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的熱帶雨林邊緣,西雙版納的餐飲人正悄悄地將一種不尋常的美味推向全國,它既非名聲在外的菌子火鍋,亦非那令人聞之色變的昆蟲盛宴,而是源自瀾滄江的一抹翠綠——水青苔。
提到青苔,你的腦海里或許會浮現(xiàn)出潮濕墻角或臺階上的苔蘚景象。但云南人吃的水青苔,并不是苔蘚,而是藻類,包括水綿、剛毛藻等。它們生長在流速緩慢、光照充足的淡水水域。
水綿
水綿是水綿屬藻類的統(tǒng)稱,又名石衣、水衣、水苔,是一種普遍生活在淡水里的真核多細胞藻類。世界上有400余種水綿,它們在相對清潔的富營養(yǎng)化水體中非常普遍,繁盛時大片生于水底,或成大團塊漂浮水面,摸起來手感黏滑。
剛毛藻是一種典型的底棲附著藻類。在剛毛藻的底部,一個個像小手一樣的結(jié)構(gòu)緊緊“抓住”水底的巖石,不讓水流把它們帶走。剛毛藻摸起來并不像水綿一樣滑滑的,而是一種堅硬、粗糙的感覺。
剛毛藻集結(jié)生長時看起來就像一個個墨綠色絲球。它們不僅是水中一些微小生物的食物來源,也為許多生物提供了棲息地。但如果它們繁殖得太快,大量剛毛藻會鋪滿水面,對水體的危害不亞于水葫蘆。
藻類最早出現(xiàn)在海洋等水環(huán)境里,沒有分化出根、莖、葉;一部分藻類演化出了苔蘚植物,苔蘚分化出了莖和葉,并具備能夠固定自身的假根。
在生活在云南的傣族人看來,水青苔是來自大自然的饋贈。在西雙版納,采集水青苔是一項傳統(tǒng)活動。每年的2~4月是當?shù)厮嗵ωS收的時期,傣族女子們或徒手或手持笊籬,站立于湍急而清澈的溪流中,細心采集水青苔。撈上來的水青苔經(jīng)敲打清洗后,被均勻地攤在圓形篩盤上晾曬至干。這一系列工序最終成就了水青苔的初制品——水青苔餅。
水青苔含有豐富的果膠質(zhì),容易吸附水中雜質(zhì)和污染物,因此在烹飪前需要經(jīng)過多遍淘洗。此外,水青苔纖細,受熱容易焦。因此,無論是炒、烤還是煎、炸,都需要掌握好火候和時間。
烤水青苔
將水青苔餅刷上豬油,在炭火上稍加烘烤后撒上鹽粒,揉成碎末,將其包裹于糯米飯團中,一口咬下去,綿密清甜的米香混著水青苔的酥脆咸香,著實是一道美味的主食。
煮水青苔
采用古老的石烹方式,將燒紅的鵝卵石放入盛有水青苔和各式調(diào)料的盆中,石頭的高溫使水青苔迅速變熟,這樣煮出來的水青苔軟滑,湯汁喝起來有一股水鮮清香。
炒水青苔
將水青苔餅切成細絲,與蒜末、辣椒一起快速翻炒,激發(fā)其獨特的焦香,每一口都是大自然的饋贈。
炸水青苔
把水青苔餅剪成小片,下油鍋后只需要炸幾秒,水青苔表面就會泛油亮亮的微金黃色,氣香質(zhì)脆,入口即化。
水青苔的吃法五花八門,除了烤、炒、煮、炸之外,還有雞蛋煎水青苔、芭蕉葉作皮的“包燒水青苔”等。
水青苔不僅美味,而且營養(yǎng)價值頗高。研究發(fā)現(xiàn),水青苔所含礦物質(zhì)豐富,氨基酸組成合理,可以作為一種新型食品或飼料來開發(fā)推廣。此外,據(jù)《滇南本草》記載,水青苔能治療黃水瘡、水瀉等病癥,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隨著吃水青苔在全國范圍內(nèi)的流行,許多非云南人也有機會品嘗到這種獨特的美食。這種曾經(jīng)只屬于西雙版納傣族的傳統(tǒng)美食,已經(jīng)跨越了地域的界限,成了全國很多大城市的烤肉店里的“新寵”。
在烤肉店,水青苔餅成為包裹烤肉的“綠色毯子”。將烤得滋滋作響的五花肉、蒜片、青椒等食材卷入其中,一口咬下,水青苔的清新與五花肉的焦香交織,別有一番風(fēng)味。有食客形容,水青苔的口感與海苔相似,但更加耐嚼、更耐人尋味。還有食客提到,水青苔的清新味道能很好地中和烤肉的油膩,是烤肉的完美搭檔。
從云南的傣族村落到繁華都市的烤肉店,水青苔的風(fēng)味在不同的烹飪手法中綻放異彩。關(guān)于水青苔,絕大多數(shù)食客都給出好評。有人對水青苔酥脆的口感贊不絕口,有人則對其草本的清新香氣情有獨鐘……
水青苔,這一不起眼的水中野菜,不僅為我們的餐桌添上了別樣風(fēng)味,更讓我們對自然界的奇妙有了更深的認識。下次當你在烤肉店看到那長得像“綠毛氈”的水青苔餅時,不妨大膽嘗試,讓這份來自大自然的饋贈,帶給你不一樣的味覺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