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復合樹脂直接粘接牙體修復技術在前牙美學修復中的應用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2年2月至2024年2月肅南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00例需行前牙美學修復的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復合樹脂填充術,研究組患者采用復合樹脂直接粘接牙體修復技術。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咀嚼功能、牙周指標、美國公共衛(wèi)生協(xié)會評價標準(USPHS)評分。結果 研究組患者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均Plt;0.05)。 兩組患者咬合力、咀嚼效率均無時間差異,均有組間、交互效應差異(咬合力:F時間=0.928,P時間=0.356;F組間=5.044,P組間lt;0.001;F交互效應=9.099,P交互效應lt;0.001。咀嚼效率:F時間=0.574,P時間=0.567;F組間=3.042,P組間=0.003;F交互效應=11.662,P交互效應lt;0.001)。修復后6個月,兩組患者咬合力、咀嚼效率均高于修復前、修復后1個月,修復后1個月的咬合力、咀嚼效率均高于修復前,且研究組修復后1、6個月的咬合力、咀嚼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均Plt;0.05)。修復后6個月,兩組患者菌斑指數(shù)、牙齦指數(shù)均降低,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均Plt;0.05)。修復后6個月,研究組患者邊緣密合性、顏色匹配度、修復體崩裂、繼發(fā)齲損、形態(tài)匹配、修復體脫落、牙齦健康的USPH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均Plt;0.05)。結論 在前牙美學修復中應用復合樹脂直接粘接牙體修復技術可有效改善患者咀嚼功能,提高牙齒美觀度及修復成功率,改善牙周狀況,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復合樹脂直接粘接牙體修復技術;前牙美學修復;樹脂復合體修復術
【中圖分類號】R78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06.0139.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6.043
前牙是人體口腔面部的重要部分,具有不可再生的特征,當出現(xiàn)牙體缺損、牙形態(tài)異常、牙間隙大等問題時,若未及時進行修復治療,會對面部美觀度、咀嚼效率造成嚴重影響[1]。前牙美學修復可恢復牙齒的正常形態(tài)和功能,滿足患者對美觀度的要求,同時還可增強患者信心,達到促進口腔健康的目的[2]。復合樹脂填充術適用于前牙美學修復,具有微創(chuàng)、美觀等優(yōu)勢,但存在硬度低、耐磨性差的不足,在修復中易出現(xiàn)老化、變色的情況[3]。近年來,隨著現(xiàn)代牙科醫(yī)學材料與技術的發(fā)展,復合樹脂直接粘接牙體修復技術因微創(chuàng)、可修補、可塑性強的特點逐漸應用于臨床,其可解決牙體缺損、牙形態(tài)異常、牙間隙大、著色牙等問題[4]?;诖耍狙芯刻接憦秃蠘渲苯诱辰友荔w修復技術在前牙美學修復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2月至2024年2月肅南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00例需行前牙美學修復的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中女性23例,男性27例;年齡14~46歲,平均年齡(29.24±2.42)歲; BMI 18.24~26.54 kg/m2,平均BMI(22.16±0.38)kg/m2;缺損部位:中切牙31例,側切牙19例;缺損洞形[5]:Ⅳ類26例,Ⅴ類24例。研究組患者中女性23例,男性27例;年齡15~48歲,平均年齡(29.38±2.25)歲; BMI 18.93~26.78 kg/m2,平均BMI(22.22±0.34)kg/m2;缺損部位:中切牙30例,側切牙20例;缺損洞形:Ⅳ類25例,Ⅴ類2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肅南縣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監(jiān)護人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⑴存在牙體缺損、牙形態(tài)異常等癥狀,需進行前牙修復;⑵前牙區(qū)域無擁擠情況;⑶牙齦形態(tài)正常;⑷牙髓活力正常。排除標準:⑴存在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者;⑵存在慢性疾病者;⑶存在嚴重臟器功能障礙者;⑷存在習慣性磨牙癥者;⑸存在牙隱裂者;⑹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⑺存在口腔炎性疾病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復合樹脂填充術:修復前,對患者的口腔進行全面檢查,評估牙齒的缺損情況、顏色、形態(tài)、咬合關系,并根據(jù)評估結果設計修復方案,選擇合適的樹脂材料。首先,去除齲壞組織并制備合適的洞型(洞型的邊緣應在釉質(zhì)范圍內(nèi),以保證修復的抗力性和美觀性),根據(jù)牙齒解剖結構設計洞型,確保釉質(zhì)層位于洞緣的2/3處;其次,根據(jù)患者年齡和牙齒透明度選擇合適的樹脂顏色,隨后使用不同顏色樹脂材料依次填充釉質(zhì)層和牙本質(zhì)層,最后進行拋光處理,完成修復后進行咬合調(diào)整與拋光處理,并評估修復體的美學效果和功能,必要時進行微調(diào)。
研究組患者采用復合樹脂直接粘接牙體修復技術:首先,消除牙齒表面的色素沉著和結石,對口腔實施徹底清潔與殺菌處理,去除腐爛物質(zhì)及因深層染色而改變的牙組織。隨后,使用VITA 3D-Master 比色板和混合樹脂材料進行色彩匹配和防潮處理,均根據(jù)前牙冠部損傷狀況進行分類處理。用拋光膏對牙釉質(zhì)和牙本質(zhì)進行拋光,以提高粘接強度,并根據(jù)修復材料的類型選擇酸蝕系統(tǒng),對于釉質(zhì)使用全酸蝕系統(tǒng),對于牙本質(zhì)采用自酸蝕或全酸蝕系統(tǒng)。酸蝕后需徹底沖洗并吹干,選擇適合的粘接劑均勻涂布于牙體表面,等待其固化。根據(jù)修復需求選擇合適的復合樹脂材料,包括單色、雙色、多色樹脂。將復合樹脂分層涂布于牙體表面,每層厚度約為0.5~1 mm,使用藍光燈(波長400~450 nm)固化每層樹脂,固化時間通常為20~30 s,固化完成后,使用磨光機對修復體進行修形和拋光,確保其形態(tài)與鄰牙協(xié)調(diào)一致。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療效。于修復6個月后評估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優(yōu):患者修復效果完整且牙體組織強健,牙齒達到自然亮白的效果;良:患者前牙無明顯變色情況且牙體組織完好;差:患者牙體組織受損且牙齒發(fā)生染色情況[5]。治療優(yōu)良率=[(優(yōu)+良)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⑵咀嚼功能。于修復前、修復后1個月、修復后6個月,使用電子咬合測力器儀(北京捷立德口腔醫(yī)療設備有限公司,型號: DTS-II)測定兩組患者咬合力;囑患者用清水充分漱口后,咀嚼2 g杏仁,將咀嚼碎屑和咀嚼后漱口水收集于備用的容器中,加入蒸餾水充分攪拌,使用篩網(wǎng)過濾后烘干杏仁殘渣并稱重。咀嚼效率=[(2 g-殘留固體)/2 g]×100%。⑷牙周指標。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修復前、修復后6個月的牙齦指數(shù)、菌斑指數(shù)[6-7]。⑸美國公共衛(wèi)生協(xié)會評價標準(USPHS)評分[8]。于修復后6個月,參考USPHS從7個方面評價兩組患者修復美觀度,各方面總分3分,分值越低提示患者修復美觀度越好。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采用t檢驗,多時間點資料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以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患者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咀嚼功能比較 兩組患者咬合力、咀嚼效率均無時間差異,均有組間、交互效應差異。修復后6個月,兩組患者咬合力、咀嚼效率均高于修復前、修復后1個月,修復后1個月的咬合力、咀嚼效率均高于修復前,且研究組修復后1、6個月的咬合力、咀嚼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牙周指標比較 修復后,兩組患者菌斑指數(shù)、牙齦指數(shù)均降低,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USPHS評分比較 修復后6個月,研究組患者邊緣密合性、顏色匹配度、修復體崩裂、繼發(fā)齲損、形態(tài)匹配、修復體脫落、牙齦健康的USPH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4。
3 討論
隨著現(xiàn)代口腔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前牙美學修復已成為目前臨床重點關注的問題。復合樹脂直接粘接牙體修復技術操作簡便,具有美學效果良好、創(chuàng)傷較少等優(yōu)勢,在前牙美學修復中得到廣泛應用。其精確修復設計與操作能最大程度地恢復牙齒正常形態(tài)、功能,提高修復成功率,且選擇的復合樹脂材料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機械強度,還具有較好的色澤穩(wěn)定性、耐磨性,修復美觀度高[9]。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修復后6個月,兩組患者咬合力、咀嚼效率均高于修復前、修復后1個月,修復后1個月的咬合力、咀嚼效率均高于修復前,且研究組修復后1、6個月的咬合力、咀嚼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為,復合樹脂直接粘接牙體修復技術粘接過程中采用的先進粘接劑和牙色樹脂材料能精確修復牙齒的形態(tài)和色澤,進而有效恢復牙齒正常功能及美觀性,因此修復優(yōu)良率高[10]。此外,復合樹脂直接粘接牙體修復技術選用的復合樹脂材料強度高,耐磨損性好,能使牙齒在咬合時保持理想的平衡、協(xié)調(diào)狀態(tài),因此在修復后可提高咬合力和咀嚼效率[11]。
本研究結果顯示,修復后,兩組患者菌斑指數(shù)、牙齦指數(shù)均降低,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邊緣密合性、顏色匹配度、修復體崩裂、繼發(fā)齲損、形態(tài)匹配、修復體脫落、牙齦健康的USPH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分析原因為,復合樹脂直接粘接修復過程中對牙齒周圍組織的處理和保護措施能有效減少牙齦炎和菌斑形成,精確的修復設計和操作可減少對牙齦組織的刺激、損傷;同時,粘接材料生物相容性較高,可減輕牙周炎癥反應[12]。因此,應用這一修復技術后患者牙齦指數(shù)和菌斑指數(shù)降低,患者口腔健康水平整體提升。此外,復合樹脂直接粘接牙體修復技術實施中關注患者美觀需求,通過對牙齒精確修復和色彩匹配可有效改善患者前牙美觀度。隨著口腔醫(y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新型復合樹脂材料色澤穩(wěn)定性和生物相容性更高,因此修復效果及美觀度較高[13]。
綜上所述,在前牙美學修復中應用復合樹脂直接粘接牙體修復技術可有效改善患者咀嚼功能,提高牙齒美觀度及修復成功率,改善牙周狀況,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李靈芝,羊小娟,李照芬.兩種不同納米復合樹脂材料用于前牙美學修復的療效對比研究[J].中國美容醫(yī)學, 2024, 33(8): 139-142.
黃艷青,汪磊,孫輝.納米復合樹脂和光固化復合樹脂材料在前牙缺損修復中的美學效果及咀嚼功能對比[J].中國美容醫(yī)學, 2024, 33(7): 137-139.
杜瓊,周清,李偉.前牙美容修復患者牙周健康狀況與復合樹脂修復效果的相關性分析[J].黑龍江醫(yī)學, 2024, 48(13): 1548-1551.
田慧萍,施昭,金莉,等.復合樹脂多層修復技術與復合樹脂直接粘接修復技術在前牙間隙美學修復中的效果對比[J].中國美容醫(yī)學, 2024, 33(4): 147-151.
中華口腔醫(yī)學會牙體牙髓病學專業(yè)委員會.復合樹脂直接粘接修復操作規(guī)范的專家共識[J].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 2019, 54(9): 618-622.
孟煥新.牙周病學[M]. 4 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7: 131.
沈蘭花,張瑞,劉迪,等.口腔幽門螺桿菌感染對兒童齲齒病情及牙菌斑指數(shù)的影響[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9, 29(14): 2203-2206.
周凌燕,鄧華頡,毛艷,等.基于USPHS評價兩種修復缺損牙體方法的臨床研究[J].中國美容醫(yī)學, 2019, 28(3): 115-118.
彭春苗.復合樹脂直接粘接技術在前牙美學粘接修復中的應用[J].醫(yī)學美學美容, 2023, 32(21): 5-8.
范曉川,王艷華,周昊,等.美學復合樹脂分層堆塑技術修復前牙缺損臨床觀察[J].中國美容醫(yī)學, 2021, 30(2): 103-105.
張海英,侯本祥.復合樹脂美學直接粘接修復術的臨床應用[J]. 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 2023, 58(5): 409-413.
程倩,馬苑萍,王昊.復合樹脂直接粘接技術在前牙美學粘接修復中的應用研究[J].粘接, 2023, 50(7): 22-25.
唐巖,孫奎榮,周益之.不同修復材料對前牙美學修復患者牙槽嵴生理吸收及齦邊緣暴露的影響[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 2022, 35(18): 3143-3145.
作者簡介:張永亮,大學本科,主管技師,研究方向:口腔醫(y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