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穆公食不眾味a,衣不雜采b,自刻以廣民,親賢以定國,親民猶子,臣下順從,若手之投心也。故以鄒之細(xì),魯、衛(wèi)不敢輕,齊、楚不能脅。穆公死,鄒之百姓若失慈父,四境之鄰于鄒者,士民向方而道哭,琴瑟無音,期年而后始復(fù)c。故愛出者愛反,福往者福來。
【注釋】
a 鄒穆公:戰(zhàn)國時鄒國國君。鄒,古國名,春秋時叫邾國,又稱邾婁國。戰(zhàn)國時,魯穆公將其改稱為鄒國。
b 雜采:指各色絲織品。
c 期(jī)年:一年。
【譯文】
鄒穆公很節(jié)儉,吃飯沒有眾多菜肴,穿衣沒有各色絲綢,自我約束而讓百姓富裕,親近賢人來安定國家,愛民如子,臣下順從就像手聽從心的指揮一樣。所以,鄒雖然是小國,魯、衛(wèi)這樣的國家不敢輕視,齊、楚這樣的大國不能威脅。穆公去世后,鄒國的百姓就像失去了慈父一般,四方與鄒國相鄰的國家,士人民眾朝著鄒國的方向,在道路上哭泣,沒有琴瑟彈奏的聲音,一年之后才開始恢復(fù)。這是施予愛會得到愛的回報(bào),予人幸福自己也會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