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4年12月4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迎來一位耀眼的“新成員”——“春節(jié)——中國人慶祝傳統(tǒng)新年的社會實踐”。春節(jié),這張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認可的中國文化名片,又添了一個新“頭銜”。作為一種深深扎根于中國人血脈中的文化現(xiàn)象,春節(jié)早已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一扇窗口。這一節(jié)日是中國文化、歷史、倫理與審美的集合體,寄托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情感密碼。它的申遺成功,實至名歸。
過春節(jié),是中國人一年中最隆重的事情,因而又被形象地稱為“過年”。在漢語里,“過”則意味著“跨越”。從步入臘月開始,人們就進入過年的節(jié)奏,一直持續(xù)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是中國人獨有的傳統(tǒng)習俗和文化體驗。正如申遺文本所強調,“‘過年’為中國人提供了一種認同感和延續(xù)性”。
作為中國的首都,北京過年更是一種充滿儀式感的文化表達。自臘月初八熬臘八粥腌臘八蒜便正式拉開過年序幕,緊接著祭灶送神、除塵迎新、準備年貨、張貼春聯(lián)……大年三十,闔家團圓吃上一頓豐盛的年夜飯共同守歲,正月初一,互相拜年傳遞祝福和喜慶,直到元宵佳節(jié)燈月交輝,火樹銀花。北京人過年不僅注重傳統(tǒng)儀式,更富有地域特色。逛廟會、賞燈會、猜燈謎,這些年俗活動持續(xù)把過年的歡樂推向高潮,讓每一個置身其中的人既能感受到古都特有的厚重文化,也能體會到節(jié)日的輕松與歡樂。
在北京,過最傳統(tǒng)、最經典的中國年。
辭舊迎新
北京人“過年”講究從里到外煥然一新。農歷臘月二十四,被稱為“掃塵日”。在老北京的民俗中,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進行徹底的大掃除——拆洗被褥、擦拭家具、撣去塵垢、疏通溝渠。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家庭清潔勞動,更是一種象征性的文化表達。因為“塵”與“陳”同音,掃塵也就成了“除舊迎新”的代名詞。人們借此希望將過去一年的霉運和晦氣一并掃除,迎接新年的美好與祥和。盡管這一習俗的起源已難以考證,但它承載著普通百姓對幸福生活的恒久追求,一代代傳承不息,成為春節(jié)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就像人們洗浴后要梳妝一樣,除舊之后,北京人自然就是迎新,把家中整飭一新好好裝扮一下,貼春聯(lián)、掛“ ?!?字則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大紅紙上書寫的“?!弊?,會被端端正正地貼在大門、墻面、水缸等醒目的位置,象征“五福臨門”——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多子。“五?!笔侵腥A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價值觀,在春節(jié)歡樂的日子里,體現(xiàn)得尤為鮮明。此外,年畫的裝點更為年味增色。每一幅年畫,都折射出北京人對美滿生活的無限期盼:大胖小子懷抱金色鯉魚,象征“吉祥有余”;喜鵲棲于梅枝,則預示“喜上眉梢”……這些帶有吉祥寓意的圖案,表達了家庭對新年幸福生活的祈愿。
年夜飯是老北京人過年辭舊迎新的重頭戲,也是一年中最具儀式感的家庭盛宴。講究的老北京人會為年夜飯準備十二道菜,其中有四道涼菜與八道熱菜,寓意“四平八穩(wěn)”。每道菜都有講究,也寄托著美好愿景。魚是年夜飯里的必備菜,“魚”和“余”同音,為象征“年年有余”絕不可吃凈,必要剩余,寄托著富足的希冀;而四喜丸子則象征“福、祿、壽、喜”四大喜事,寓意人生圓滿幸福;紅燒五花肉色澤鮮亮、肥瘦相間,代表著新年日子紅紅火火;砂鍋雞,雞與“吉”諧音,預示吉祥如意。素菜在年夜飯中也頗受歡迎,是餐桌上的一抹亮色。過年吃得油膩,換換口味,芥末墩兒最好不過了。芥末墩兒,選用冬季常見的大白菜的菜心,切成圓潤的一截,澆上金黃的芥末汁,再添上米醋和香油,解膩又開胃。北方的年夜飯當然不能少了餃子。餃子形似元寶,吃餃子象征新年發(fā)大財。此外,餃子還有“更歲交子”的意蘊,代表新舊交替,辭舊迎新。無論是富貴的寓意,還是其背后蘊含的豐富情感,都讓餃子在年夜飯中的地位不可撼動。
在老北京人的觀念里,年夜飯不僅是美食的盛宴,更是一個家庭的精神紐帶。大年三十這天,所有家庭成員都要趕回家吃團圓飯。即使工作再繁忙,這一傳統(tǒng)也要遵守。過去,北京人極少在除夕這天下館子,年夜飯都在家里吃。對于老北京人而言,吃上一頓團圓飯,才算過了一個圓滿的年。
吃過團圓飯,孩子們就迎來了一年中最興奮的時刻。他們提著燈籠,跑到院里放鞭炮,歡聲笑語伴隨著火花四濺的熱鬧場景,將新年的氣氛推向高潮。孩子們總要熬到初一的凌晨,等著長輩發(fā)放壓歲錢后,才在鞭炮聲中沉入夢鄉(xiāng)。
有一種傳說講,每到大年三十的深夜,一種叫“祟”的惡鬼會潛入人家的房間,趁孩子熟睡之時,用慘白的手撫摸孩子的頭,把孩子嚇病,為保護孩子不受侵害,父母便徹夜亮燈守在床邊,陪孩子“守祟”,這也成了“守歲”的由來。還有一種說法是說,一對老來得子的夫妻,將八枚銅錢用紅紙包好交給孩子玩耍。深夜,“祟”出現(xiàn)時,被紅紙和銅錢的光亮嚇得倉皇逃竄。從此,紅紙包錢成了驅邪的法寶,因“祟”與“歲”諧音,逐漸演變?yōu)椤皦簹q錢”,成為春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后來,辟邪的寓意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對孩子健康平安、順利成長的美好期盼。隨著時代發(fā)展,壓歲錢的形式也在不斷演變,增添了許多新講究。長輩們甚至會特意到銀行兌換票號連貫、挺括的嶄新紙幣,寓意“好運連連、嶄新開始”。
除夕守歲到交子時分,新年的鐘聲敲響,農歷正月初一隨之到來。拜年,便成了新年開篇的頭等大事。孩子們換上新衣服,大人們也都穿戴整齊,梳洗打扮好,先給家中輩分最高的長輩拜年,恭祝他們新春大吉、福壽綿長。平輩之間拜年則以作揖為禮,雙手右拳左掌相抱,上下輕輕晃動,展現(xiàn)敬意與善意。關于抱拳是極為講究:右手握拳寓意力量,左手成掌包裹,表示友好;若反過來右手包左拳,則被認為不吉利。家人拜年后,走出院門,街坊鄰里之間也少不了熱情的問候。作揖、道賀聲聲,“過年好”的祝福此起彼伏,歡聲笑語充盈胡同巷陌,渲染出新年特有的祥和氛圍。
歡喜逛廟會
逛廟會,也是許多北京人過年的一大樂事。北京的廟會始于公元十至十一世紀,當時北京地區(qū)的佛寺道觀“冠于北方”,每逢節(jié)慶,上自皇室貴族下至市井百姓,皆往寺內焚香祈福,信眾們或乘香車寶馬或徒步而行,人流、車流充塞于途。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北京的廟會應運而生。作為一種集宗教與民俗于一體的文化活動,廟會逐漸發(fā)展為年節(jié)期間的一項重要民俗,尤其是春節(jié)期間,北京的廟會以其豐富多彩的活動和熱鬧非凡的場景,吸引著無數(shù)市民和游客。
一直以“文市”特點著稱的廠甸廟會,是中國四大廟會之一,也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至今已有400余年歷史。廠甸原是元、明兩代修筑皇城而設的燒造琉璃瓦的窯廠所在地,叫做琉璃廠。明嘉靖年間,窯址遷至京西門頭溝,琉璃廠逐漸荒廢,窯廠前的空地稱廠甸。清代,燈市口的集市遷至廠甸,從那時起每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廠甸就搭棚列肆、張燈結彩,熱鬧非凡,成為一個集市,廠甸廟會就此興起。
1918年,廠甸廟會被正式認定為北京城唯一的官設春節(jié)廟會集市。廠甸廟會由此位列老北京春節(jié)八大廟會之首,規(guī)模最大,名氣最盛。而同其他廟會相比,廠甸廟會并非以“廟”為核心,而是以“文市”聞名。琳瑯滿目的書籍、古玩、字畫和文房四寶,成為廠甸廟會獨秀于林的魅力所在。眾多老字號也不甘寂寞,榮寶齋就率先而動,在廠甸廟會現(xiàn)場展示木版水印技藝盡顯百年功底;而汲古閣精湛的文物復制工藝、李福壽毛筆店的制筆工藝、中國書店的古舊圖書修復技藝,更是讓人大開眼界。
廠甸廟會不僅是文人雅士的天堂,也是普通百姓的樂園。抖起來嗡嗡作響的空竹,迎風轉動的風車,在地上滴溜亂轉的陀螺,以及1米多長的大糖葫蘆和各種生肖玩偶,在廠甸廟會里都可以找到。無論男女老少都能在此各得其樂,各有所獲。
廠甸廟會上的互動活動更是豐富多彩,最吸引人的當屬民間花會?;〞鳛橐环N歷史悠久的民俗表演,內容多是高蹺、旱船、秧歌等。民間雜耍表演同樣令人贊嘆。耍中幡、舞龍、舞獅等節(jié)目各具特色,堪稱廟會的亮點。其中,中幡源自皇室儀仗旗幟,后逐漸演變?yōu)閺R會中的雜技表演,成為老北京文化的經典符號。
除了廠甸廟會,老北京有名的廟會還有隆福寺廟會、護國寺廟會、白云觀廟會……今天,盡管時代不同了,不過因為廟會的存在,北京過年還能找到當初的味道,依舊是北京人和中外游人樂于感受的“傳統(tǒng)文化場景”。
白云觀廟會,作為京城享有盛譽的古老廟會之一,以獨特的文化習俗——“摸猴祈福”聞名遐邇。猴子因聰明靈動而深受中國人喜愛。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猴子被賦予了豐富的象征意義。無論是雕刻于古建筑上的石猴,還是精致小巧的猴形掛件,猴子總以各異的形態(tài)出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中,成為平安、吉祥、長壽、官運等美好愿望的象征。每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九,北京人從四面八方涌入白云觀,只為一摸觀內石猴,祈愿新一年福運綿長、事事順遂。
“大隱隱于市”的白云觀一共有19座殿,分中、東、西三路及后院。觀內有三只小石猴,它們分別隱藏在觀內的不同地方,所以有“三猴不見面”之說。對于初來乍到的香客而言,若無人指點,想在廟會期間找到三只石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一只石猴位于正門斗拱東側的浮雕底部,與一只蝙蝠相伴?!膀稹迸c“福”諧音,這只石猴象征“福星”,即“紫微大帝”,掌管人間福氣的分配。第二只石猴隱匿在山門西側墻的底座處,拉著一只鹿前行?!奥埂敝C音“祿”,寓意功名利祿,這只石猴象征“祿星”即“文昌帝君”,尤其受到讀書人和求職者的喜愛,被視為實現(xiàn)事業(yè)順遂的守護者。而第三只石猴則隱藏最深,位于東側院雷祖殿石碑底座上。它一手搭額,另一手高舉壽桃,象征“壽星”即“南極仙翁”,寓意長壽康寧。這三只石猴,分別對應“?!薄暗摗薄皦邸?,既是道教文化的具象表達,也寄托了百姓對生活順利、健康美滿的深切向往。每逢春節(jié),很多人不畏嚴寒,在白云觀排起幾百米長的隊,只為在石猴身上輕輕一摸,為新的一年討個吉利。
盡管摸石猴祈福并無任何理論依據(jù),但這一年俗活動卻承載了北京人深厚的情感寄托。面對生活中的艱難與挑戰(zhàn),摸石猴成為人們祈求福運、尋找精神支持的重要方式。這種樸素的信仰與習俗,正是北京廟會歷經千年而依舊興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白云觀里另一項別具特色的年俗活動就是“打金錢眼”。“金錢眼”設在白云觀山門后的窩風橋上。橋洞兩側各懸掛一枚大錢模型,錢孔中央掛有銅鈴。游人可用換取的銅錢,向大錢投擲,若投中錢孔,銅鈴隨之發(fā)出清脆響聲,寓意新年事事順意、平安吉祥。對于北京人而言,“打金錢眼”不僅是一種技藝挑戰(zhàn),也寄托著他們對新年好運的真摯祈愿。
除了逛廟會,燒香祈福同樣是北京各大寺廟道觀春節(jié)期間一項重要的活動。正月初一,寺廟道觀便會人頭攢動、香火繚繞。雍和宮、潭柘寺、紅螺寺等佛教寺廟,以及東岳廟、丫髻山等道教場所,皆是民眾祈福的熱門之地。早晨的寒風中,無數(shù)香客裹著厚厚的衣服,排起長隊,滿懷虔誠地向神佛獻上第一炷香。他們相信,上香不僅能表達對神佛的敬意,還能傳遞自己的愿望,祈求新年百事順遂。
雍和宮的祈?;顒佑葹橐俗⒛?。正月初一清晨,成千上萬名祈福者齊聚雍和宮,等待著用燒香的儀式迎接新年的到來。雍和宮祈福不僅是一場信仰儀式,也是一種感恩的表達,許多香客還會在寺內的法物流通處祈請吉祥掛件與擺件,以求為新的一年增添好運。這些吉祥物延續(xù)了老北京春節(jié)“八大紅”的裝飾傳統(tǒng),包括花燈、楹聯(lián)、門神、斗方、窗花等,每一樣都蘊含著對平安、和諧、幸福的祝福。祈福文化在漫長的歲月中,早已超越了單純的宗教意義,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年俗傳承。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那一聲聲清脆的銅鈴響,一縷縷裊裊的香煙升騰,都是北京人對新年的期待與對生活熱愛的承載。而也正因為這一象征福運、希望與幸福的文化符號至今鮮活如初,北京的春節(jié)依舊保留著傳統(tǒng)的樣貌,充滿著人情溫度與文化古韻。
燈火不夜
北京的年俗傳統(tǒng)中,元宵觀燈也是延續(xù)至今的盛事之一。
今人過節(jié)與古人過節(jié),雖然時空有別,但那份渴求熱鬧、歡聚的心情卻始終未變。對于北京人來說,不到元宵節(jié),過年就算沒有真正畫上句號。元宵節(jié),又稱“燈節(jié)”“上元節(jié)”或“元夕”,自古以來就是一家人出門賞燈、猜謎、共享天倫之樂的重要日子。南宋詞人辛棄疾曾用一句“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描繪了元宵夜的盛景,而作為皇城的北京城,更在這一天展現(xiàn)出別樣的璀璨風情。
北京的元宵燈會源遠流長,早在明代便已聲名遠播。如今地鐵5號線的“燈市口”站,即是明代舉辦燈市的舊址。明代的燈節(jié),從正月初八“上燈”到正月十七“落燈”,為期10天。燈市口一帶,夜晚燈火通明,各式彩燈爭奇斗艷。紗燈、紙燈、玻璃燈、明角燈、通草燈……各類花燈琳瑯滿目,而最吸引人目光的莫過于走馬燈。這種燈利用熱流帶動內部裝置旋轉,燈面上的人物、車馬、花鳥似在翩翩起舞,栩栩如生。花燈的裝飾題材豐富多樣,既有梅蘭竹菊等花卉,又有龍鳳獅虎等動物,還有民間故事、十二生肖等,形象逼真、色彩明艷,讓人目不暇接。逛燈會之余,猜燈謎也是元宵節(jié)的重要娛樂活動之一。燈謎通常貼在彩燈下,供游人猜測,猜中者可獲得商家贈送的小禮物。這種游戲既增添了節(jié)日趣味,也豐富了元宵燈會的文化內涵??梢韵胂螅斈甑臒羰幸雇?,火樹銀花不夜天,市井喧囂中透著年節(jié)的歡欣,正是老北京人對幸福生活的一種溫暖詮釋。
到了清代,元宵燈節(jié)更是盛況空前。從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七,燈節(jié)分為“上燈”“試燈”“上元燈”“殘燈”“落燈”五個階段?;蕦m內外的元宵活動尤為隆重,乾清宮、圓明園、頤和園等地成為觀燈與慶祝的中心。乾隆年間,元宵燈節(jié)達到鼎盛,乾隆皇帝每年正月十三都陪同皇太后前往圓明園,在“山高水長”樓上觀賞歌舞雜技、燃放煙火。慈禧太后時期,這一傳統(tǒng)延續(xù),她常在頤和園內舉辦盛大的歌舞燈會,極盡奢華。史料記載,當時每年參與舞燈的藝人多達三千人。他們手持巨竿,竿頂懸掛彩燈,邊歌邊舞,陣列如長龍蜿蜒。舞燈者口唱《太平歌》,以燈光變幻出“太平萬歲”等字樣。這些獨具匠心的技藝,讓當時許多外國觀者嘆為觀止。
由于燈市口靠近皇宮,為避免安全隱患,朝廷將燈市北移至東四大街,同時在前門外、琉璃廠、地安門等地設立燈市。其中廊房二條的燈市尤為壯觀,不僅規(guī)模大,花燈樣式也格外精美。最負盛名的有瑞蚨祥綢緞店制作的“唐僧取經”花燈和謙祥益綢布店的“七俠五義”花燈。這些花燈將傳統(tǒng)文化與工藝美學完美結合,成為元宵燈會的點睛之筆。
今天,元宵節(jié)前后的北京城依舊人流熙攘。透過一盞盞花燈,我們仿佛看見了舊時京城的璀璨盛景。每到農歷正月十三,北京的前門大街便會成為節(jié)慶的舞臺。民間藝人和市民組成表演隊伍,舞龍舞獅、老北京叫賣、皇帝觀燈儀仗等充滿民俗氣息的節(jié)目一一上演,吸引了成群結隊的游客駐足觀賞。街頭懸掛的千盞紅燈籠與各式彩燈,把這條歷史悠久的商業(yè)街裝點得如夢如幻。步入北京坊,各色花燈點綴在枝頭,五光十色,光影交錯,街道兩旁的景象既熱鬧又美麗。一條短短20米的小巷子里,百盞燈籠交相輝映,巨大燈籠散發(fā)出夢幻般的光輝,而小巧玲瓏的燈籠則如螢火蟲般點綴其間,整個空間彌漫著濃濃的節(jié)日氣氛。這里,已然成為北京春節(jié)期間一個熱門的網(wǎng)紅打卡地。
繼續(xù)沿著琉璃廠西街漫步,街道兩側裝點著各式燈籠,尤其是空中飄動的錦鯉燈,仿佛活靈活現(xiàn)的魚兒在空中游弋。街道上掛滿的詩詞燈牌,閃爍著溫暖的光輝。每一幅燈牌上都鐫刻著充滿新春祝福的詩句和詞句:“愿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萬家燈火萬家輝,千里親人千里回”。這些詩意的燈飾不僅點亮了街道,更傳遞著節(jié)日的喜慶與祝福,溫暖了每一位行人的心。
璀璨的燈火代表著溫暖和希望,也是一代又一代北京人難忘的元宵記憶。在日復一日的平凡生活中,節(jié)慶,標記出特殊的時間節(jié)點,創(chuàng)造出一個超越日常的特殊空間,在這個空間中,依舊鮮活的文化傳統(tǒng)作為中樞,連接著過去與未來,也承載著北京人對幸福、美好和希望的向往。元宵節(jié)、春節(jié)以及其他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經久不衰的吸引力,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