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是宮崎駿撤回引退宣言后制作的作品,其內(nèi)容因前所未有的深奧難懂而成為話題。與以往不同,少年是該作品中唯一的主角。這是目前為止宮崎駿一直避免的創(chuàng)作模式,他本人也明確表示這正是自己需要面對的創(chuàng)作課題之一。本文將著眼于此,以宮崎駿本人的訪談與傳記作為材料,深入討論宮崎駿通過此作想要表達的真正主題。
【關鍵詞】宮崎駿;《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少年;惡意
【中圖分類號】J954"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03-0093-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03.027
宮崎駿是日本著名的動畫師、動畫制作人和動畫電影導演。他的作品不僅在日本得到認可,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在《起風了》(2013)制作完成后,宮崎駿宣布隱退,聲稱不再擔任動畫故事片導演。但2017年他宣布撤回隱退并開始制作新片。
新作《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除了發(fā)布了一張海報外,沒有進行任何宣傳活動,這與吉卜力以往在電影上映前的宣傳力度相比非常例外。盡管沒有介紹故事和演員,也沒有發(fā)布預告片,但該片的初期票房卻超過了《千與千尋》。[1]同年12月,影片在北美上映(英文片名《The Boy and the Heron》),成為吉卜力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的電影。該片于2024年4月在中國上映,票房超過日本和北美。
電影因其深奧的內(nèi)容而備受關注,這在宮崎駿的作品中并不多見。其充滿隱喻的故事情節(jié)留下了許多批判空間,也同時成為眾多評論和研究的主題。
本文將大量引用宮崎駿本人的論述,從“少年主角”的視角討論《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在宮崎駿作品中的獨特之處,以及他自己在本影片中的目標。
一、影片內(nèi)容
(一)片名出處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的片名借用了吉野源三郎(1899—1981)于1937年出版的同名小說,當時日本正對外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這本書在故事中出現(xiàn)了兩次。第一次是在影片的開頭,主角真人讀著已故母親久子送給他的這本書,不禁潸然淚下。第二次是在影片的結尾,真人在收拾行李準備離開大宅時,將這本書放進了自己的包里。
雖然借用了片名,但影片的故事卻是宮崎駿原創(chuàng)的,與吉野的小說沒有直接關系。不過,既然宮崎駿不惜借用片名,那么可以認為“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這句話就是宮崎駿想通過這部電影傳達的信息。關于書籍原作,宮崎駿曾說過,他在小時候就讀過這本書,并闡述道:
在非正常情況下犯下暴行的是正常人。人畢竟是這樣的一種生物……這也是為什么作者沒有在《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中寫到應該如何改變時代的原因。但我認為其中傳達了一個信息,即無論時代多么艱難、多么可怕,我們都應該“做人”。反過來說,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暗示了“我們只能走這么遠”的絕望的信息……因此,《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意味著要在困境中生活。但這并不意味著只要你這樣活著就能活得很好。它的意思是要正確地思考問題,一邊思索和困惑,一邊再白白地死去。是要白白地死去。[2](筆者譯)
因此,在宮崎駿的理解中,吉野的小說向日本讀者傳達了一種非正常情況下的信息。這一解釋似乎與本文的“少年主角”有所相關,將在下文中展開討論。
(二)故事簡介
戰(zhàn)時日本,真人在一場大火中失去了母親久子。之后父親勝一與亡妻的妹妹夏子再婚,三人被疏散到鄉(xiāng)下的青鷺宅邸。故事就在這座宅邸的“塔樓”及其下層世界中展開。
懷孕的夏子時常臥床。真人總是叫她“夏子阿姨”。此外,真人在學校里與同齡人格格不入,時常被同學們欺侮。某天回家路上,他重重砸傷自己的頭部,卻謊稱自己只是在街上摔倒了。
郁郁寡歡的夏子某天突然消失在宅邸內(nèi)的森林里。為追尋夏子蹤跡,真人和在宅邸工作的霧子在“鷺男”的帶領下進入塔中。塔的主人——舅公出現(xiàn)在三人面前,邀請他們進入塔下層的另一個世界。
塔的下層世界是死亡的世界,也是轉(zhuǎn)世投胎的生命活躍的世界。
盡管在火美(即轉(zhuǎn)世前的久子)的引導下找到了夏子,夏子卻心煩意亂地對真人說:“你為什么要來這里?”“我恨你”。真人首次吐出“媽媽”這個詞時,夏子才終于恢復本我,但真人和火美卻被在塔里囂張的鸚鵡們困住了。
被囚禁的真人在夢中見到了他的舅公。舅公訴說自己用石頭的力量創(chuàng)造了這個世界。他已經(jīng)衰弱,需要一個繼承人來維持這個世界,便想請后代真人來承擔任務,但感受到石塊中的惡意的真人拒絕了。
終于,真人從夢中醒來,逃出了鸚鵡的包圍并再次見到了舅公。舅公向他展示了13塊沒有惡意的石頭,并告訴他要用它們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塔”“沒有惡意的王國”和“富饒、和平、美麗的世界”。然而,真人一邊撫摸著自己頭上的傷口,一邊承認傷口是自己惡意的證明,宣稱自己將回到舅公所說的那個“互相殘殺、互相掠奪的愚蠢世界”。
最終,塔的世界崩塌,真人和夏子一起為火美和霧子打開轉(zhuǎn)世的門,兩人也通過另一扇門回到了現(xiàn)實世界。
二、宮崎駿作品常見創(chuàng)作圖式
(一)主角沒有父母
可以發(fā)現(xiàn),在宮崎駿的電影中,成為主角的孩子要么從一開始就沒有父母,如《天空之城》中的巴魯和希達、《幽靈公主》中的阿桑和阿席達卡,要么他們的父母很早就離開了故事主體,如《風之谷》中的娜烏西卡、《魔女宅急便》中的琪琪和《千與千尋》中的千尋。在《懸崖上的金魚姬》中,主角宗介的父親是一名水手,從不在家。他的母親在整個故事中都有出現(xiàn),但宗介總是稱呼她為“麗莎”,所以與其說她是宗介的父母,不如說她對于宗介來說是朋友般的存在。
在解放和凈化的目的下,可以說這是宮崎駿有意為兒童制作電影的必然結果。宮崎駿在接受澀谷陽一的采訪時說:
僕は、 マンガ映畫というのは、観終わった時に解放された気分になってね、作品に出てくる人間たちも解放されて終わるべきだという気持ちがある。出てくる人間たちが無邪気になったというのが、僕は好きなんですよ。[3]
我覺得,一部漫畫電影應該在看完之后給人一種解放的感覺,而電影中的人也應該最終獲得解放。我喜歡影片中的人們會回歸天真無邪。(筆者譯)
宮崎駿作品中的孩子們都被囚于各種限制。這些限制可以是學校,也可以是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但最熟悉的限制就是父母。對于孩子們來說,父母既是保護者,又是一種束縛。某一天,男女主角突然從他們受保護的、熟悉的日常生活世界中,跌入一個陌生的、不同的世界和新環(huán)境,在路途中一些人的幫助下,他們獨立克服各種困難,恢復自己對生活的熱情。
因此,宮崎駿電影中人物在故事過程中的變化不應被視為單純的成長。主角們原本就擁有純潔和力量,阻礙和破壞他們這種純潔與力量的束縛和傷害在經(jīng)歷故事的過程中得到了釋放和治愈。因此對主角來說,父母有必要離開故事主體,以便他們能夠自己找回那被隱藏的力量。
(二)旨在解放人物和觀眾
如前所述,宮崎駿希望在其作品中解放角色和觀眾。
例如,宮崎駿這樣描述《千與千尋》的“目標”:
孩子們被囚禁、被保護、被疏遠,他們別無選擇,只能在隱約感受到生命力的日常生活中脆弱地自我成長。千尋纖細的手腳,以及她臉上仿佛在說“我才不會輕易被逗笑”一樣的靦腆表情,都象征著這一點。但當現(xiàn)實逐漸清晰,她面臨著無法割舍的感情危機時,她涌現(xiàn)出自己從未意識到的適應力和毅力,做出果斷的判斷和行動……千尋作為主角的資格在于她不被吞噬的力量,并不是因為她是一個漂亮的女孩,也不是因為她有非凡的頭腦。這正是這部影片的獨特之處,也是它能夠成為一部適合十歲女孩們觀看的影片的原因。[2](筆者譯)
影片開頭,缺乏生氣的千尋迷失在異世界,在父母變成豬后,她第一次被迫發(fā)揮了自己的力量,其生命力在故事中得以復蘇。但這本就是她與生俱來的力量,抑制這種力量的是過度保護的父母和周圍的環(huán)境,而絕不是一個孩子本身的脆弱。千尋終究釋放了自己,而觀看影片的我們也獲得了心靈的解放。
(三)“惡”的缺失
宮崎駿作品很少有純粹的惡人或惡意的描寫。
的確,《風之谷》中描繪出的人類之任性與國家之肆意妄為、《天空之城》中的海盜、《紅豬》中的空盜、《幽靈公主》中的艾伯西等,單從他們的人物性質(zhì)及職業(yè)類型來看的確可稱為是惡者,但因為有著人性化的舉動及相符的背景描寫,也絕不能被斷言為絕對的邪惡?!肚c千尋》中的湯婆婆通過契約奪取了千尋的名字并開始支配她,但同時她自己也受到承諾的約束,“必須給要求工作的人工作”。諸多作品中,唯一可以判斷是純粹的惡人的是《天空之城》中為了自己的目的不顧他人的穆斯卡上校。
因此,宮崎駿的電影中沒有清晰的惡或惡者,這可能也是宮崎駿自己有意為之。他曾這樣表示:
我認為,如果試圖剔除復雜因素,只看善惡,就無法弄清事情的真相……很多人已經(jīng)弄臟了自己的手。然而,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因,并不是簡單地消除弄臟我們雙手的東西就可以了,所以我們也必須忍受這混亂的部分。此外,有時破壞自然的人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其實是好人。那些并不壞的人為了向善而勤奮地做著的事情,可能實際上卻造成了嚴重的問題。[2](筆者譯)
從以上敘述可以看出,宮崎駿作品中之所以沒有通俗易懂的“惡”,是因為他想以更本質(zhì)的方式來描繪這個世界,而不是單純以善或惡來界定。
三、《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的獨特性
(一)主角只有少年一人
少年真人是本片唯一的主角。
目前為止也有些宮崎駿的影片的主角是少年。不過,每一位單獨的主角都是女孩。例如,在《天空之城》中,主角既是男孩巴魯,也是女孩希達。他們沒有采用通常的“英雄救美”般的結構讓男孩做主導,而是二人互相幫助,共同推進故事的發(fā)展;《幽靈公主》也是如此,宮崎駿原本打算使用『アシタカせっ記』(譯為阿席達卡記,“”為宮崎駿自己創(chuàng)造的字)做片名,阿席達卡也確實是主角。然而,從影片最終定名為《幽靈公主》可以看出,少女阿桑也是重要的人物。影片描繪了一個和解與重生的故事,兩個角色分別代表了人類與動物、文明與自然。其他有主角為男性,并有女主角登場的電影包括《紅豬》《哈爾的移動城堡》和《起風了》等,但在這些電影中,主角的年齡都不足以被稱為少年。
那么為什么沒有以少年為唯一主角的電影?對此,宮崎駿說:
我們真的需要一部以少年為主角的電影,但這將是一部非常悲劇的電影,少年的存在必須是一個悲劇。因為女性是充滿活力的……為了讓人們在看完一部悲劇電影時仍能慶幸自己看了這部電影,那么拍攝它就需要很多技巧,所以我更擔心的是,這不是我能掌控的……少年這種存在,是什么都沒有的。所以,如果讓少年成為主角,不僅影院里不會有觀眾,也是沒有辦法制作的,沒有地方讓少年發(fā)揮力量。[3](筆者譯)
由此可見,宮崎駿的電影中沒有以少年為唯一主角并非巧合。
當我們觀看《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時,就會發(fā)現(xiàn)主角真人無疑是一個悲劇少年。他早年喪母,悲痛尚未平復,繼母就出現(xiàn)了。且繼母是他親生母親的妹妹,兩人同根同源。父親經(jīng)營著一家工廠,生活優(yōu)渥但卻對真人的內(nèi)心世界漠不關心,真人處于與生母分離和向現(xiàn)實妥協(xié)的艱難處境中。
生母久子轉(zhuǎn)世前的身份——火美由于出現(xiàn)的時間太晚,出現(xiàn)的場景也太少,不能像以往那樣,將其看作普通男女雙主角的設定。相反,片中的鷺男和霧子被安排為引導者的角色,將火美也視為其中的一員更為合適。
就這樣,少年成了《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中的唯一主角,這也是宮崎駿對自己的挑戰(zhàn),即“拍攝一部建立在少年的悲劇性上的電影”。正如之前所提到的,他的目標是“讓人們看完這部電影時會感到解放,而電影中的人最終也會感到解放”。那么一部“能慶幸自己看了”的電影是如何回避少年的悲劇性的呢?
(二)主角懷有“惡意”
如前所述,宮崎駿的電影中很少出現(xiàn)純粹的壞人和直接的惡意,更沒有主角是壞人或懷有惡意的例子。
當然,有時主角會懷有負面情緒。例如,《幽靈公主》中的阿席達卡就因附身的神靈曾被人類造成致命傷,而對人類的行為懷恨在心;而被野狗養(yǎng)大的阿桑則對從小拋棄他的父母和開墾森林的人類抱有怨恨。這可以說是一種由于外界行為而受到的不合理詛咒,并非自身責任,且二人還是孩童。
然而,在《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中,主角真人明確承認了自己的惡意。在被一群人欺負后回家的路上,他砸傷了自己的頭部,并對周圍的人撒謊說是“在街上摔倒了”。這樣一來,父親就可以進入學校,在不玷污自己雙手的情況下報復欺負他的人。
我們應該如何評價主角這種前所未有的惡意仍然值得探討。
四、《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意圖傳達的信息
承前,宮崎駿“非常需要一部以男孩為主角的電影”,但卻因“將成為一部極其悲劇的電影”而一直不去拍攝。對宮崎駿來說,本片似乎就是這一挑戰(zhàn)的成果。在拍攝之前,宮崎駿對吉野源三郎的孫子吉野太一郎說:“我必須做一直在回避的、自己的事情”“我已經(jīng)拍攝了幾部以開朗、活潑、積極的男孩形象為主題的電影,但其實并不是這樣的。因為自己曾經(jīng)就是猶猶豫豫的性格,所以我覺得少年應該是更傲慢、內(nèi)心更多涌動的一種存在。”[4](筆者譯)
重要的是,在這部影片中,宮崎駿的確創(chuàng)造了“更傲慢、內(nèi)心更多涌動”的少年主角形象,并誠實評價自己曾是“猶猶豫豫的”。宮崎駿之所以無法塑造少年主角,也許就是因為他對自己童年的傷痛感觸太深。這決定了他即使要塑造一個少年,也必須把他塑造成一個活潑開朗的少年,或者在他身邊安排一個能與他相互支持的少女。
他對自己的童年做出如下描述:
從很小的時候起,我就懷疑自己生錯了地方。病得快要死時聽到父母說他們有多辛苦,我感到焦慮和羞愧,覺得“是我給他們添了無可救藥的麻煩”。所以,我沒有一個令人懷念的童年。小時候,我是所有兄弟姐妹中最懂事最優(yōu)秀的一個,一直是個“好孩子”。直到有一天,我意識到自己只是在迎合父母和大人們,這讓我非常難受,甚至屈辱得想大聲叫出來。[2](筆者譯)
宮崎駿為回避自己的童年創(chuàng)傷而避免讓男孩成為電影的唯一主角。不過,他對此也有疑慮,早就意識到應該拍攝一部以男孩為主角的電影。在與吉野太一郎的談話中,宮崎駿也曾表示,不想要掩飾大家其實都生活在糾葛中這一點,想試著創(chuàng)作一個前進得很慢、內(nèi)心有很多難言之隱的主角。[4]
由此,《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這部電影首先是宮崎駿通過制作來接受和和解自己的童年的作品,可以說宮崎駿將自己的童年投射到了主角真人身上。這可以說是電影間接傳遞出的信息之一,即宮崎駿本人已經(jīng)和解了自己的童年。
有人將本片描述為一部自傳體作品,這不僅是因為在家庭環(huán)境上,宮崎駿的父親也從事軍火工業(yè),母親容易生病,還因為在精神層面上,少年宮崎駿的真實思想投射到了失去母親、無法融入新環(huán)境而痛苦不堪的真人心中。所以真人懷有“惡意”是可以理解的。宮崎駿曾塑造出的那些活潑開朗、精力充沛的少年終究是一個借用形象,與他自己的童年格格不入。
影片結尾,當舅公請求他繼承“塔”的世界時,真人承認了自己的惡意,這一刻,真人決定作為一個人活下去,這也許是宮崎駿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他對吉野源三郎的《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的理解,即在任何困難或可怕的時刻都要“保持人性”。這一點正是宮崎駿向我們這些生活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普通人傳達的信息,在這樣的世界中,我們無法明確地區(qū)分善與惡。
五、結語
與宮崎駿以往的電影一樣,《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也是面向生活在當下的兒童,旨在通過電影解放和治愈他們。然而特殊的是,本片的主角是一個心懷惡意的少年。這部影片也是宮崎駿通過直面“以少年為主角”“避免少年主角的悲劇性”的課題,來和解與接受自己的童年的作品。乍一看《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這個片名,似乎是創(chuàng)作者宮崎駿在給觀眾提出的質(zhì)詢,但實際上,宮崎駿將自己并不燦爛歡樂的童年投射到主角真人身上,是在通過故事調(diào)解自己的內(nèi)心。同時,影片也在鼓勵普通人,告訴我們在充滿謊言和暴力的現(xiàn)實世界中,始終作為人活下去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映畫ナタリー.「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初動成績で「千と千尋」上回る、興収21.4億円を記録[EB/OL].https://natalie.mu/eiga/news/533281,2023-07-18.
[2]宮崎駿.折り返し點1997~2008[M].東京:巖波書
店,2008.
[3]宮崎駿.続·風の帰る場所[M].rockin’on,2013.
[4]「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 宮崎駿監(jiān)督が、新作映畫について語っていたこと。そして吉野源三郎のこと[EB/OL].https://book.asahi.com/article/14953353,2023-07-14.
[5]宮崎駿.出発點1979~1996[M].東京:徳間書店,
1996.
[6]王升遠.在艱難時世中做個“真正的人”——從吉野源三郎到宮崎駿,再到我們[J].書城,2024,(08),69-76.
[7]周艦冥,于苗.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影像架構中的無序、選擇與后現(xiàn)代審美[J].藝苑,2024,(03),34-40.
[8]車致新.《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母親、動畫與世界系的政治[J].當代動畫,2024,(03),23-27.
作者簡介:
王雅雯,女,漢族,安徽淮南人,蘇州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