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我的外公外婆響應(yīng)國家號召,從老家江蘇常州千里迢迢舉家搬遷到河南洛陽,支援洛陽建設(shè)。老兩口從青春韶華到皓首蒼顏,在洛陽這方熱土一待就是大半輩子。如今,他們雖然已經(jīng)離開我們,但他們培育出的良好家風,像水、像空氣、像陽光,始終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滋養(yǎng)著我們。
對自己,外公外婆很講規(guī)矩,也很愛干凈。我至今還記得,小時候去他們家,外公一見我就會拿出除塵撣子在我身上一通掃,上上下下掃干凈了才讓我進家門。不論什么時候,外公外婆穿的衣服都平平展展的?!斑M門先洗手?!薄按策叢荒茏?,床是用來睡覺的?!薄俺燥堃毥缆??!薄袄先瞬簧献啦婚_席?!薄耙娙艘蛘泻簦L輩說話要先稱呼再開口?!薄罢居姓鞠?,坐有坐相?!薄皩懽忠獧M平豎直,字如其人。”這些話是外婆的口頭禪,也是媽媽的口頭禪,如今也成了我的口頭禪。
對外人,外公外婆善良、熱情,看到需要幫助的人總會伸出援手。
20世紀70年代,各家各戶都不富裕。那時外公工資高點兒,養(yǎng)活一家五六口人。當時,他家樓下鄰居家境困難,家里孩子多,一家人飯都吃不飽。外公外婆知道后,每個月都拿出自家的糧票幫助他們,一直持續(xù)了好幾年。
外婆沒怎么上過學,但心地善良:工友生病住院,外婆約上幾個姐妹輪流去照看,還在家燉好雞湯送到醫(yī)院;有的鄰居不會殺雞宰魚,外婆熱心地幫忙煺毛、開膛,一套活兒干得干凈利索;有的鄰居不會燉雞、燒魚,外婆甚至直接去他們家燒好端上桌……鄰居們都夸:“這人真熱情!”“她做飯真好吃!”
受外公外婆的影響,媽媽和姨媽也心地善良、待人熱情。路上看見小孩打架,媽媽會上前制止;聽說血庫告急,媽媽會去義務(wù)獻血……這樣的小事數(shù)也數(shù)不清。媽媽尤其擅長織毛線,教會了好多姐妹織毛衣。她兩次參加單位組織的“恒愛行動”公益編織活動,都趕上我生寶寶,于是她白天照顧我和寶寶、晚上“挑燈夜戰(zhàn)”趕活兒,還在毛衣袋子里配上親手寫的祝??ㄆ膭詈⒆觽兣W習。姨媽繼承了外婆擅長做飯的優(yōu)點,喜歡鉆研食譜,常常能做出讓我們停不下筷子的美食。每年端午節(jié),她都會去朋友家里熱心地幫著包粽子,或者在家包了送給親朋好友。大家都夸姨媽手藝好。
對事業(yè),外公外婆踏實上進、一絲不茍、精益求精。
外公任機床廠車間主任期間,對徒弟要求很嚴。如果徒弟干活粗心大意,他便嚴厲批評,要求他們返工。在他的監(jiān)督下,徒弟們做出的產(chǎn)品都是精品。
外婆把孩子們養(yǎng)大后也開始進廠工作。剛開始,她在機床廠二分廠擦洗車床,后來又開始學著在車床上干活。外婆雖然不識字,但非常認真,卡尺卡到哪兒一點兒都不容許出錯,做出來的成品返工率很低。
舅舅高中畢業(yè)后,子承父業(yè),也到機床廠工作,跟著外公的大徒弟學習,鏜工技術(shù)一流。廠里難做的活兒,領(lǐng)導經(jīng)常交給舅舅。舅舅從不計較這類活兒工時少又難干,每次都高高興興地接受,并出色地完成任務(wù)。由于干活精細、不怕吃虧,舅舅每年都是廠里的先進工作者,還獲得過市、區(qū)級的先進工作者,但他從不宣揚。
這就是我的家風故事,簡單平凡,卻是我最溫暖的回憶,也是我最寶貴的財富。我相信,在這樣的家風浸潤下,我的孩子將來也不會差。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