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在古代被稱為長蟲,之所以有這一俗名,是因為它身形細長,就像一只蜿蜒爬行的長蟲?!跋x”的本音為huǐ,在甲骨文中,以立形表現(xiàn),形為一條頭上昂、身扭曲、尾翹起的蛇?!跋x”的本義指一種毒蛇,后作為“蟲”的簡體,成為昆蟲的通稱。
蛇和昆蟲確實有很多相似之處。從形態(tài)看,很多昆蟲的幼蟲都像縮小版的蛇。蛇沒有腳,主要通過腹部的鱗片和肌肉的協(xié)同運動實現(xiàn)移動;大多數(shù)昆蟲的幼蟲雖然有腳,但因為腳太小,移動的時候其實很像在蠕動。從生理學看,蛇會蛻皮,昆蟲的幼蟲也會蛻皮。只是蛇一生都在蛻皮(幼年蛇的蛻皮次數(shù)比成年蛇的蛻皮次數(shù)多一些),而昆蟲只在幼年蛻皮,成年后便不再蛻皮。從分布范圍看,雖然蛇的種類比昆蟲的種類少很多,但它們的分布范圍都很廣。如此看來,蛇與昆蟲的緣分真不淺呢!難怪許多昆蟲的名字中都有“蛇”字,甚至還有一些“蟲假蛇威”的昆蟲。
蛇蛉是蛇蛉目昆蟲的通稱,因其頭可以高高抬起于身體水平部位以上,形如一條準備進攻的蛇而得名。也有人認為蛇蛉的頭呈三角形,頸部細長,很像蛇頭,故得名。
蛇蛉屬完全變態(tài)昆蟲,一生經(jīng)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成蟲身體細長,中型到大型,翅展為5~20毫米,個別種類可達45毫米;體色多為褐色或黑色;頭部延長,后方呈三角形,能自如活動;口器為咀嚼式;觸角長絲狀,由30~70節(jié)組成;復眼大,單眼3個或無;前胸延長,呈長筒狀,前足位于前胸后端;中胸和后胸形狀相似;翅為網(wǎng)狀透明,每個翅的前端各有1個翅痣;腹部11節(jié),雌蟲有一細長的針狀產(chǎn)卵器。
蛇蛉目是昆蟲綱中的一個小目,包括蛇蛉科和盲蛇蛉科兩個科。全世界已知248種,我國已知的現(xiàn)生種類為39種。蛇蛉科具有3個背單眼,翅痣內(nèi)有橫脈,翅痣內(nèi)緣有一橫脈;盲蛇蛉科無單眼,翅痣內(nèi)無橫脈,翅痣內(nèi)緣亦無橫脈。
蛇蛉為陸棲昆蟲,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幼蟲和成蟲都為肉食性,幼蟲常生活在針葉樹樹皮下或落葉下,捕食其他小型軟體昆蟲;成蟲生活在松柏類樹木上,以小型節(jié)肢動物為食,有時也取食植物的孢粉。雌雄成蟲交配前有較長的求偶過程,交配后,雌蟲會將長長的產(chǎn)卵器插入樹皮下或腐木的縫隙中產(chǎn)卵,一次產(chǎn)卵數(shù)量最多近800個。蛇蛉的壽命為2~3年,部分可超過3年。它們是農(nóng)林害蟲的天敵,對森林和果園的害蟲防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廣翅目因一些種類具有大翅而得名,全世界已知373種,是完全變態(tài)昆蟲中最原始的類群,也是聯(lián)系不完全變態(tài)和完全變態(tài)昆蟲的關(guān)鍵類群。廣翅目包括齒蛉科和泥蛉科兩個科。
蛇蜻蜓
蛇蜻蜓是廣翅目齒蛉科昆蟲的俗稱,體形和翅膀非常像蜻蜓,而長長的大牙又很像蛇,故得名。當然,它們的頭部和胸部也十分像蛇。
齒蛉科昆蟲為中型至大型,翅展為40~150毫米,翅膜質(zhì),翅脈網(wǎng)狀,前翅比后翅大;觸角絲狀、念珠狀或櫛狀;復眼大且突出明顯,呈半球形,單眼3個;口器咀嚼式。大部分雄蟲的上顎極長,求偶期的雄蟲會向雌蟲炫耀自己的上顎,或者用上顎與其他雄蟲搏斗,爭取交配權(quán)。
齒蛉屬于水陸兩棲昆蟲。成蟲陸生,白天多棲息于水邊的巖石、樹干或雜草上,夜間出來活動,具有很強的趨光性和飛翔能力。交配后,雌蟲會選擇在潔凈的水域產(chǎn)卵,一次產(chǎn)卵幾百至數(shù)千粒,這些卵會聚成一個卵塊。產(chǎn)卵后,雌蟲會繼續(xù)分泌褐色的黏稠物質(zhì),并通過擺動腹部將這種物質(zhì)覆蓋在整個卵塊表面,以讓卵塊變得堅硬而免受外力損壞,同時保持卵塊內(nèi)部的濕度。
蟲卵孵化后,齒蛉幼蟲會落入或爬入水中,躲藏在流速較急的石塊間,以氣管鰓呼吸。幼蟲主要捕食小型水生昆蟲,有時也會吃蝌蚪和小魚。它們會在水中生活好幾年,老熟后爬出水面,在水邊潮土中或石頭下挖洞以形成蛹室,然后在夜間化蛹。蛹為離蛹,多數(shù)種類一年一代,少數(shù)種類兩三年才能完成一個世代。由此看來,除了成蟲長得像蜻蜓,齒蛉的整個發(fā)育過程和生活習性也跟蜻蜓很相似。
齒蛉對水質(zhì)非常敏感,因為幼蟲會在水中生活好幾年,所以一旦水體環(huán)境不佳,它們就無法生存,從而在這一水域消失。因此,齒蛉的存在與否可以直接反映當?shù)厮|(zhì)的好壞,它們也因此被作為“水質(zhì)指標昆蟲”。
巨齒蛉屬和一些體形較大的齒蛉屬幼蟲常被稱作“爬沙蟲”。爬沙蟲有“動物人參”“水中人參”“土人參”“蟲參”等美譽,具有補氣補腎、抑虛縮尿等功效,可用于治療小兒夜尿和老人尿頻等病。在提高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等方面,爬沙蟲也具有一定功效。
鱗翅目中名中有“蛇”的主要有四種蝴蝶,分別是蛺蝶科的蛇眼蛺蝶,眼蝶科的蛇眼蝶和蛇神黛眼蝶,以及蜆蝶科的蛇目褐蜆蝶。
蛇眼蛺蝶
蛇眼蛺蝶又名鱗紋眼蛺蝶、眼紋擬蛺蝶,隸屬蛺蝶科眼蛺蝶屬。蛺蝶科昆蟲為中型至大型,棒狀觸角,翅外緣有波狀凹缺,休息時會不停扇翅。我們知道,昆蟲都有六只足,但蛺蝶卻是“四足蝴蝶”—行走時,多數(shù)蛺蝶只用四足,前兩足則折在胸前,用來清潔觸角和嘗試食物。
眼蛺蝶屬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其翅面上的眼斑。不僅雌雄之間的眼斑不同,同種不同個體的眼斑和翅色在不同季節(jié)也有明顯差異。比如蛇眼蛺蝶,它的翅展為48~54毫米;前翅亞外緣及中域具灰白色斑;前翅具1個眼斑,眼斑邊緣橙紅色,斑心為黑白;后翅具2個眼斑,前大后小,顏色同前翅。夏型翅的反面為黃褐色,后翅眼斑明顯;秋型翅的后翅眼斑不明顯。蛇眼蛺蝶活躍于春夏兩季,熱帶地區(qū)的冬季也可見。在我國,它們主要分布于廣東、廣西、海南、云南、香港、臺灣等地。
蛇眼蝶
眼蝶科昆蟲為小型至中型,體形纖細,體色暗淡,翅為黑褐色,翅上(尤其是腹面)鑲嵌著各種各樣的眼斑或環(huán)紋,前翅有1~3條脈的基部特別膨大。眼蝶科昆蟲也是“四足蝴蝶”,前足退化,折在胸下而不用于行走。
蛇眼蝶隸屬眼蝶科蛇眼蝶屬。它的翅展為55~65毫米,翅面為黑褐色;前翅中室下脈明顯粗大,正面有2個藍心眼斑,后翅正面臀角有1個小眼斑(部分個體消失不可見);前后翅反面亞外緣都具有深色橫帶,前翅反面的其他斑紋與正面相近,后翅反面具有1條灰藍色的中橫帶。成蟲多活躍于七八月,喜歡吸食花蜜。
蛇神黛眼蝶
蛇神黛眼蝶隸屬眼蝶科黛眼蝶屬。雄蝶翅展約為49毫米,雌蝶翅展約為56毫米,翅色為黃褐色至黑褐色;前翅前緣略突,外緣較圓;后翅外緣波狀,亞外緣眼斑模糊;前翅反面頂角有2個相連的眼斑,前緣近中部有模糊白斑;后翅反面亞外緣有6個眼斑,中線和外中線為淡紫色,外中線中部向外突出。在我國,蛇神黛眼蝶主要分布于華南、西南和華中東部。
蛇目褐蜆蝶
蛇目褐蜆蝶隸屬蜆蝶科褐蜆蝶屬。蜆蝶科昆蟲體形較小;復眼與觸角接觸處有凹缺,觸角細長,觸角上有多個白環(huán);翅以紅色、褐色和黑色為主,翅上飾有白色斑紋,兩翅正反面的顏色及斑紋對應相似;前翅多呈三角形,多數(shù)種類的后翅肩角加厚,肩脈發(fā)達,多數(shù)無尾狀突;雄性前足退化,雌性前足正常。蜆蝶科昆蟲喜歡在陽光下活動,動作敏捷,但飛不了多遠;有的種類會在葉面頻頻轉(zhuǎn)身,不斷改變方向。
蛇目褐蜆蝶雄性的翅展約為42毫米,翅為棕褐色;翅中線、外中線和亞外緣線模糊;后翅亞緣有1列圍有白線的黑斑,后翅外緣呈階梯狀;翅反面為紅褐色,斑紋比正面明顯。雌蝶比雄蝶體形大,后翅階梯狀外緣更為突出。蛇目褐蜆蝶多在林木開闊地飛行,在我國,它們主要分布于廣東、重慶、浙江、福建、廣西、海南、香港等地。
棘角蛇紋春蜓又叫寬紋北箭蜓,隸屬蜻蜓目春蜓科蛇紋春蜓屬,是《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保護名錄》中所列兩種蜻蜓目昆蟲中的一種。
棘角蛇紋春蜓雄性腹長40毫米,后翅長35毫米;雌性腹長47毫米,后翅長40毫米。雄性頭部的下唇全部為黃色,邊緣有黃色毛;上唇為黃色,有黑色毛;前后唇基均為黃色;額黃色,兩端有少數(shù)黑色小齒;頭頂黑色;單眼上方有一半弧形隆脊,上有黑色長毛,隆脊后方有一個大黃斑;前胸黑色,具黃斑;前葉前緣紅黃色,后緣黑色,背板中央具一對圓斑點,兩側(cè)具大黃斑,其余為黑色;后葉中央具大黃斑,其余為黑色;全胸大部分紅黃色;足大部分紅黃色;腿節(jié)背面端半部具黑色條紋,脛節(jié)腹面及跗節(jié)黑色;翅透明,翅痣紅褐色;腹部紅黃色,兩側(cè)各有一條黑色斑紋。雌性與雄性基本相同。
棘角蛇紋春蜓分布于中國、蒙古和俄羅斯。在我國,它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山西、甘肅、青海、內(nèi)蒙古等地。棘角蛇紋春蜓多活動于夏秋之際,雌蟲在水面或水生植物上產(chǎn)卵,幼蟲孵化后在水中生活,以水中的小型動物為食。成蟲善于飛翔,且飛行技術(shù)高超,以蚊子等小型昆蟲為食,也可作遠距離飛行。
2023年8月23日,為慶祝2023年國際昆蟲學大會的召開,中國郵政發(fā)行了《昆蟲(二)》特種郵票1套4枚。4枚郵票的主角為烏桕大蠶蛾、棘角蛇紋春蜓、叉角厲蝽(若蟲)和陽彩臂金龜。其中,棘角蛇紋春蜓和陽彩臂金龜是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保護名錄》中選出的兩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毛翅目昆蟲統(tǒng)稱石蛾,常見于溪水邊,白天多隱藏于植物中,黃昏和夜間出來活動。全世界已知毛翅目昆蟲有14000多種,我國約有1300種,名中有“蛇”的主要是蛇尾短脈紋石蛾,它在我國的分布十分廣泛。
石蛾的口器極其退化,大部分種類以植物汁液和花蜜為食,少數(shù)種為掠食型。成年石蛾的壽命只有幾天,在這短暫的幾天里,它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尋找配偶、繁衍后代。石蛾為完全變態(tài)昆蟲,一生經(jīng)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產(chǎn)卵時,雌蟲會將卵產(chǎn)于水中、水面或水下的石塊和植物上,每次可產(chǎn)卵300~1000粒。數(shù)日后,幼蟲即可孵出。石蛾幼蟲也叫石蠶,它們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以水底的有機碎屑為食。石蠶會吐出黏性的絲,用絲將水中的小石塊等雜物黏結(jié)在一起,做成管狀巢,并藏身其中。待到化蛹、蛹發(fā)育成熟后,石蠶就會用強壯的上顎咬穿繭殼,浮出水面,變成帶翅膀的成蟲。由于石蛾對水質(zhì)要求比較高,幾乎只能生存在無污染、清澈潔凈的水體中,所以它們常被作為水質(zhì)生物監(jiān)測的指示生物,有它們出現(xiàn),就說明當?shù)厮|(zhì)很不錯。
鞘翅目一般分為4個亞目,包括170多個科。名中有“蛇”的鞘翅目昆蟲有長角象科蛇尾長角象屬的所有種類,以及葉甲科跳甲屬的蛇莓跳甲和天牛科的蛇藤多帶天牛等。
蛇尾長角象屬
蛇尾長角象屬昆蟲體長為2~15毫米,體形為長形;喙寬短或長扁;觸角絲狀,長度一般超過體長。幼蟲蠐螬型,頭大;上顎具臼齒,下顎具合顎葉,下顎須2~3節(jié),下唇須僅1節(jié);觸角1節(jié)或缺無;足退化或消失,無尾突。成蟲食葉;幼蟲多取食種子、果實,個別會捕食蚧蟲。
蛇莓跳甲
蛇莓跳甲隸屬葉甲科跳甲屬。跳甲屬種類俗稱“土崩子”,它們的后足膨大,善于跳躍,主要為害十字花科蔬菜和茄果類、瓜類、豆類蔬菜。它們喜歡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所以夏秋兩季也是跳甲蟲害最嚴重的時候。在目前已有寄主記錄的類群中,85%的跳甲為專食性屬,比如,甘草跳甲為害甘草,黃瓜跳甲為害黃瓜和瓜藤,茄跳甲為害番茄和馬鈴薯……蛇莓跳甲自然就是為害蛇莓了。
雙翅目是一類后翅特化為平衡棒的中小型昆蟲,包括蚊、蠓、虻和各種蠅類。名中有“蛇”的包括蛇潛蠅屬的所有昆蟲,如豆根蛇潛蠅、鷹嘴豆蛇潛蠅、無花果蛇潛蠅、牛蒡根蛇潛蠅等。蛇潛蠅隸屬雙翅目潛蠅科,成蟲體色為黑色,無金屬光澤,常被一顯著隆起的顏脊分離,主要取食花蜜。以豆根蛇潛蠅為例,在我國,它主要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山東、河北等地,是單食性害蟲,只為害大豆和野生大豆,幼蟲會在大豆幼苗地下根莖皮層內(nèi)鉆蛀。受害大豆幼苗地上部長勢弱、矮小,葉黃,嚴重者枯死。
【責任編輯】諶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