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時節(jié),應邀走訪紅區(qū)——江西宜豐。
宜豐,從字面上看,宜去之地,豐收之地,去之收獲頗豐,地名特色,念念不忘。宜豐位于贛西北九嶺山脈南麓,始建于三國吳大帝黃武年間,因“炎涼適宜,物阜民豐”而得名。簡要地說,是個氣候適宜、特產(chǎn)豐富、適合居住之地。
高鐵載著我從六朝古都南京出發(fā),揮別浙江,一頭鉆進江西的上饒,那個寫《清貧》《可愛的中國》作者的故鄉(xiāng),擦過龍虎山,遠眺井岡山,黃昏時分,抵達宜春。
從宜春去宜豐,還有百余公里的路程。只是高鐵不能直達,只能再轉(zhuǎn)汽車,繼續(xù)前行。
宜豐,鑲嵌在江西西北部的一顆璀璨生態(tài)明珠,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古名叫新昌,狀呈菱形,東臨高安市,南界上高縣,西接萬載縣,西北連銅鼓縣,北與修水縣、奉新縣接壤。
汽車像匹撒開四蹄狂奔的駿馬,在兩山對峙的昌栗高速上奔馳。路上車輛甚少,大地歸于靜默,初冬田野獨自撐起黃昏的劇場,讓我見證白晝退位儀式,冬陽把喜迎我的精釀的紅酒,恣意潑灑在袁河河面,呈現(xiàn)出一攤如少女般的紅暈,煞是迷人可愛,將天地間恢宏的敘事解構之后,又在林中倦鳥的嘆息中慢慢燃起了鉛灰色。
路兩旁的樹木在車窗外疾行,酷似去趕一場隆重的晚宴,來不及和我打個招呼,只顧自己的事情了。農(nóng)舍屋頂升起裊裊炊煙,晚歸的老牛在鄉(xiāng)間小路上踽踽獨行,間或“哞哞”幾聲,是告訴主人它回來了?還是驅(qū)趕黃昏時的孤寂?男人在自家菜園里拾掇,家中桌上溢出了飯菜的香味,女人催了好幾回了……黃昏時分,鄉(xiāng)村酷似一幅秀麗的山水畫,隨手伸出窗外,就觸手可及。
當晚,下榻宜豐縣委黨校內(nèi)的伴山閣。賓館名字獨特,頗有詩意,依山而立之樓,白天有山風相伴,晚上有明月共枕,乃清靜優(yōu)雅之地。果然,一夜無夢。
清晨,我被窗外的鳥兒叫醒,遠處還有公雞鳴唱。披著晨曦,出門向左拐,拾級上個小坡,映入眼簾的是個環(huán)形塑膠跑道,兩旁樹木茂密,紅葉爛漫,空氣清新,是個散步的好地方。跑道上有比我起得早的人,正在跑步,多是年輕人,渾身散發(fā)出朝氣。眺望遠處,山巒連綿,薄霧繚繞,宛如少女披上一條嫵媚的紗巾,朦朦朧朧,充滿無限神秘。
“此邦水木最清華,一路風光似若耶?!惫糯素S知縣陳云章被宜豐山水所陶醉,揮筆寫下贊美宜豐的詩,流傳至今。今日之宜豐,水木清華,城市繁華,鄉(xiāng)村如畫,百姓安逸。
宜豐的地形北高南低,這個得天獨厚的地形造就了宜豐3條母親河自北向南流入錦江。東面是棠浦河,發(fā)源于同安、花橋一帶,途經(jīng)棠浦鎮(zhèn),往南流入上高縣泗溪鎮(zhèn),然后匯入錦江。西面是長塍河,發(fā)源于黃崗鎮(zhèn),流經(jīng)車上林場、芳溪鎮(zhèn),而后從上高縣徐家渡鎮(zhèn)對岸匯入錦江。中間是耶溪河,發(fā)源于官山,途經(jīng)天寶鄉(xiāng)、橋西鄉(xiāng)、新昌鎮(zhèn)、石市鎮(zhèn),最終匯入錦江。境內(nèi)千米以上的名山,除了官山,還有仙姑崠、雙椏尖、云峰尖、馬形山、古陽寨等,都是風景如畫的好去處。山孕育水,水滋養(yǎng)山。
宜豐建縣1800年歷史,1935平方公里的富饒大地,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始家宜豐,他雖然出仕于九江,但其童年、少年和辭官后晚年的部分時光,都在宜豐度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南山,就在宜豐的澄塘鎮(zhèn)。
一花開五葉,兩葉落宜豐,宜豐是中國禪宗圣地,佛教5個祖庭,宜豐占了兩個:一個是臨濟宗祖庭黃檗山,一個是曹洞宗祖庭洞山,它們的信徒除了遍布中國,還遠傳海外的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
走進宜豐,就像走進了綠色的海洋,鋪天蓋地涌入眼簾的就是綠色。宜豐獲得了十幾個“國字號”榮譽,比如最早獲得的“中國竹子之鄉(xiāng)”,宜豐的活立竹蓄積量高達1.26億根,排中國第三,江西第一。宜豐還是中國南方紅豆衫之鄉(xiāng),江南最大野生金絲楠木林,寒蘭之鄉(xiāng)。
宜豐是著名的老區(qū)、紅區(qū),經(jīng)歷了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1928年,彭德懷率領的紅五軍曾在宜豐的潭山地區(qū)活動,宣傳紅色思想并組織當?shù)厝罕娺M行革命。潭山地區(qū)有許多有志青年加入紅軍,成為土地革命的重要力量。據(jù)統(tǒng)計,宜豐全縣在土地革命時期犧牲的烈士中,潭山地區(qū)的烈士數(shù)量最多,達到了245名。這些歷史事件不僅展示了宜豐在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作用,也體現(xiàn)了當?shù)厝嗣裨诟锩窢幹械挠⒂卤憩F(xiàn)和巨大犧牲。
宜豐出了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熊雄,是中共早期的杰出領導人,當年與周恩來、聶榮臻等人共事。
熊雄故居位于宜豐縣芳溪鎮(zhèn)下屋村,系一幢5間6扇的具有清代建筑特點的磚木結構民房,四周為磚砌封焰高墻,內(nèi)有通巷、天井和配屋。故居大門懸掛聶榮臻元帥之女聶力中將題寫的“熊雄故居”匾額,正廳中央墻面掛有周恩來總理“宣傳黃埔要宣傳熊雄”的標語和熊雄相片,下方案臺擺放著熊雄生前所用的鋼筆、筆記本等用品,兩側墻面上記錄著熊雄從少年立志、投筆從戎、推翻帝制、黃埔建功、英勇就義的生平簡介。后廳西側墻面上有聶榮臻元帥寫下的“熊雄烈士永遠活在我們心中”題詞,以及陳奇涵上將、許光達大將為熊雄所寫的紀念詞。后廳東側墻上有“熊雄著作垂青史”牌匾、熊雄革命謹言展板,下方是熊雄著作展示柜。后屋為“培蘭書室”,為熊雄年少讀書習武之所。
91年前,蕭克曾率部在宜豐天寶黃沙村打了個大勝仗,該仗就是以少勝多、被載入軍史的“黃沙大捷”。1934年1月26日,紅十七師師長蕭克奉命率隊伍從江西安福的豐田、古江揮師北上湘鄂贛蘇區(qū),遭到駐銅鼓的國民黨六十二師鐘光仁旅和分駐宜豐縣城、天寶、潭山的朱耀華十八師的堵截。2月2日,蕭克指揮部隊將敵人引入蘇區(qū)腹地宜豐縣黃沙村,并搶先占領了周圍的大小山頭。第二天上午,紅軍居高臨下,趁機發(fā)起沖鋒,打得敵人血肉橫飛,死傷遍野。黃沙會戰(zhàn),紅軍以不足3個團的兵力,打垮敵軍4個團,成為紅軍早期戰(zhàn)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戰(zhàn)例,“黃沙會戰(zhàn)”被列入解放軍軍事教材。
如今,在黃沙村的龍垴山上有座紀念黃沙戰(zhàn)斗的紀念碑,碑名由蕭克題寫,旁邊還有此次大戰(zhàn)的遺址和指揮部,殘存的戰(zhàn)壕,還有400多名在此次戰(zhàn)斗中犧牲的烈士,他們?nèi)亢显嵩谝黄?,無一人留下名字,成了一座無名烈士墓。我們今日幸福安寧的生活,是他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不該遺忘的地方,真的不該被冷落。
當?shù)乩相l(xiāng)告訴我,當年蕭克率紅軍隊伍深夜進村,全部躺在屋檐下,無一人打擾群眾,其秋毫無犯,嚴明之軍紀,令村里的百姓至今懷念。
我從路旁摘一朵金燦燦的菊花,莊嚴地獻給這些無名的烈士!獻給這場戰(zhàn)斗中的英雄!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泵篮蒙钤谝素S。宜豐,山美水甜人純樸。宜豐簡潔概括為“五有”:有鋰有夢想、有竹有風光、有泉有世界、有禪有意境、有詩有遠方。
記住“五有”,就記住了宜豐,記住了這里的紅色歷史,記住了美麗的山城,記住了老區(qū)翻天覆地的變化。
(責任編輯孫月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