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愛孟夫子,風(fēng)流天下聞?!弊鳛槔畎椎膿碥O,我當(dāng)然要去拜謁這位唐代的風(fēng)流才子。
我們一行有四家,其中兩家有小孩。包車司機是一個“老江湖”,直接將車開到了鹿門寺門前停下來,說是可以省卻許多冤枉路,他說望江亭就是一個普通的亭子,公園里到處都可以見到,不值得一去;去了望江亭,再轉(zhuǎn)過來要多走好多路。
我們進得寺中,游覽了整個寺廟。見到了孟浩然的立像,龐德公等十人的塑像,還有靈溢泉、暴雨池。出寺的時候,我們坐在通往鹿門寺的石徑上休息,兩個孩子在一旁打鬧,四個男人就著黃瓜喝啤酒,四個女人聊閑天。司機尋來,我們就隨他上車,拜謁之旅就此結(jié)束了。
我是去拜謁孟浩然嗎?作為襄陽詩歌的名片,這個人和其他人有任何區(qū)別嗎?
他的率然氣質(zhì)呢,他的淡泊心性呢,他的天下風(fēng)流呢?
這當(dāng)然不是孟浩然的問題,作為天下風(fēng)流的詩人,他一直在那里!
那么,是我的問題了!
于是,在一個夏末秋初的日子,我再次踏上了尋找孟浩然之旅。
這一天,來游玩的人不多。我從鹿門寺出來,心中悵然若失。與第一次相比,這次并沒有多大的不同。當(dāng)我獨自走向望江亭的時候,遠近暮色四合。我登上最高處遠望,漢江蜿蜒如帶,行人聚集在渡口。哈,這就是孟浩然的鹿門寺了。
夜歸鹿門山歌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讓我們從望江亭出發(fā),循著孟浩然的足跡,歸去鹿門寺吧!
月光之下,一層一層的石階,像打開的書頁一般;兩旁的松林,站出了寂寥。
只有我,走在向鹿門的路上。忽然間,我想到,當(dāng)年的孟浩然,也是這樣走向他棲息的鹿門寺。
于此地,他聽到了風(fēng)聲,聽到了烏夜啼,忽然感受到龐公的氣息。他像幽靈一般,或坐或飄,與這片松林同在。是不是這時的孟浩然感覺自己就是龐德公,惟有幽人獨去來?就好像此時,我感覺自己就是孟浩然一般。
來吧,我們一起想象孟浩然歸去鹿門寺的情景,然后把這首七言絕句改寫成五言絕句:
鐘鳴晝已昏,渡頭爭渡喧。
人向江村去,乘舟歸鹿門。
月照開煙樹,龐公棲隱處。
松徑長寂寥,幽人自來去。
是不是感覺很多東西——山寺、魚梁洲、喧鬧的人們,甚至是石徑——都隱去了,只有孟夫子的形象更突出了?
好,再來吧,讓我們把它改成“詩經(jīng)體”:
鐘鳴晝昏,渡頭爭渡。
人向江村,我歸鹿門。
月照煙樹,龐公棲隱。
松徑寂寥,幽人來去。
是不是孟夫子的形象更鮮明了?
我們要找到孟浩然,找到作為詩人的孟浩然,一定要用詩的方法。
我們要做減法,而不是做加法。
留在我們身上的塵世中的東西越少,我們就越接近于詩,越接近于詩人。
當(dāng)鹿門寺擴展成蘇仙嶺,當(dāng)蘇仙嶺上新立了牌坊、新塑了浩然的臥像、新開了浩然居,它會讓我們再也找不到孟浩然,找不到詩歌之魂。
(作者系本刊特約撰稿人)
責(zé)編:王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