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羅 朗
日本茶道里有一句話,叫“一得永得”。
寶玉最后步入空門。賈家敗了,大觀園里的一切都風流云散。不過,無論經過了多少年月,只要他還有記憶,回想起那些紅顏女子的衣香鬢影、音容笑貌,曾經的美好便永留心間,就像她們從沒離去一樣。
愛情的痛苦在于得不到。一得永得,是一種樂觀主義,是對充滿缺陷和遺憾的人生的自我填充和寬慰。一件事物,你可以看成沒有最終得到、沒有永遠得到,或得到又失去了, 因而抱恨終身,但也可以看成一得永得,從此心遂意足,風輕云淡。怎么看,全在于自己一念之別。
(小海薦)
文/ 羅振宇
社會學家趙鼎新老師說,他教育自己的小孩,就提三個要求:能寫、會算、敢判斷。
所謂能寫,就是會表達,當然包括寫作和演講等各種形式的表達。
所謂會算,不是指算數(shù)或者數(shù)學,而是指面對復雜的情況,能夠做出理性的推理和安排,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怎么找到處理事情的最佳策略。
最后一條,敢判斷,這就是道德范疇的事了。道德教育對孩子最大的用處,就是節(jié)省他做判斷的成本。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什么該支持,什么該反對,心中有了堅定的道德觀念,做選擇的成本就很低。
不僅是教育孩子,即使是成年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也是這三個維度的能力:通過表達協(xié)同他人的能力,理性決策的能力,還有因為價值觀清晰而降低選擇成本的能力。
(王世全摘自《啟發(fā)》,新星出版社)
文/ 周 慧
不久前朋友問,你有感覺幸福的時刻嗎?我說了三個時刻。深夜跑步,地球在腳下移動,月亮高懸,蝙蝠低飛,像微型超人從眼前掠過,螢火蟲在林間群動;有效率的一天,寫了完整的東西,覺得自己贏了時間;健身回來的路上,身體像浸在暖洋里……以及沒說出來的,閱讀時那種坐在家中盡享人間瑰寶的感到無比幸運的時刻,還有掐指一算每月只需千把塊就可以一直這樣生活下去時感到無比滿足的時刻,還有回家時看到鄰居們放在我門口的水果零食的時刻。
(摘自《認識我的人慢慢忘了我》,上海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