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建筑與宮廷生活
周乾,力學博士,最后跑去故宮爬屋頂,對成百的建筑從學術視角進行過“顯微鏡下的觀察”。故宮擁有數(shù)量龐大的宮殿建筑群,是印證我國古代建筑技藝、宮廷歷史文化的寶貴實物,這可把這位故宮博物院的研究員給高興壞了。
編者按:
本專欄將由故宮博物院以“故宮建筑與宮廷生活”為主題,十五期連載,契合時令,對以下內(nèi)容分別解讀:故宮里的古代供暖系統(tǒng)、故宮冬至日“點亮金匾”的古代智慧、清代皇家“冬運會”、紫禁城皇帝的新年家宴、明清皇家“煙花秀”、紫禁城皇帝愛喝什么茶、紫禁城皇帝愛喝什么酒、明清宮廷娛樂之“秋千”、故宮古建筑的防火方法、故宮古建筑的防震智慧、故宮里的端午宮俗、故宮里的古代冰箱、故宮古代排水系統(tǒng)、故宮古代皇家學校、明清皇家祭月與賞月。
春季到來,百花開放,玉蘭是其中開花較早的花卉之一。玉蘭花在我國古代曾被稱為“辛夷”“迎春”,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如戰(zhàn)國時期屈原的《九歌》中有:“辛夷楣兮藥房”,意即用玉蘭花裝飾門楣,用白芷裝飾臥室。明朝王象晉在《群芳譜》贊玉蘭“色白微碧,香味似蘭”,此即玉蘭的名稱由來。玉蘭花不僅具有觀賞價值,還象征著吉祥與富貴,因而深受古人歡迎。故宮御花園、鐘粹宮、慈寧花園等處,均種植有玉蘭。居住在宮中的明清皇帝多好賞玉蘭,而其中以乾隆皇帝為典型。從宮廷到園林,從詩詞到繪畫,均有乾隆帝賞玉蘭的豐富史料。
頤和園里“引”玉蘭
頤和園的前身為清漪園,建造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乾隆帝生母孝圣憲皇太后安養(yǎng)晚年場所。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lián)軍燒毀。光緒十二年(1886年),慈禧下令重建此園林,作為自己頤養(yǎng)天年之所,并將其更名為頤和園。據(jù)《頤和園志》(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載:頤和園玉蘭花的栽培歷史超過了250年,是乾隆皇帝親自從南方引進的珍貴花木。乾隆及其母親都喜愛玉蘭花,因而乾隆帝將其成片種植在樂壽堂一帶。
樂壽堂位于頤和園的東部,南臨昆明湖,北靠萬壽山。樂壽堂始建于乾隆十五年,為乾隆帝侍奉母親休息的地方。其初始建筑樣式,與今故宮樂壽堂相同:二層建筑,內(nèi)部兩邊做成仙樓(二層小樓),中間樓下是書齋、樓上供佛。清咸豐十年(1860年),樂壽堂被英法聯(lián)軍燒毀。光緒十二年(1886年),樂壽堂被重建為一層建筑,正殿7間,卷棚頂帶廊,并成為慈禧太后在頤和園內(nèi)的居所。
重建后的樂壽堂前后院仍有玉蘭樹。據(jù)《頤和園志》載:慈禧在樂壽堂居住期間,對玉蘭樹愛護有加。而宮女何榮兒曾為慈禧太后的貼身侍女,隨侍慈禧長達8年之久。她在《宮女談往錄》(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版)中回憶了某個夏天的早晨,慈禧太后在樂壽堂院里“訓話”的場景:慈禧一行在樂壽堂院內(nèi)遛彎,路過一棵玉蘭時,慈禧告訴眾人,這還是乾隆爺給后代留下的。那時玉蘭很多,這一片幾乎有幾十株,培育得也好,初春花一開,諧趣園都能聞到花香,當時被稱為“玉香海”。慈禧要求眾人修繕樂壽堂的時候,要先把玉蘭保護起來,然后再蓋宮殿,這也算是思念列祖列宗的一點心意。
另據(jù)《宮女談往錄》《頤和園志》載:慈禧為營造榮華富貴的氛圍,派人在樂壽堂院內(nèi)栽植了海棠、迎春、牡丹等花卉;在金秋時節(jié),又派人在樂壽堂前擺放了盆栽桂樹。玉蘭花與這些植物組合起來,諧音就是“玉堂春富貴”,寓意富貴吉祥。樂壽堂前的玉蘭花與特定植物組合,成為清代皇家園林的特有景象。
可知,頤和園里玉蘭花離不開乾隆皇帝的功勞。
五福堂前玉蘭寓“五?!?/p>
圓明園始建于康熙年間,為清代皇家園林。圓明園“天然圖畫”景區(qū)內(nèi),有一座卷棚歇山建筑,建筑前種植有玉蘭一株??滴醯蹖⒋私ㄖ弧拔甯L谩?。乾隆帝在《五福五代堂記》中對此脈源進行了說明:“五福堂者,皇祖御筆賜皇考之匾額也。我皇考敬謹摹泐奎章于雍和宮、圓明園,胥用此顏堂以垂永世”。即“五福堂”為康熙賜給雍正的匾額御書,雍正帝效仿臨摹匾額御書并懸掛于雍和宮、圓明園,以繼承祖先的宏圖壯志。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時年74歲的乾隆帝喜得玄孫,一堂五世。乾隆帝除了在紫禁城景福宮、避暑山莊增設“五福五代堂”匾額外,亦將此處“五福堂”額改為“五福五代堂”。不僅如此,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乾隆帝又作《五福堂對玉蘭花二十韻》,認為五福堂前的玉蘭樹為“五?!睒洹?/p>
為什么說這株玉蘭樹為“五福樹”呢?詩中將此玉蘭樹的五個特點,與“五?!边M行了匹配說明:
“一曰壽實花之身,種時與我同庚真。即今挐枝高出屋,容容白玉盤輪囷”。此樹為康熙五十年(1711年)建園之初所植,與乾隆帝同歲;至乾隆五十二年,此樹歷經(jīng)歲月風霜而依然挺拔,因而乾隆帝把它與“壽”匹配。
“二曰富實花之朵,繁英千萬枝頭娜。游蜂舞蝶任采芳,由來無可無不可”。此樹之花朵盛開而又艷麗,引來游蜂舞蝶,因而乾隆帝認為其為富貴之花,與“富”匹配。
“三曰康寧則信然,清暉松植原齊年。松經(jīng)回祿花依舊,琳枝瓊蕾翻增妍”。位于圓明園九洲清晏西部的清暉閣,閣前有松樹九株,與五福堂前玉蘭同年植。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五月,九洲清晏不幸遭受火災,九松盡毀,而玉蘭以地隔遠,得以無恙。乾隆帝認為此樹七十余年來安然完好,因而將其與“康寧”匹配。
“四曰攸好德之則,受采后素以為色。設若花中品四科,顏閔儔也他弗克”。春秋時期的顏回和閔損貧窮不達,但二人道德高尚。乾隆帝認為:如果把花也按照德行舉士的四條標準來評定的話,此玉蘭花顏色淡雅,不與其他花卉爭艷,為花中之“顏閔”,因而與“攸好德”匹配。
“五曰考終命之疇,五福之備無他憂,咨爾昌昌發(fā)英者,莫非祖考所貽庥”。乾隆帝還認為:那些昌盛發(fā)達、英才輩出的人,無一不是祖先們積德行善、賜予福佑的結(jié)果。因此,有了皇祖和皇父的護佑,此樹以后仍將繁茂昌盛,且益壽延年,因而與“考終命”匹配。
需要說明的是:“五?!奔次宸N幸福,可見東周孔丘的《尚書·洪范》:“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其中,“攸好德”指具備美好的品德,“考終命”是指享盡天年。
含韻齋前“科考”玉蘭
含韻齋位于圓明園西峰秀色景區(qū)內(nèi),為該片區(qū)域的正殿,建筑樣式為三卷棚屋頂,面寬五間,前后院內(nèi)帶廊。其中,前院內(nèi)種植有六株玉蘭樹。關于“含韻齋”名稱的由來,乾隆在四十四年(1779年)作《含韻齋得句》,在詩中進行了解釋:“含韻以何名,庭前玉蘭峙。其數(shù)乃倍三,擬之六君子。君子故多韻,而齋對于是”。即院內(nèi)種植有六株玉蘭樹,為原來的三倍,與“六君子”比擬;而君子又與多種韻味結(jié)合,因而乾隆帝將此建筑取名“含韻齋”。乾隆帝多次來含韻齋賞玉蘭花,并賦詩多首予以贊美。而其中部分詩歌,則揭示了他對玉蘭花名稱的科考精神。
包括王象晉在內(nèi)的明清時期一些文人,均認為辛夷花又名木筆,花開紫色。乾隆帝在多首贊美含韻齋前玉蘭的詩中,則將玉蘭亦稱為“木筆”。如乾隆七年(1742年)所作《含韻齋玉蘭花》,其中有“東皇借得江生筆(玉蘭一名木筆),寫出韶光一段奇”;又如乾隆十二年(1747年)所作《含韻齋玉蘭》,其中有“底緣名木筆,為合判春韶”;等等。那么,乾隆將玉蘭稱木筆,是否正確呢?
某天,乾隆來到含韻齋前賞玉蘭時,咨詢了園丁此事。園丁告訴他:玉蘭雖有白花,但小且叢條不成樹;如希望花瓣大且成樹,需將其嫁接在辛夷樹上。也就是說,辛夷花如不用玉蘭嫁接,那仍開的是紫色花。乾隆于是仔細觀察對比這兩種花,發(fā)現(xiàn)玉蘭嫁接到辛夷樹上后,開出的花與辛夷花形一樣,僅僅顏色與辛夷花不同,為白色。乾隆帝于是判定:將木筆歸屬為玉蘭是對的,因為玉蘭花是白色的,既雅致又散發(fā)芬芳;辛夷花則是紫色的,并且沒有香味。因此,前人將木筆專屬為辛夷,這個觀點是錯誤的。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御制詩《含韻齋詠玉蘭作》中,有這么一句話:“玉蘭色白辛夷紫,白朵原從紫接成。不問花師不知故,由來記載鮮精評”,說的就是上面的意思。
不僅如此,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帝又作《含韻齋對玉蘭有作》,其中寫:“一體辛夷本,頻因格物論”。即自己運用祖父康熙的格物方式,糾正了“木筆專屬辛夷”的錯誤觀點,紫玉蘭(辛夷花)、白玉蘭均可稱“木筆”。此處“格物”,即采取求知求實的方式,窮究事物的道理。
詩畫寄情賞玉蘭
乾隆帝好吟詩作畫。他對玉蘭花的欣賞,亦可見其詩畫作品中。
如故宮藏乾隆帝繪《玉蘭》軸中,一株玉蘭樹依石而植,樹干蒼遒挺拔,枝葉繁茂。碩大的花朵猶如瓷碗,其中似乎裝滿了春天的氣息。綻放在枝頭的花朵,猶如優(yōu)雅的仙子,在枝頭上翩翩起舞。橢圓形的花瓣優(yōu)雅柔美,輕盈美麗。朵朵葉片朝上,充滿著蓬勃朝氣。大而繁茂的花葉,給人以芬芳四溢、沁人心扉之感。潔白如雪的花色,晶瑩皎潔,美得高雅,令人心曠神怡。畫面右上方,有乾隆帝題詩:“匪秾而麗淡而芳,本分仙人素縠裝。更喜佩阿神解處,不因世事涉雌黃?!痹娭?,“匪秾而麗淡而芳”即玉蘭花非濃艷但美麗,清淡中又帶芬芳;“本分仙人素縠裝”即玉蘭猶如身著素衣的仙人,呈現(xiàn)不加雕琢的自然之美;“更喜佩阿神解處”即乾隆帝與五代時期畫家解處中的畫法類比,稱贊后者為“佩阿”(筆神的代稱);“不因世事涉雌黃”即玉蘭花清新脫俗,高雅潔白。
又如乾隆帝繪制的另一幅《玉蘭》軸,畫面呈現(xiàn)的是一根玉蘭樹枝,以及枝頭上的數(shù)十余朵玉蘭花。枝條遒勁不失優(yōu)雅,花朵則各放異彩。它們或含苞待放,或吐出嫩芽,或蓓蕾初綻,或吐露芬芳,均以不同的開花方式迎接春天的到來。畫面中醒目的大瓣玉蘭花,花朵婀娜多姿,花形修長唯美,花瓣層層疊疊。這些花朵猶如天使揮舞的翅膀,散播著春天的氣息;又猶如一顆顆鑲嵌的圓潤而又修長的珠寶,展現(xiàn)出高貴、典雅的氣質(zhì)。
值得注意的是,畫面上方,有乾隆帝御筆《偶題含韻齋玉蘭并寫其概》,內(nèi)含乾隆帝題含韻齋玉蘭詩三首。以第一首為例,來說明乾隆帝的賞玉蘭花情緣?!疤一晷悠侵鹣銐m,玉樹臨風尚占春。詎是幽齋能駐景,應緣擱筆待詩人。”乾隆帝在詩中描述道:含韻齋前的玉蘭花汲取桃花、杏花的韻味,散發(fā)出清香;花形優(yōu)美而婀娜多姿,占據(jù)著春天的風光;然而并非因為含韻齋能留住春天的景色,很可能因為詩人即乾隆帝自己,在等待有靈感的詩人前來。由上可知,這幅畫中的玉蘭花,為含韻齋前玉蘭樹所開。
此外,畫面的下方,玉蘭花枝的兩側(cè),分別有大臣汪由敦、梁詩正、張若靄、勵宗萬的恭和詩,均表達了對乾隆帝所繪玉蘭花的贊美之情。
乾隆皇帝的賞玉蘭花情緣,與玉蘭花潔白優(yōu)雅、芬芳宜人等優(yōu)秀品質(zhì)密切相關。而乾隆帝賞玉蘭的豐富史料,不僅反映了清代宮廷、皇家園林豐富的歷史文化,亦為我國花卉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內(nèi)容。
編輯 張子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