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中“挖掘機”
地蜂,蜂如其名,喜歡在松軟的土壤中挖洞產(chǎn)卵,是名副其實的蜂中“挖掘機”。地蜂體長1厘米左右,身上毛簇發(fā)達,看起來毛茸茸的。它們身材嬌小,卻能挖出近2米深的地下蜂巢:一條主干道直通地下,分出幾條短分支,末端的橢圓形小房子就是“育嬰房”。
地蜂是獨居動物。春天,雌蜂會采花粉、花蜜做蜂糧,儲存在“育嬰房”中,并把卵產(chǎn)在蜂糧上,最后用土封住洞口后飛走。幼蜂住的都是單間,它們孵化后吃媽媽留下的蜂糧慢慢成長,直到羽化成蜂后才會離開洞穴。
體色艷麗的艷斑蜂
艷斑蜂渾身光滑少毛,體色艷麗,身上有黃色、紅色或棕色的條紋。艷斑蜂跟杜鵑鳥一樣,自己不筑巢,而是把卵產(chǎn)在地蜂家里。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艷斑蜂會尾隨地蜂,悄悄摸清地蜂洞口的位置,然后等地蜂外出時溜進洞中,在蜂糧或者蜂巢內(nèi)壁上產(chǎn)卵,然后迅速溜走。這樣一來,它的寶寶一出生就能跟地蜂寶寶一樣,吃喝不愁。
可憐地蜂掘地三尺,自以為把蜂巢建在了安全的地方,沒想到被艷斑蜂給利用了。不過,為了防止艷斑蜂盜取自己的勞動成果,地蜂也有應對策略,它們外出時會用泥土臨時封住蜂巢洞口。
愛睡“大通鋪”的無墊蜂
如果你在南方的野外見到了這種“藍屁股”蜂,那就是遇到了無墊蜂。無墊蜂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腹部有藍黑相間的條紋,而我們平??吹降拿鄯涓共看蠖嘤悬S黑相間的條紋。
無墊蜂也會打洞、產(chǎn)卵,給幼蜂準備花粉和花蜜。這些工作一般由雌蜂獨立完成。它們打的洞只是臨時的“育兒房”。成年無墊蜂是在樹枝或樹葉上睡覺的。瞧,為了防止在睡夢中掉落,它們會緊緊咬住樹枝,即便是6條腿騰空也沒有問題。
白天,無墊蜂各自忙碌,到了晚上,它們喜歡湊在一起睡覺,有時,一根樹枝上會睡一排無墊蜂,看起來就像一個“大通鋪”。
會“裁切”的切葉蜂
切葉蜂的外形跟蜜蜂相似,但體形略小一點兒,它們最明顯的特征是腹部有一簇金黃色的短毛。它們會將花粉粘在肚皮表面,靠分叉的毛固定,再帶回蜂巢中。
大多數(shù)蜜蜂因為能傳播花粉而深受人們喜愛,不過,切葉蜂是個例外。因為對于很多喜歡養(yǎng)花的人來說,切葉蜂就是愛搞破壞的“熊孩子”,它們會把植物的葉子弄得千瘡百孔。如果你在月季花的葉子上發(fā)現(xiàn)了邊緣整齊、直徑為1~ 2厘米的圓形缺口,那一定是切葉蜂的杰作。
切葉蜂也是獨居蜂,它們常把蜂巢建在空心的樹木中、建筑物的縫隙中,甚至反扣的花盆中。它們之所以熱衷于切下綠植的葉子,是為產(chǎn)卵布置蜂巢。雌蜂會尋找合適的植物葉片,把后腳停在葉子上當圓心,由身體在葉子上轉(zhuǎn)動畫圈,同時用鋒利的大顎在葉子上挖一個橢圓形的洞。接著,把葉子卷起來運回家,再將葉子折成杯狀塞進蜂巢。最后,它們外出采集花粉、花蜜,帶回蜂巢中放進葉杯里,在蜂糧上產(chǎn)下一枚卵。
建造地下隧道的隧蜂
大多數(shù)隧蜂長得比蜜蜂小,身上比較光滑,沒有毛,身形看起來扁扁的。顧名思義,隧蜂也會打地洞、建造地下隧道。不過,與完全獨居的地蜂不同,有些種類的隧蜂會組成小團隊行動。它們的地洞就像一個“地下社區(qū)”,一條主干道分出許多岔路,每條岔路都有一組蜂巢。
隧蜂團隊的成員有不同的分工:有的負責外出采集花粉和花蜜,有的留在家里筑巢存糧。不過,隧蜂沒有蜜蜂那么等級分明,成員之間地位平等,沒有蜂王、工蜂之分,所以在生物學上被稱為“亞社會群體”。
在蜂巢旁的花叢里,隧蜂會忙忙碌碌搬運花粉和花蜜,但由于蜂巢的主干道太過狹窄,所以在進入地下時,它們必須相互禮讓。如果要離開蜂巢的與要進入蜂巢的隧蜂相遇了,那么前者會主動避讓,等到后者飛進蜂巢中后再離開。
小貼士
蜜蜂總科大家族中有地蜂科、蜜蜂科、分舌蜂科、隧蜂科、切葉蜂科、準蜂科和短舌蜂科等7個科,已知種類超過2萬種,成員遍及全球。它們的生活方式分為社會性、獨棲性和寄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