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初,通過縣供銷社招生考試,我被分配到了位于浙贛交界處的某基層供銷社當一名營業(yè)員,就是站柜臺。我的師傅是一位三十歲不到的年輕男子,看上去略顯嚴肅。后來我才知道,師傅的師傅是一名老掌柜,帶徒弟特別嚴,所以師傅對我們這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也要求非常高。
剛參加工作的那段時間,是我人生中最難熬的一個階段。我初次離開家鄉(xiāng)到異地生活工作,十分不適應(yīng),每天從早到晚要連續(xù)十多個小時站柜臺,一天下來總是腰酸背痛。當時臨近春節(jié),每天晚上加班包果子包特別忙(在那個年月,春節(jié)拜年送果子包相當流行)。我的師傅盡管平時非常嚴厲,不茍言笑,包起果子包來卻有著一套拿手絕活。只見他三下五除二,不一會兒功夫,一只棱角分明、有模有樣的果子包就立即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我暗下決心,一定要盡快把包果子包的手藝學會。我除了利用上班間隙包果子包外,夜深人靜的時候也悄悄練習。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有一天,我學會了包果子包的手藝。接下來,我每晚都要包一百多個果子包。當?shù)夭簧偃耸歉=ㄈ说暮笠?,講得都是閩南方言,拜年最時興的就是送冰糖果子包。這冰糖包起來特別費勁,必須得正好一斤一包,用秤砣將其敲碎,有時候敲掉多了又不足一斤,敲少了又超出一斤,而且把冰糖打得太碎了顧客還不喜歡,真是件吃力活,挺麻煩的。
關(guān)于拜年送果子包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那個年代,物質(zhì)生活并不富裕,一般每個家庭都有三四個孩子。不少家庭春節(jié)走親訪友都拎著果子包,今天到這家拜年,明天到那家拜年,常常同一個果子包在各家間傳遞。有時傳到一家時,小孩子們就會偷偷地從草紙縫里掏出一點來吃,然后將果紙重新包好。家長們渾然不知,于是這果子包便隨著拜年傳東家再轉(zhuǎn)西家。最后,果子包里的東西往往所剩無幾,弄得收到果子包的人哭笑不得。
記得每年春節(jié)那段時間,晚上加班包果子包是常事。我和幾個同事每天晚上要包好幾百包的果子包,然后分類疊放在柜臺上或柜臺內(nèi)的櫥柜里。這些果子包有冰糖、雞蛋糕、紅棗、寸金糖、蘭花根、小麻餅等等。第二天早上一開門,顧客就會蜂擁而至,把它們搶購一空。白天賣完后,我們晚上又會接著包。
如今,改革開放已經(jīng)40多年了,老百姓的物質(zhì)生活富裕了,各種商品也五花八門,可我卻經(jīng)常會回想起當年在供銷社當營業(yè)員和同事們一起包果子包時的情景。那一個個果子包里裝滿了美好的回憶。
(本欄編輯 盧天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