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肉形石是一塊天然瑪瑙石,出自內(nèi)蒙古阿拉善左旗,在清朝康熙年間供入內(nèi)府,現(xiàn)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東坡肉形石高5.73厘米,寬6.6厘米,厚5.3厘米,肉質(zhì)肥厚、紋理清晰,看上去像一塊色澤誘人的“東坡肉”,故被稱為“東坡肉形石”,為“中國四大奇石”之一,也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zhèn)館三寶”之一。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阿拉善和碩特旗正式成立,上不設(shè)盟,直屬清朝理藩院管轄。清廷知道阿拉善盛產(chǎn)奇石,便規(guī)定每年臘月二十三日之前,當(dāng)?shù)乇仨毾虺⒕传I貢品,俗稱“年禮”,蒙語稱“察圪米德”。進貢的貢品種類很多,但水晶、瑪瑙石是必須有的。當(dāng)時,阿拉善旗是多羅郡王的屬地,那些散落在戈壁灘上的瑪瑙奇石,尋常人并不能拾取。只有王爺才能夠采集,而東坡肉形石,正是第二代王爺阿寶進貢的。據(jù)說這塊石頭被送進皇宮后,雍正皇帝看了非常喜愛,對阿寶王爺大加賞賜。
1924年,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將末代皇帝溥儀趕出了皇宮,同時成立“辦理清室善后委員會”,將故宮文物進行清點、整理后,于1925年成立了故宮博物院,在皇宮之內(nèi)開辟展室,舉辦各種展示、宣傳活動,因此以前只有皇帝才能觀賞的東坡肉形石,也成了普通百姓能夠目睹的寶物。
1949年解放軍渡江前夕,南京國民政府挑選出了2979箱文物運往臺灣,蔣介石親自挑選了東坡肉形石放在其中。從此以后,東坡肉形石便陳列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供前來的游客觀賞。
在烽火連天的年代,臺灣肉形石與大批珍貴文物一起南遷,躲避戰(zhàn)火,漂洋過海,入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天,它已成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zhèn)館之寶,是兩岸思鄉(xiāng)思親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