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原副總理谷牧(1914—2009),出生于山東省榮成縣,小時候受過嚴格的私塾教育,《三字經》《百家姓》《論語》《大學》《中庸》等,均廣泛涉獵。作為山東人,谷牧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和熏陶。
谷牧的人格魅力中的仁義,體現在平凡之中,細微之處。谷牧1941年大青山突圍后,躲在一個老鄉(xiāng)家養(yǎng)傷,后來,他多次講述房東大娘用老母雞湯給他補養(yǎng)身體的故事。1985年6月,谷牧重返他負傷流血的沂蒙山區(qū),專程重訪大青山舊戰(zhàn)場,緬懷犧牲的戰(zhàn)友,并一再囑咐當地縣鄉(xiāng)同志幫助尋找救護他的那位大娘??上в捎诓恢来迕托彰?,時間又過了太久,已無從查詢,成了谷牧的一個遺憾。
儒家孝道是谷牧一生謹記的信條。自從谷牧參加革命離開家鄉(xiāng)后,為了不牽連家人,他有將近20年沒有回過家,老母親想兒子想得厲害,常常盼著兒子能夠回來。聽說了母親的思念之情,谷牧心中很不是滋味,曾寫下“寒風冷雨阻不住,夜夜街頭喚兒歸”的詩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谷牧終于得以回到家鄉(xiāng)將母親接到自己身邊住。據谷牧的親屬講,和母親住在一起的谷牧是個大孝子,他一生中都非常孝敬他的母親,在他母親生病住院的時候,親自晚上陪床,他的妻子和孩子也都輪流照顧,直到母親最后去世。
《禮記》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意謂君子應廣博地學習,審慎地問辨、思考,最后是篤實地踐行。這一思想對谷牧老成持重、審慎務實的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起了重要作用。
剛剛興建經濟特區(qū)時,谷牧就對如何辦好經濟特區(qū)作了非常周密的思考。谷牧意識到,舉辦經濟特區(qū)涉及面廣,政治性強,黨內外不少領導和群眾不理解甚至反對,國外投資者也有種種疑慮。
因此,光靠有方針政策還不夠,必須得提請最高權力機關立法。所以,1979年底,他就著手組織起草法律性文件,并先后13次易其稿,其慎重程度可想而知。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并公布了這個國務院提請審議的《廣東省經濟特區(qū)條例》。
辦經濟特區(qū),谷牧沒有經驗,但他作為對外開放的一線指揮員,“摸著石頭過河”,腳踏實地,審慎務實,本著一種對事業(yè)、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摸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特區(qū)建設之路。
谷牧在改革開放的艱辛歷程中,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堅持把主觀能動性和客觀可能性結合起來。他一生謹慎穩(wěn)重、兢兢業(yè)業(yè)、求真務實,堪稱中國共產黨內名副其實的實干家。
谷牧一生堅守“貴和持中”的行事原則,無論工作還是生活,從來都是可進可退,不急不緩、不驕不餒。
谷牧是20世紀70年代初期周總理管理經濟的左膀右臂,1975年鄧小平整頓國民經濟的得力助手,我國對外開放中功勛卓著的先鋒官,在國家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時期,留下濃墨重彩的痕跡。
在谷牧當年的工作環(huán)境中,與之打交道的人,有像周恩來、鄧小平、陳云、李先念,甚至毛澤東這樣的年長一輩的中央高層領導,也有年長他許多、資歷比他深的李富春、薄一波等領導人。從1955年1月到北京工作,谷牧與這些領導人不僅沒有什么爭執(zhí),而且與他們相處得非常融洽。
他曾說,自己在長期工作中從來沒有偏激的行為,認為這就是孔子的“中庸之道”在他身上的體現。人們常常用“中庸之道”來評價周恩來的行事原則,認為谷牧的“中庸之道”帶有周恩來言傳身教的烙印。
谷牧貴和持中的行為方式,在改革開放時期也起了重要作用。在當時改革一線的人們看來,谷牧善于處理各種復雜的矛盾和關系,因為他熟稔中國國情與“和而不同”的儒家文化。
改革開放之初,有一場有關“租界”的風波。面對“經濟特區(qū)”是“租界”的爭論,谷牧當時壓力很大。但是,經過深入思考,特別是經濟特區(qū)發(fā)展蒸蒸日上的事實,使谷牧堅信,我國實行對外開放和舉辦經濟特區(qū)的決策沒有錯。為繼續(xù)推進經濟特區(qū)發(fā)展,谷牧與廣東省、福建省負責同志多次交換意見,取得這樣的共識:不爭辯,不解釋,埋頭工作,只要中央不明令撤銷原定決策,仍然照樣干,有些事辦起來有困難,暫時緩一緩,先辦能做的事。
當然,谷牧堅持貴和持中的中庸之道絕非騎墻、折中、模棱兩可、明哲保身,更不是不要立場、不要原則,做“老好人”。
1949年9月,濟南解放后,年僅35歲的谷牧就擔任中共濟南市委書記、濟南市市長、濟南警備區(qū)政治委員等職。在中共接管的大城市中,谷牧是年輕的領導人。他寫給中央的關于接管濟南的三個報告,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三次批示,并轉發(fā)全黨。1952年,谷牧調到全國經濟和金融中心的上海,任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市委副書記。這年,谷牧才38歲。
中央對年輕的谷牧屢屢委以重任,應該說,與谷牧奮發(fā)有為的進取精神是分不開的。20世紀70年代初,周總理讓他抓港口建設。谷牧在萬般困難條件下,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用他自己的話說:“接受了總理的重托,決心拼老命辦好這樁大事。”大干三年,終于在1975年底實現了周總理提出的“三年改變港口面貌”的奮斗目標。
在1975年鄧小平整頓國民經濟的時候,谷牧是鄧小平的得力助手。在其后改革開放的大局中,谷牧最突出的貢獻就是推動了“開放”。1978年初,谷牧作為副總理帶團去西歐考察訪問。這次出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向西方國家派出的第一個政府經濟代表團。
(摘自“新周報”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