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其核心思想“教學做合一”與語文課程的本質和學習規(guī)律高度契合,它強調情境性和實踐性,對于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融入“教學做合一”這一教育思想,是推動小學語文教學不斷向前發(fā)展的重要途徑。這一教育思想提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和親身體驗,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實現(xiàn)知識與實踐的結合。本文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嘗試將“教學做合一”的思想融入日常教學中。
一、設置情境任務,構建“教學做合一”的氛圍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理念強調了教師之教、學生之學以及師生合作實踐三個層面的緊密結合。為了有效地落實這一理念,教師需要明確:單純的知識傳授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活力。因此,創(chuàng)設真實且有意義的情境是連接知識與興趣、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在這種情境下,學生對學習充滿了探索的欲望。鮮活、生動的情境能夠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他們的思維活力,使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識和技能。同時,教師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還能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意義,讓他們意識到所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凸顯學習的價值。
以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教學為例,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聚焦于“借助關鍵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傳統(tǒng)的教學策略傾向于通過課文的經(jīng)典片段,剖析關鍵句的定義及其與段落內容的內在聯(lián)系,進而達到理解整段話的目的。然而,根據(jù)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思想,教師的引導應與學生的主動探索緊密結合,創(chuàng)設既具有實踐意義又引人入勝的學習情境。以《海濱小城》一課為例,教師可以融入課外資源,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現(xiàn)自我、宣傳家鄉(xiāng)的平臺。如,教師要求學生運用課文中的描述,化身小小宣傳員,向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介紹湛江的獨特魅力。在這個過程中,雖然“關鍵句”與“理解一段話的意思”這些具體的語文要素看似被淡化處理,但實際上,它們構成了學生完成任務不可或缺的元素。
二、強化生本立場,確定“教學做合一”的實施原則
為了有效實施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思想,教師應堅持“以生為本”,通過具體的教學策略,將這一思想的實施目標和內容建立在學情和獨特認知規(guī)律上。如果脫離了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做合一”就會失去其應有的價值。
例如,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xù)細致的觀察”。這一語文要素旨在深化學生對文本語言的領悟能力,并培養(yǎng)他們的多維度觀察技巧。該單元中的經(jīng)典課文《爬山虎的腳》,通過從遠看爬山虎的葉片、近看爬山虎的腳、連續(xù)看爬山虎是如何一步一步爬的過程等多維觀察策略,以具體、生動、形象的語言展現(xiàn)了爬山虎的特點。遵循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性的活動落實語文要素。在踐行這一思想時,教師需要站在以生為本的立場上把握學生的基本情況?;诖耍處熆梢栽O計一項讓學生自主繪制爬山虎的腳的實踐性活動。這項活動以直觀的視覺沖擊力,促使學生關注文本描述的細節(jié),并將文本中關于爬山虎的腳的特征描述等關鍵詞,轉化為繪制圖片時的關鍵支撐和素材來源,實現(xiàn)從文字到圖像的直觀轉化。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將自己繪制的圖片在小組內進行展示和對比。通過對比,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這些圖片在繪制上的異同點。在聚焦文本語言表達細節(jié)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借助文本內容來修改和調整自己的圖片,從而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感悟。
三、構建整體教學,聚合“教學做合一”的路徑
教師可以依據(jù)單元整體編排,通過主題化單元構建“教學做合一”的平臺,讓學生在單元整體規(guī)劃和布局中逐步提高綜合能力。
例如,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是習作單元,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學會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初步運用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具體地表現(xiàn)一個人的特點”。教材以此為基礎,通過多樣化的文本范例,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寫人技巧。學生可以根據(jù)人物的形象和特點,靈活選擇適合的策略。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僅依賴單元中的單篇課文來教授寫人的方法,還應結合每篇課文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落實語文要素。教師可以將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設計為“制作人物卡片與掌握人物描寫技巧”的實踐探索活動。首先,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研讀課文《刷子李》,聚焦文中對人物動作、語言和神態(tài)的描繪,突出刷子李技藝的高超,并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理解曹小三的描寫是如何反襯出刷子李的形象特點的。隨后,教師利用《人物描寫一組》中的三個精選片段,引導學生體會動作描寫、外貌描寫及神態(tài)描寫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關鍵作用。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在習作單元的“初試身手”部分進行人物片段描寫,讓學生將所學技巧轉化為實際的寫作能力。這一系列教學活動旨在為學生完成單元習作主題“形形色色的人”打下堅實的基礎,確保他們能夠靈活運用所學技巧,生動、立體地刻畫出人物的形象。
四、確定層級進階,建立“教學做合一”的評價體系
教師應打破自身“教”的局限,明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著重引導學生利用評價工具,反思自身的學習過程、方法以及成果。這種自我反思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對個人學習狀態(tài)的清晰認知,還能為他們調整學習策略和方向提供重要依據(jù),從而確保學習過程的有效性和有針對性。
以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為例,結合“教學做合一”這一思想進行教學活動后,學生完成單元習作的初稿。在學生完成初稿后,教師不應急于對其作品做出最終評價,也不應簡單地讓學生自行修改,而應引導學生將自己的初稿與單元中的精讀課文、習作和例文等資源進行比較,反思從這些范例中學到的方法是否已融入初稿中。如果體現(xiàn)得不夠充分,應如何進行修改。教師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引導學生回顧單元中的精讀課文和習作例文,讓學生以“過來人”的身份重新獲取方法和策略的支持,從而有效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
總而言之,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理念中提出的“教學做合一”思想,對小學語文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教師需要深刻理解這一思想的核心本質,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開展教學活動,將教學路徑、學習路徑和教材相結合,助力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