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4年以來,我國科研人員在四川三星堆遺址陸續(xù)開展了文物挖掘工作,時至今日,已出土的文物多達上萬件。這些文物在向我們展示古蜀國輝煌歷史的同時,也為我們帶來了諸多謎題。
三千多年前的青銅神樹、巨型青銅面具、黃金面具、黃金權杖、人頭鳥身青銅像以及造型似“方向盤”的青銅太陽形器……這些器物的造型之奇特,為以往考古挖掘所未見,甚至讓人不禁猜測:它們是否來自地外文明?與此同時,也有人將其與世界其他古文明聯(lián)系起來,從古埃及文明到蘇美爾文明,再到哈拉帕文明,似乎都能夠從中尋找到文明遷徙和傳承的痕跡。這一發(fā)現(xiàn)打破了以往人們對中華文明獨立發(fā)展的認知,讓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古文明產(chǎn)生了奇妙的聯(lián)系。更令人驚奇的是,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與上古奇書《山海經(jīng)》中的描述存在驚人的相似之處。這不禁讓人懷疑,《山海經(jīng)》或許并非完全出于古人的想象,而是對當時世界的真實記錄。因此,三星堆遺址被海外媒體贊譽為中國最不可思議、最神秘且最具魅力的考古發(fā)現(xiàn)。
在以往的考古工作中,多數(shù)考古發(fā)現(xiàn)都能梳理出清晰的歷史發(fā)展脈絡,找到文化上的相似性。然而,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眾多文物卻脫離了這種常見的參照體系。種種跡象表明,它或許是中華文明與域外文明交融的成果。在三星堆被發(fā)現(xiàn)之前,學界普遍認為中華文明起源于黃河流域的中原文明。四川地處西南地區(qū),群山環(huán)繞,交通極為不便,天然的地理屏障將其與中原地區(qū)隔離開來。但換個視角來看,對于中亞地區(qū)而言,當時的蜀地反而是一片“開放的前沿”。這里存在一條早于絲綢之路的對外貿(mào)易通道——“蜀身毒道”,古蜀人可以借此通道與域外各國開展貿(mào)易往來。因此,古蜀國能夠孕育出與中原文明頗為不同的文明也就不足為奇了。三星堆所代表的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共同構筑起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
三星堆雖然如此與眾不同,但它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有著自身的傳承與交融。其文化內涵豐富多元,既包含了中原和中亞文明的元素,也映射出世界文明中一些共同的理念和價值觀。
三星堆遺址位于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鎮(zhèn)的鴨子河畔,屬于青銅時代文化遺址。因其古域內有三個起伏相連黃土堆,故而得名,同時還享有“三星伴月”的美稱。三星堆實際上是一座建于三千多年前的古城,城郭輪廓呈梯形,核心區(qū)域面積約為3.6平方千米,主要劃分為祭祀?yún)^(qū)、居住區(qū)、作坊區(qū)和墓葬區(qū)。三星堆部分遺址所處年代與古蜀國相對應,是古蜀文明的第一個發(fā)展高峰。目前,考古挖掘工作主要集中在祭祀?yún)^(qū)。該區(qū)域出土的文物均有被火燒過的痕跡,由此可以推斷,當時人們應該采用了燎祭的祭祀方式,即先毀壞、焚燒祭品,再按照特定規(guī)則將其掩埋。在祭祀坑內,物品均分層擺放,有小件玉器、金器和青銅器,最上層則是象牙。
在這諸多文物之中,高達近四米的青銅神樹尤為引人注目。這棵青銅神樹的造型精美、獨特,底座呈圓環(huán)形,上面升起三叉支架,模擬出山的造型。在這神山之巔,一棵神樹拔地而起。神樹分為三層,每層有三個下垂的枝條,共計九枝。每一枝的中部都伸出向上的果枝,上面是有著鏤空花瓣的花蕾。九個花蕾的頂部分別站立著九只昂首欲飛的神鳥。此外,在樹的下方還有一條迤邐而下的龍,其造型簡潔、抽象,頗具現(xiàn)代感。它與《山海經(jīng)》中記載的扶桑神樹極為相似:“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燌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傳說湯谷之上的扶桑樹是太陽的棲息之地,十個太陽由金烏承載著輪流出行,晝出夜伏,周而復始。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神樹同樣有九只神鳥?!渡胶=?jīng)》中的扶桑樹高大無比,而三星堆神樹的制作者通過調整山和樹的比例來展現(xiàn)樹的高大,樹下的山在整體中所占比例極小。
青銅神樹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寓意,它不僅表達了古蜀人對太陽的崇拜,更是被視為通往天界的階梯。同時,人們也借助它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收。而那條在神樹上頭朝下的游龍,宛如守護國家、保一方平安的衛(wèi)士。在蘇美爾和古埃及文物中,也能找到與之類似的生命樹形象。由此可見,當時世界各地的人們似乎都懷有一個共同的認知:樹是連接人和神的天梯,亦是通往來世的橋梁。
青銅神樹不僅體型龐大,而且采用了套鑄、鉚鑄、嵌鑄等多種復雜的工藝,堪稱精品。然而,作為祭品,青銅神樹在掩埋之前被人為破壞了,碎片多達上千片。在沒有制作圖紙的情況下,修復工作異常艱難。文物修復專家們耗費了整整十年時間,才讓這棵神樹重現(xiàn)昔日的風采。
青銅大立人像堪稱世界現(xiàn)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銅立人像,被譽為“世界銅像之王”。1986年,它出土于三星堆遺址2號祭祀坑,出土時已被攔腰砸斷,歷經(jīng)數(shù)年精心修復,才呈現(xiàn)出如今完整的模樣。它也是禁止出國(境)展出的國寶級文物之一。
青銅大立人像通高約2.6米,其中人像高1.8米,除去頭冠,人像實際高度約為1.7米,與真人相近。大立人像身著三層衣物,內長外短,這種穿搭風格頗為時尚。在中原地區(qū)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中,青銅器大多為禮器,很少被用于制作人像。而且這尊青銅大立人像的身材纖細,面部和手部的造型十分夸張,整體造型獨特,與常見的中原青銅器風格差異明顯。不過,其衣服和底座上均刻有抽象的龍紋,這一特征又與中原文化相呼應。
青銅大立人像最大的謎團在于它那握成空心狀的雙手,顯然,它原本應該握著某件物品,但這件物品如今已不知所終。根據(jù)手的位置以及空心的大小,一些專家推測它握著的可能是象牙。如果真是如此,這背后又蘊含著怎樣的意義呢?這些問題都等待著考古學家們進一步探尋。
在三星堆出土的眾多文物中,有一件造型獨特的縱目面具格外有趣。這具面具高66厘米,長138厘米,出土時倒立在祭祀坑中,遠遠望去猶如一把椅子。如此巨大的面具,顯然無法戴在人的臉上。面具雙目似刀,鷹鉤鼻,薄薄的嘴唇向臉頰兩側延伸。突出的柱狀眼睛和大大的招風耳,讓人不禁聯(lián)想到神話中的千里眼和順風耳。整個面具既融合了人和獸的特征,又有著神的威儀,堪稱人、獸、神三位一體的神器。
關于這具面具的由來和用途,學界眾說紛紜。一種觀點認為,它是為古蜀國的開國君主蠶叢制作的象征物,意在贊頌蠶叢具有高瞻遠矚、引領國家的超凡智慧。也有人推測,由于當時蜀地缺碘,甲亢比較普遍,所以蠶叢的眼球較為突出,而面具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夸張?zhí)幚?。各地學者基于自身的研究,紛紛提出眾多推測:這種巨眼高懸的神的形象,有可能是古代“蜀”字的起源依據(jù);它可能代表著古蜀人對眼睛的崇拜;這種面具也許與某種“開目儀式”有關;其為蜀地的太陽神形象,體現(xiàn)了古蜀人對太陽的崇拜……
此外,三星堆還出土了戴黃金面具的青銅人頭像。有趣的是,在古埃及和邁錫尼文明中也有類似戴金面具的頭像,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圖坦卡蒙金面具。 還有一根長達1.42米的長手杖,它以鳥魚為圖騰,且用黃金包裹。專家推測,這根手杖極有可能是古蜀國另一位國王魚鳧的權杖。在此之前,類似器物通常出現(xiàn)在西亞、埃及等地,它們往往是神權和王權的象征。這似乎暗示著在遙遠的古代,不同地域的文明之間或許存在著某種神秘的聯(lián)系。
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尊、青銅罍以及玉璋、玉琮、玉璧、玉戈等器物,與中原文明出土的同類器物頗為相似,這清晰地顯示出三星堆文化具有中華文化的共同屬性,只是青銅器上的紋樣相較于中原地區(qū),精致程度略遜一籌。然而,那些帶有異域文化特色的青銅器卻十分精美,其工藝和技術水平均屬上乘。
三星堆的考古發(fā)掘和文物修復工作,與科技的進步密不可分。為了盡可能減少對文物的破壞,無論是挖掘還是修復工作,其理念和手段都在不斷與時俱進。那些已經(jīng)出土的破碎文物,經(jīng)過多年的修復,大致恢復了原本的樣貌。然而,由于文物在入土之前遭受了嚴重破壞,部分缺失的部位難以尋回,因此修復后的文物也難以完全恢復如初。
如今,隨著科技的飛速發(fā)展,人們借助3D掃描、數(shù)字虛擬修復、AI建模和3D打印等先進技術,已經(jīng)能夠將這些珍貴文物的外觀完美還原至剛鍛造出來時的狀態(tài)。此外,通過X射線、CT、原位衍射、原位成分分析等無損分析方法,可深入探究文物的內部結構。這些方法能夠在對文物進行最小干預的前提下,獲取盡可能多的內部結構信息、基體成分信息以及銹蝕產(chǎn)物信息,為文物的修復和保護工作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
數(shù)字化修復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提升了文物修復的效率,同時有效避免了文物在修復過程中遭受二次傷害。以在8號坑出土的青銅壘為例,這件器物出土時的碎裂情況極為嚴重。借助3D掃描技術,工作人員提取了全部的碎片信息,并在電腦上進行數(shù)字拼圖,迅速完成了器物的虛擬復原。這一成果既能用于后期3D打印復制品,又為實際的文物修復工作提供了精準的參照。
如果說第一次的修復工作喚醒了沉睡千年的文物,那么數(shù)字化修復則真正讓文物“活”了起來。它賦予了文物新的生命活力,使其在虛擬空間中得以重生。那些因保護規(guī)定禁止出境,或是不便于運輸?shù)奈奈?,都可以借助?shù)字化技術,突破時空的限制“前往”世界各地進行展覽。
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就是借助數(shù)字化技術將文物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為人們帶來了沉浸式體驗。在這里,人們可以深入三星堆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欣賞三星堆人的發(fā)型、冠帶、服飾,了解他們的飲食起居,感受當時的自然環(huán)境,整個體驗過程充滿了趣味性。觀眾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旁觀者,而是化身為穿越時空前往三星堆的旅行者。當游客戴上VR導覽眼鏡后,目光所到之處,文物便會以全息投影的形式,活靈活現(xiàn)地進行自我介紹。
在四川博物院舉辦的“重返三星堆——古蜀王國奇幻之旅VR沉浸式體驗展”,依托三星堆豐富的考古研究成果進行數(shù)字化打造,模擬出古蜀國真實的地貌、景觀、城市風貌以及人物形象。觀眾只需戴上VR設備,就能瞬間穿越回三千多年前的三星堆古國,化身“古蜀國人”,仰望成群的飛鳥從濕地上空掠過,在茂密叢林中與象群對視,乘坐竹筏悠然漫游鴨子河,還能探訪青銅器作坊。展館內布置的各式花紋,并非簡單的裝飾,而是為VR頭顯設備提供的二維碼定位。同時,展覽還配備了國際領先的全身動捕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虛實空間數(shù)據(jù)的精確映射,多維度打造逼真的活態(tài)場景。在這里,同行的游客能夠在虛擬世界中實現(xiàn)互動,一起回到三千年前的古國。想象一下,此時此刻置身于三千多年前世界的你會想要做些什么呢?
三星堆遺址宛如一座巨大的歷史迷宮,隱藏著無數(shù)待解的謎題:眾多出土的象牙究竟有著怎樣的用途?頻繁出現(xiàn)的面具背后蘊含著怎樣的含義?青銅立人像中空的雙手究竟握著什么?古蜀國是否有文字?造型奇特的青銅人像是依據(jù)什么而建造的?
面對這一連串的疑問,我們滿懷期待。希望未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考古研究的持續(xù)深入,我們能夠有更多的新發(fā)現(xiàn)和新突破,為三星堆的諸多謎題找到確切的答案,讓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紗逐漸揭開,清晰地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