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青年詩人肯定會思考一個共同的難題:如何在同質化的生活中創(chuàng)作出不一樣的詩歌。每位詩人都無法回避這個挑戰(zhàn),但對于青年詩人來說尤為特殊,因為他們的閱讀、思考和閱歷都處于生長的階段,正向一定的高度趨近,不過換個角度看,這個“生長”也是詩歌的獨特選題。我讀了23歲的青年詩人穆承軍最近在《天津文學》《天津日報》等報刊發(fā)表的五十余首詩歌后,受到啟發(fā),所以就借助他的作品來談談這個問題。
青年正是張開眼睛看世界的時候,此時他們對人生開始“自覺”,這一點在穆承軍的詩歌中有很突出的體現(xiàn)。相對來說,他顯得更為早熟和敏感,因為他的詩歌中關于生命本體的問題不僅多,而且深刻——似乎他挑著不匹配自己年齡的擔子。穆承軍對生命、生活、自身存在的問題是以疑問的方式出現(xiàn)的,這使他的詩歌處于一種“闡釋”和“提問”的態(tài)勢——這種意識大多是針對哲學問題的玄想。他有不少篇什是關于“我”的,一方面是“我”的展示,同時又是“我”的自省,由此,可以看到一個詩人不斷叩問與追索的身影?!段粗酚谩拔也恢郎奈粗睂懗隽松倌甑某罹w,但是他并不頹喪,而是以明朗的心情應對,“我唯一想要保留的/只有每一個春日的花草”。在《味道》中,詩人認為自己雖然“無法左右人類鼻腔的功能”,但“深知”“該去做一些有味道的事”。應該說,穆承軍詩中的思考來自對生活的質詢,這里隱藏著“什么樣的生活是對的”問題。他的回答不是青年的故作憂傷和放縱,也不是簡單地套用正能量,而是體現(xiàn)為一種自控、成熟的態(tài)度。我認為這是一種很好的狀態(tài)——保持自我對生命的反思,不斷找尋自己的位置,“源頭有活水”是寫詩的前提。
穆承軍的詩歌基本來自對生活瞬間的汲取和把握,這讓他的作品保持了相當?shù)馁|地。關于詩歌的定義和說法很多(這也是詩歌“繁榮”的原因),這里不做延伸,但是有一點我認為是很重要的,就是它一定是來自生活經驗中某個瞬間——這個瞬間只能由詩歌來把握,而不是其他體裁。穆承軍對“詩”的這一認知體現(xiàn)在他的作品中?!队蜗蛩{色的?!穼懙氖窃娙嗽诤_吙吹揭恢惑π繁弧罢T餌捕捉”的那一刻的感悟,先是站在螃蟹的角度說,“是否也會想起小時候/老蟹告訴它的廢話一般的真理”,實際是對一些陳詞濫調的批判,它們以“真理”的面貌出現(xiàn),其實不堪一擊。然后聯(lián)想到“我的誘餌”,暗示自己和螃蟹一樣對一切美好的事物如“夜都會為我變成粉色/星空都被嵌入天花板里”沒有抵抗力。為什么螃蟹有自己的天地(大海),卻成了人類“清蒸或辣炒”的盤中餐呢?這無疑是質疑“叢林法則”的嚴肅的問題了。進而,“我走在大海的邊沿/一片灰暗/而不是藍/我在沉思人類是否進步/又或是自然的退化”,由一個很小的現(xiàn)象上升到了宏大的問題。最后,在“但又怎樣呢”之后又一轉,“我只是希望/與那只蟹/一起游向藍色的?!?,就是對可能“罹難”的螃蟹的解放和對自由的渴望了?!队蜗蛩{色的?!纷プ∩钪械囊凰查g,對其不斷展開想象、議論,使這個瞬間有了相當大的密度。詩人雖然保持克制,但仍然流露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和之后的毅然選擇;他的敢于質疑和大膽向往使這首詩帶有一種渾然和堅定的力量,是在青年的詩歌中不多見的。
還應一提的是穆承軍對詩歌角度的選擇。詩人能否有自己的發(fā)現(xiàn),是與選取的角度息息相關的?!胺鹨砸灰粞菡f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世界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樣貌似乎是一樣的,但是詩人卻能看到“自己的詩”,原因就是他們運用了自己的“濾鏡”(角度)。穆承軍的詩歌雖然有的時候關注的內容也是很平常的(如前所說,青年的“生命”半徑有限),但他往往可以“平中見不平”,翻出新意,呈現(xiàn)出不同的樣貌。如,《人擠人》關注的是“擁擠”的現(xiàn)象,但詩不是平鋪直敘,而是采取上帝的視角,“我們擠來擠去/逗笑了上帝/它暫時不毀滅我們/繼續(xù)看著我們的演出”。《夢與不夢》則是用“似夢非夢”的感覺來晃動、顛覆普通的觀察“機位”。從《每一片葉都以茶的姿態(tài)向我奔跑》等題目中,都是可以看出詩人自覺轉換視角,并試圖由此看出不一樣風景的努力的。
在詩歌現(xiàn)場喧囂不已的當下,我以為穆承軍不為各種流行所動,而是靜觀默想,問道于心,尊重自己的感覺,走著一條詩歌創(chuàng)作的“正路”。他向生活的“毛細血管”發(fā)展,記錄下日常、細微的悸動,充滿青春的汩汩血氣。說到底文學(包括詩歌)是滋養(yǎng)人的,它們帶來的不應該是偏執(zhí)、魔怔和怪誕,而是自我覺醒的認知和對這種能力的不斷“修煉”和提高。就此來看,穆承軍的詩是體現(xiàn)出了這種滋養(yǎng)的。
責任編輯:王震海
劉衛(wèi)東,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天津市寫作學會副會長、解放區(qū)文學研究會副會長、梁斌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在《文學評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等刊物發(fā)表論文多篇,出版有《被“家”敘述的國——20世紀中國家族小說研究》等專著。完成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多項。天津市宣傳文化“五個一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