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選編的古詩詞以五言絕句、七言絕句為主。這些詩詞意境優(yōu)美,一首詩就是一幅畫、一首歌。品味古詩詞的意境是古詩詞教學的難點,而“讀”“畫”“演”等學習形式能幫助學生領會詩詞的意境,進而領悟詩詞的情感。筆者以統(tǒng)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十五夜望月》為例,闡述如何利用上述學習形式幫助學生品意境、悟詩情。
讀中品意境、悟詩情。小學生學習古詩詞,“讀”是品意境、悟詩情的主要方法。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要以讀為主,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復讀,讀出詩詞的節(jié)奏、意境、情感?!妒逡雇隆返囊饩硟?yōu)美,筆者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品讀。一是抓住重點詞反復讀,如“冷”字寫出了秋夜的清冷,更寫出了詩人孤寂、無眠、悵然的心境。學生只有讀懂了“冷”字,才能理解“冷露”的內涵。二是邊讀邊想,把詩句想象成畫面。學生只有把“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想象成一幅畫——“灑滿庭院的月光、寂寞的烏鴉、被露水打濕的桂樹”,才能初步感悟該詩的意境。在學生反復讀的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悟詩情:你讀到“樹棲鴉”時有什么感受?學生借助想象感受到清冷、寂靜的氛圍,體會到詩人明月之夜不能與家人團聚的孤單。學習這首詩的后兩句時,筆者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人盡望”指哪些人在望。學生在讀中想,在想中讀,讀出“人盡望”的言外之意——除了詩人在望,天下人都在望。
畫中品意境、悟詩情。詩畫同源,學生學習古詩詞時把詩中的“畫”畫出來,畫的是景物,品的是意境,悟的是情感?!妒逡雇隆返那皟删洹爸型サ匕讟錀f,冷露無聲濕桂花”描繪的是中秋賞月情景,其中“月光、棲鴉、冷露、桂花”等景物對思念之情具有襯托作用,反復揣摩這些景物,了解每種景物的特點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詩人的思念之情。教學《十五夜望月》這首詩,在學生通過讀初步領會詩的意境、領悟詩的情感后,筆者讓學生畫一畫“月光、棲鴉、冷露、桂花”等景物,畫出賞月的情景,重構詩的意境,使意境由虛到實、由無形到有形、由抽象到具體,進而深刻領會詩的意境,深入領悟詩的情感。學生畫詩就是與詩人對話和共鳴,有助于他們準確把握詩人的創(chuàng)作意圖。從學生畫的賞月圖看,這些作品的構思、畫技各有千秋,但一個共同點是作品中的人物除了詩人還有其他人,這說明學生深刻理解了“人盡望”的言外之意,準確把握了詩人的創(chuàng)作意圖。
演中品意境、悟詩情。表演是品意境、悟詩情的一個重要方法。表演可以采用演唱和舞蹈等形式進行。筆者教學《十五夜望月》時設計了學生表演環(huán)節(jié):筆者先播放曹磊吟唱的《十五夜望月》,低沉幽怨的曲調把學生帶入無限的惆悵、思念之情中,學生或聆聽,或跟唱,或用拍手、踏步的方式感受詩的韻律和節(jié)奏,領悟詩人孤寂、惆悵、思念的情感。最后,學生分小組創(chuàng)編舞蹈,并一一展示舞蹈作品,他們用肢體語言展示“樹棲鴉”等意象,詮釋“不知秋思落誰家”的內涵。比如學生創(chuàng)編的舞蹈動作“惦起腳尖,翹首相望”把詩人望家人、望“秋思落誰家”的心理活動演繹得淋漓盡致。
(作者單位:襄陽市??悼h實驗小學)
文字編輯" 羅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