蚊子等動物,以及茅草、蒿子、馬齒莧、車前草、蒲公英、地丁、馬唐、楊樹、國槐、洋槐、柳樹等植物,很適合作為觀察和識別的對象。因為這些就在學校周圍,學生可以輕易發(fā)現,便于仔細觀察,進行比較,把握特征,最終得以準確識別。借此,學生就可以初步認識到自然界中存在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等各種各樣的生物。在中年級階段,讓學生主要觀察動植物從誕生、發(fā)芽,到壯大、成熟,再到衰老、死亡、結果的整個生命過程。高年級學生主要采用科學的方法來觀察各類植物的全貌、特征、類型、功能、價值等,以便讓他們更深入地認識自然環(huán)境和動植物的多樣性。
在進行了細致觀察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采用“圖像與文字相結合”的方法來記錄動植物在其一生中的生長和變化,既要選擇動植物生長的某一階段,對其拍攝出清晰的照片,還要用文字對所拍照片進行準確描述和解析,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對比、分析和表達等多種技能。在高年級階段,要全面觀察周邊動植物,從觀察開始,就要利用筆記作為輔助工具,進行合作性的探究和展示交流,以培養(yǎng)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和能力。
通過運用各種感官去觀察動植物的某種特殊器官,如動物的眼睛、牙齒、翅膀,植物的葉片、花朵等,學生能了解動植物某一器官的特征和功用,并掌握科學的觀察手段。對于小學中年級學生,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和記錄,要能夠利用圖文或表格等多種形式展示動植物在其一生中的生長和變化。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觀察動植物要從細節(jié)過渡為整體,并把握這些動物或植物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從而使學生逐步具備全方位、系統(tǒng)性觀察的能力,以及獨立思考和準確表達的能力。
好奇心是科學研究的開端,很多發(fā)現和發(fā)明是出于好奇心。故此,培養(yǎng)學生科學態(tài)度的目的,是激發(fā)他們去探索動植物的美麗和特殊技能,激起他們對動植物的好奇之心。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fā),讓學生了解身邊常見的一些動植物,并能用這些知識解釋它們。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認識自然界中不同種類的植物及其所呈現出來的形態(tài)美,使其感受到生命與美的真諦,培養(yǎng)他們對自然的熱愛和對動植物多樣性的保護習慣。
(二)明確動植物識別與觀察的重點
1.低年級:聚焦動植物的局部特點
在科學課程中,周邊的動物和植物是學生最早接觸到的自然事物之一,對學生的生活有著很大的影響。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去認識和理解動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生態(tài)等方面的特點,從而更好地進行科學實踐活動。
記錄單是識別周邊動植物活動的基本依據,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在內容、方法和排版方面進行更精細的設計,使記錄單更具實用性和生命力。小學低年級學生,習慣于可視可感的形象思維,因識字不多,相較于讀書,更愛通過觀察和記憶來獲取知識。描述觀察和識別周邊動植物的自然筆記則可以幫助低年級學生建立起對事物的認識。因此,對于自然筆記的內容,教師應引導學生選取那些直觀、形象、具體和簡潔的動植物,如蝴蝶、蟈蟈、老鼠以及房前花草等作為觀察對象。
例如,引導學生觀察蝴蝶的形狀、大小、翅膀的紋理和顏色,以及飛行的速度、高低和時長等。通過對這些現象的感知,學生可以體會到大自然中動植物的奇妙與美妙。在觀察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采用觀察、觸摸、比較等科學手段,用他們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并通過繪圖的形式記錄他們所觀察到的內容。
又如,桃樹是常見的果樹,桃花又是非常美麗的花朵。桃花不但美麗,而且因為在詩詞歌賦中經常出現,又被賦予了豐富的人文意象。關于桃花的詩詞特別多:“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啼鳥有時能勸客,小桃無賴已撩人”。桃花和春日,有著特別的關聯(lián),很多人覺得,桃花開了才是春天。早開的山桃、滿街紅艷的碧桃,那么妖艷,那么風騷,處處可見,為春季帶來無邊的絢爛。涉及桃花的歌曲也特別多,如《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人面桃花》《桃花諾》《十里桃花》《桃花朵朵開》,聽到這些歌聲,心中就會泛起遍野的桃花,芳香四溢,令人陶醉。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桃花,不但可以使其收獲美感和得到文化熏陶,而且可以增長植物和花卉知識。觀察桃花,要注意區(qū)別桃花的品種,這就需要仔細觀察以下幾個桃花的部位:(1)花瓣,就是常規(guī)意義上的花瓣,顏色漂亮;(2)萼片,指包裹在“花托”外面的那幾個小片片,有時五枚,有時十枚(兩層,每層五枚);(3)雌蕊,子房和花柱從基部到頂端合在一起,多數品種只有一枚,有些品種有二至多枚;(4)花絲,即雄蕊的細長部分;(5)花藥,即雄蕊散發(fā)花粉的部分,在花絲頂端。仔細觀察這些部位,就可辨別出桃花的品種。觀察桃花,還要了解花型,主要有:(1)單瓣型,通常只有五枚花瓣(有時可能稍多,六到七枚左右),花瓣較寬,雌雄蕊明顯;(2)梅花型,花瓣超過十枚,較寬,會比較規(guī)整地兩輪或者三輪排列,花型開展,雌雄蕊明顯;(3)月季型,花瓣較多,至少部分花瓣較窄,排列不太規(guī)則,花型較開展,雌雄蕊明顯;(4)菊花型,花瓣較多,狹長,花型近球形,雌雄蕊較明顯;(5)牡丹型,花瓣多,至少部分花瓣較窄,排列不規(guī)則,花型近球形,雌雄蕊有時不明顯;(6)鈴型:花整體較小,通常只有五枚花瓣,花瓣小,花開時花瓣多少向內收攏。經過仔細觀察,掌握這些辨別桃花品種的知識,就可能識別出很多的桃花品種,獲得滿滿的自信。
2.中年級:關注動植物成長階段和軌跡
人的理性思維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經驗的積淀而提升。對于小學中年級學生來說,自然筆記的內容可以融入理性推理和邏輯推理。如通過對動植物生活環(huán)境以及動植物生長發(fā)育特點的觀察,學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及其意義,進而探索未知世界。
例如,對于“這是誰的葉”這節(jié)課,教師可以將若干葉子分發(fā)給學生,并讓學生粘貼在記錄單上,然后讓學生走出教室對自己發(fā)現的葉子仔細觀察,與記錄單上的葉子進行顏色、紋路、形狀等方面的比較,如果識別出屬于哪種植物的葉子,就在相應的位置畫“√”。如此,學生不僅可以學會如何描繪和描述植物,還了解了植物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生長條件,培養(yǎng)了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高年級:形成對動植物的整體認知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思考方式已經展現出邏輯性和抽象性,能夠理解較為復雜的理論知識。因此,對于自然筆記的內容,可以加入一些更為深刻、復雜和易混的元素。
例如,對于“校園里的植物”這一課,可以讓學生先復習和綜合已學過的知識與技能,然后再次走到校園的路旁、草地或花園,對所看到的植物進行仔細觀察,弄清其名稱、種類、生長環(huán)境、生活習性,并作詳細記錄。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完成這個學習任務,教師設計制作一個可以幫助學生搜集資料的“校園里的植物”記錄本,并將它帶到課堂上讓大家欣賞和點評,從而加深學生對本校環(huán)境和所存植物的了解。教師可對學生拍下的照片進行補充說明,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校園內不同種類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及生活習性。
二、以周邊動植物識別培育小學生科學探究興趣與能力的教學策略
(一)以任務驅動鞏固小學生既有科學知識
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出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以此培養(yǎng)他們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了明確的任務,就可以驅動學生將所學內容與實際任務作對照,找到合適的任務完成方案,并使其掌握的知識更加牢固和深刻。
在學生帶著已有任務進入課堂后,教師利用學生熟悉的動植物圖片、實物等資料作為材料進行相關內容的調查研究,并將這些信息記錄在韋恩圖式的班級記錄單上。其中,第一個圈表示學生對動植物名稱、性狀及種類的認知,第二個圈代表動植物的特性,第三個圈代表動植物生長所需的元素。教師根據學生對動植物知識的掌握程度來設計調查表,然后指導學生填寫。教師在班級中張貼這些內容,并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地進行完善和補充,使學生逐漸意識到動植物的生命軌跡和生命力。
在觀察和實測的基礎上,學生可以綜合采用圖像、文字、表格、音頻和視頻等方式來記錄動植物的生命歷程,并圍繞“植物是‘活’的嗎”這一主題進行深入思考、討論。學生在親眼觀察到植物的完整生命歷程,弄清植物成長所需的水、陽光、空氣等條件后,自然可以找到植物“生存”的憑證,知曉植物不僅會生,也會死,從而體驗到生命的力量。教師要善于引導,讓學生產生科學探索興趣,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以角色扮演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觀察識別周邊動植物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小警察”角色,引導學生用不同方法尋找自己喜愛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并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例如,在識別周邊樹木時,“小警察”的任務是協(xié)助飄落的樹葉“寶寶”尋找他們的植物“母親”,并借此機會觀察樹葉的各種活動。通過對“觀察葉子”的指導,學生可以了解什么是植物,并在演示實驗的環(huán)節(jié)得以應用。
在“鑷子的使用方法”這一實驗中,教師在播放演示視頻的同時,要強調在解剖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力量要小,手要輕。先讓學生觀察花的結構和顏色變化,然后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根據解剖的順序進行排列,確保花朵的各個部分保持完好。當教師演示實驗的講解時,學生能夠以直觀和清晰的方式觀察到演示操作的全過程,并有效地解決實驗中的難題。
(三)以問題引領提高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識別周邊動植物的“自然筆記”這一基于PBL模型的教學方法,要從觀察入手,將其用作教學工具,鼓勵學生在團隊合作、交流展示和與專家對話的過程中追根究底,不斷提高自己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
比如,在“從種子到種子”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需要每日進行觀察并做記錄。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種類的種子布置相應的任務。首先從觀察各種花草樹木的種子入手,對其外形、大小、顏色和內部構造進行細致觀察,然后開始育苗,并裝配物聯(lián)網設施,對種子的各種變化做實時監(jiān)控。當種子露頭出苗時,對其進行水培和土培,以此觀察植物生長中的變化,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并提升其科學素養(yǎng)。
當學生進行觀察時,教師應扮演關鍵的指導角色,提出與植物生長變化相關的各種問題,并鼓勵學生積極地思考和深入研究植物生長變化背后的原因和機制。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組織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自主討論、分析問題,最后形成共識。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被激發(fā),會主動地進行思考和探索,最終找到合理的解釋以及有效的問題解決辦法。
(四)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激發(fā)小學生識別周邊動植物的積極性
小學生年齡小,希望得到老師積極的評價,尤其希望得到較高的分數。這就需要教師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激發(fā)小學生識別周邊動植物的積極性。
為了對小學生識別周邊動植物所做的自然筆記作品進行更為客觀、科學的評估和評價,教師必須制定自然筆記的科學評分表,可以將感官參與、觀察技巧、數據分析、筆記元素、圖像元素、文本內容及深度思考這七個項目作為評分要素。除了要讓學生對生物有深入的了解和熱情,還需要激發(fā)他們對自己、他人和自然生命的尊重、珍視和保護,并培養(yǎng)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生命的保護意識。
三、以周邊動植物識別培育小學生科學探究興趣與能力教學構想的推廣路徑
識別周邊動植物,是培育小學生科學探究興趣與能力的有效途徑,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構想,值得推廣。如何推廣呢?要抓住以下兩大要點:
(一)制定科學的推廣方案
根據教育部制定的課程標準要求,科學的教學目標被劃分為四大方面:科學的觀點、科學的思考方式、實踐探索、態(tài)度與責任目標。在構建教學框架時,教師要充分考慮這四個方面的內容。因每個領域的知識都有不同程度的難度要求,但它們之間又不是孤立存在的。
對于識別周邊動植物活動,教師要從活動過程、學生核心素質、團隊合作表現、成果展示等幾個維度對識別周邊動植物活動進行全程考察,關注學生的各種表現,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并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指導。
(二)建立開放的合作機制
受知識儲備、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在傳統(tǒng)的實驗學習模式中,往往只能在課堂上聆聽教師的知識點講解,而很少有機會進行自我研究。因此,學生需要運用課堂上學到的各種調查手段在課外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并與他人分享這些調查數據,互相啟發(fā),共同感受科學的熏陶。
為了推動自然筆記這一活動的廣泛傳播和普及,教師要完善課程考核體系,注重綜合能力考查;構建科學的多門學科聯(lián)合教學模式,借以提升教師對跨學科教學主題的理解,并將識別周邊動植物及據此寫成的自然筆記作為一種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也可以創(chuàng)設本校與外校共享的教學資源體系,借以推進校際合作、信息交流,使教學資源的有效共享及最優(yōu)分配目標得以實現。
總之,引導學生識別周邊動植物并作自然筆記,提升了小學科學實踐活動的深度和廣度,搭建起了學生與自然連接的橋梁,從而優(yōu)化了學生的學習模式。喜愛花草樹木、鳥獸蟲魚是兒童的天性,該活動可激發(fā)學生對生命和自然環(huán)境的珍視。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局部與整體、多樣性與共同性緊密相關,教師應協(xié)助學生養(yǎng)成統(tǒng)一思考的習慣,培育他們熱愛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作者單位:柏鄉(xiāng)縣實驗小學)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