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幾年,鬧鬧每年聽讀100多本書,其中90%都是我推薦的,10%是他自己找的。
我選書的經(jīng)驗是,要讓孩子愛看自己選的書,就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和孩子的喜好。然后把這兩點對接在一起。能夠?qū)拥谋厝皇俏覀兿胱尯⒆涌吹臅?,同時也必然是孩子想讀的書。
第一步就是確定我們的目標,也就是說,我們要想清楚,為什么要讓孩子閱讀。
簡而言之,閱讀不應(yīng)該只是為了語文學習而進行的文學賞析,也不是單純?yōu)榱藨?yīng)試,而是為了幫助解決孩子當下和未來的問題。
這個目標直接影響了我的書單。因為只有這樣的書,才能成為孩子的工具。
那這樣做有沒有效果呢?據(jù)我對鬧鬧的觀察,還是有效果的。有一次他和爸爸吵架,就回到了自己的桌子前,打開平板電腦搜索:
怎么應(yīng)對一個壞爸爸?
和父母沖突,是每一個孩子都可能遇到的挑戰(zhàn)。對于這個挑戰(zhàn),鬧鬧既沒有撒潑打滾,也沒有找另一個家長來幫忙,而是試圖在網(wǎng)上搜索解決方案。不管是否成功,至少他有了用閱讀來解決問題的意識。
當然,要讓孩子愿意閱讀以及習慣閱讀,并不容易。首當其沖的障礙就是時間。
大家都知道中學時間緊張,但是很多家長可能沒有意識到,小學生的時間也是有限的。這種有限的時間,同樣影響了我的選書策略——要么不選,要選了就盡量是孩子愿意讀的。
另外我會特別重視“一魚兩吃”。
我會選擇一本書針對多個科目的學習。鬧鬧的識字課本是《從小愛數(shù)學》,這樣語文數(shù)學一起學了。還有一種是聽書而不是讀書,這樣可以利用碎片時間。總之就是要提高時間的利用率。
那么怎么樣才能確保我選的書是孩子喜歡的呢?那就得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看孩子喜歡什么。
孩子主要喜歡三件事。一是幻想,就是有趣或者有意思的故事。二是多媒體的內(nèi)容。因為大腦不喜歡費力地思考,而多媒體可以讓孩子通過多感官來輸入內(nèi)容,理解起來更輕松。這對于任何一個領(lǐng)域的啟蒙讀物尤其重要。三是社交。以小學生為例,他們最重要的社交時間就是課間10分鐘。選書的時候,我會從孩子的角度來思考,這本書能不能幫他,在短短10分鐘里一舉成為班里的孩子王?
那么這些書是如何選出來的呢?
我一般會先確定孩子的興趣,主要是通過和孩子聊天或者觀察孩子。
比如最近鬧鬧經(jīng)常和他的好朋友一起回家。我發(fā)現(xiàn),回家路上他的朋友總是會給他講歷史故事。于是我就拿出了家里的《林漢達上下五千年》。
如果家里沒有相關(guān)的書呢?
比如今年鬧鬧加入了學校的足球隊,我打算找點和足球相關(guān)的書。于是我就去知乎、豆瓣、小紅書、百度、微信等平臺搜索關(guān)鍵詞:足球、孩子、書、推薦。
在瀏覽搜索到的信息時,我比較關(guān)注讀者的個人體驗。因為個性化的讀書體驗更為真實,也有關(guān)于書的各種“書透”。
如果搜到了我覺得不合適或者孩子不愛聽的,我就不用買了。如果在喜馬拉雅上搜到了,孩子愛聽,我也不用買了。這就既省時間又省錢。
確認書不錯,我就去網(wǎng)上平臺購買。
那么,要如何堅持閱讀這件事呢?
首先要安排一個固定時間、固定地點的固定閱讀活動。在我們家,一般周末會一起去家附近的咖啡館讀書,大概2個小時,一個上午就這么沒了。
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和固定項目,是很容易培養(yǎng)習慣的。
當然,每周閱讀一次肯定是不夠的。這種全家的活動比較有儀式感,讓孩子意識到,我們對于閱讀這件事是認真的。閱讀不僅是學習的需要,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其次就是關(guān)注孩子的同伴。孩子的同伴玩什么,對什么感興趣,我們就讀什么。什么能夠吸引孩子的同伴,我們就讀什么。哪里可以找到愛讀書的同伴,我們就去哪里。
只要牢牢把握住同伴社交這個支點,就一定能撬動孩子的長期閱讀興趣。
第三個辦法是長期記錄。每個月,我都會把孩子讀過的書放在地板上拍照留念。因為最近兩年孩子的聽書量急劇增加,我就改成了做PPT。
長期記錄可以讓孩子有成就感,也有數(shù)據(jù)來分析孩子的讀書趨勢,為以后的選書做判斷。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原則。具體來說,就是不逼迫孩子,不累著自己。不逼迫孩子,除了從孩子的喜好出發(fā),在具體閱讀方式上則要注重泛讀而不是精讀。
比如家庭閱讀就比較適合泛讀。
不累著自己,就是在支持孩子閱讀時按照自己覺得舒服的方式,而不是別人覺得應(yīng)該的方式。因為讓孩子堅持一項活動,前提是父母要能夠堅持。所以父母的體驗才是關(guān)鍵的。
(源自“BetterRead”)
責編(見習):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