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孫子兵法》,是我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古代典籍之一。《計篇》是全書第一篇,開篇頭一句引出全書的主題——“兵”,也就是軍事問題,那可是國家大事?!蹲髠鳌こ晒辍分杏芯湓捊小皣笫?,在祀與戎”,“祀”是祭祀,“戎”是軍事,可見這是當(dāng)時的共識。而且戰(zhàn)爭關(guān)乎生死存亡,不是兒戲,必須認真對待。
怎么認真對待呢?要“計”,也就是篇尾所說的“廟算”。“廟算”就是在廟堂上算。算什么?古人出征前會占卜一下,測個吉兇,現(xiàn)存的甲骨上有不少記錄,但《孫子》說的不是這個?!秾O子》說的“算”,是對戰(zhàn)事做出謀劃,把各種影響因素擺出來,逐一分析比較,來判定勝算多少。具體來說,羅列了“五事七計”?!拔迨隆笔堑溃ㄕ危⑻欤ㄌ鞎r)、地(地利)、將(將領(lǐng))、法(軍法)五個項目,“七計”則是在這五項上把敵我雙方進行比較。把“道”列在頭一位,與儒家觀點相似??鬃诱f比起“兵”和“食”,“民信”更重要;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孫子》說的“道”,就相當(dāng)于“民信”“人和”。再想想曹劌論戰(zhàn)的故事。曹劌聽莊公說“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認為是“忠之屬也??梢砸粦?zhàn)”,其實正是對“道”的判斷——“主有道”,人民跟國君一條心,愿意為你賣命,這仗就有得打。其他幾項也要一一謀劃,謀劃到位,心里有底,正所謂“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
不僅在戰(zhàn)略上要謀劃清楚,在戰(zhàn)術(shù)上也得多長心眼兒,于是《孫子》提出了一個重要命題——“兵者,詭道也”。換個角度想,戰(zhàn)略上做足準備,戰(zhàn)術(shù)上卻要讓對方?jīng)]有準備,那就得制造假象迷惑對方,得不按常理出牌,得事事反著來,所謂“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還說曹劌,擊潰齊國靠的就是使詐,因為按一般規(guī)矩,齊軍擊鼓,兩邊就該一起沖鋒,但曹劌偏不,直到齊軍“三而竭”,才指揮魯軍突然殺出,正是“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典型。
《孫子》論兵,最講謀略。打仗之前算一算,做好充分準備;仗打起來,也要會算,要隨機應(yīng)變,靈活處置,還得讓敵人摸不著你的路數(shù)。這就是《孫子》所謂最根本的“制勝之道”。
(插圖/皮皮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