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如今,計算機早已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辦公工具。然而誰也不會想到,中國第一臺漢字計算機竟然源自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簡稱“二炮”,現(xiàn)稱火箭軍)一次導彈打靶的成功發(fā)射。
“啥時能用中文?”
1977年11月的一天,二炮某導彈團在山西某地執(zhí)行某型號飛行導彈顯示試驗。這次導彈打靶的成功發(fā)射,引起了中央軍委首長的高度關注。數(shù)日后,中央軍委秘書長羅瑞卿、解放軍第一副總參謀長楊勇、國防科委主任張愛萍等親臨二炮北京試驗指揮所視察。
面對那幅導彈飛行軌跡的外文截圖,羅瑞卿以商酌的口氣問道:“能不能用中文標示出來?”
這一問切中了要害,因為當時全世界的計算機,包括中國制造的計算機,尚不能處理中文信息。當時,現(xiàn)場人員一時無語。
片刻寂靜后,參謀顧士良答:“報告首長:可以。正在研究試驗,困難是缺點錢?!?/p>
“要多少錢?”羅瑞卿問。
二炮司令部參謀長賀進恒立刻意識到,攻克漢字計算機的戰(zhàn)斗就要在二炮打響了。這場戰(zhàn)斗,盡管二炮自動化研究所已經(jīng)做了許多功課,但這場戰(zhàn)斗需要哪些保障,究竟要花多少錢,他們也心中無底。因此,賀進恒回答:“報告首長,事關重大,容我們調(diào)研后專題向軍委報告。”
不久,中央軍委首長批準了這項1000萬元的軍費申請。
“嫁接方案”
當時,主攻漢字計算機的負責人張翔等人提出的方案是在西文終端上增加漢字處理模塊,簡言之,就是借他人之“樹”,注入中文基因的“嫁接方案”。
六個月后,以張翔為首的漢字計算機研究工作出現(xiàn)了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技術員陳樞姚是其中的主要攻關者,因為他熟識英文、法文,對各國計算機的構造和性能頗有研究,故被選為攻克漢字計算機的硬件組負責人。他對日本計算機里出現(xiàn)的部分漢字進行研究,又從美國計算機上的代碼組合中受到啟發(fā),還從我國四角號碼字典的筆畫分析和無線電代碼中得到靈感。陳樞姚專門編寫了一個造字程序。從此,在西文計算機上可以方便地造漢字,也可以修改漢字,效率很高。
于是,4000多個常用計算機漢字被造出來了。張翔等人將這4000多個常用字儲存在一個簡稱“漢字庫”的儲存器里,這就是我國最早、最正宗的計算機中文字形的版本。后來,經(jīng)國家標準局認定,其正式被定為國家標準。
至此,中國第一臺漢字計算機在導彈部隊中破天荒地誕生了。代號:JH-2000。中文名:軍用2000。
(摘自《黨史博覽》李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