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消費陷阱是指商家在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過程中,利用信息不對稱,通過誤導或強制等手段,讓消費者在不知情或不完全知情的情況下,購買了并非真正需要的商品或服務。這種消費陷阱的特點主要包括隱蔽性、誤導性和強制性。
隱形消費陷阱在餐飲業(yè)中普遍存在,這些陷阱不僅影響了消費者的用餐體驗,還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餐飲業(yè)收費種類繁多,除了菜品費,還有餐具費、茶水費、紙巾費、蘸料費、服務費……那么,這些收費項目都合理嗎?
首先,餐飲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符合國家衛(wèi)生標準的餐具,是消費者享受餐飲服務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也就是說,提供餐具是餐廳經營者的義務所在,餐廳無權拒絕消費者選擇免費餐具的權利,使用收費餐具的餐廳必須同時提供免費的餐具供消費者選擇。如果未事先明示告知的,不得收取餐具費。
其次,餐飲業(yè)為顧客提供服務屬于市場行為,對于各類費用的收取,需要結合具體的項目及內容來判斷其合理性。比如,可以適當收取紙巾費、蘸料費、服務費等,但應事前詢問并遵循消費者的選擇。
總體而言,涉及菜品之外的各類收費,餐廳經營者都需要在消費者就餐前對其進行明確告知,以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如果未履行相應的告知義務,或者未與消費者進行充分磋商,餐廳經營者無權收取超出合理范圍的費用。
消費者常常會在金融服務領域遇到一些不易察覺的消費陷阱,這些陷阱通常與金融機構在信息披露方面的不當行為和過度包裝營銷有關。比如,利率明低實高、夸大分紅作用、提現(xiàn)阻礙、存單變保單、擅自開通自動分期業(yè)務、推銷與客戶風險評估等級不符的理財產品等。
以下面這起小額貸款案件為例。借款人何某某與小額貸款公司簽訂了一份《抵、質押借款合同》(以下簡稱合同),約定何某某向該小額貸款公司借款386000元,借款期限為36個月,月利率為1.28%,采取等額本息的還款方式,何某某以其名下車輛提供抵押擔保。隨后,何某某在合同及附件《還款計劃書》上簽字,貸款公司向何某某發(fā)放386000元,并辦理了抵押登記。事后,何某某發(fā)現(xiàn)《還款計劃書》中所載明的每月應償還的本息總額和合同中約定的不符,導致其在實際還款過程中多支付了26821.32元,故提起訴訟,要求該貸款公司歸還自己多支付的本息。北京金融法院在審理此案時認為,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明確告知實際利率,或者明確告知能夠反映實際利率的利息計算方法是出借人的義務,不能苛求不具有專業(yè)金融知識的借款人能夠準確識別出《還款計劃書》和合同約定并不一致。而且,案涉合同已經明確約定了利率計算方法及利率標準,不能以何某某在《還款計劃書》上簽字并曾經按照其還款就認為雙方就還款金額、標準達成新的合意。如果出借方不能就利息不一致進行說明,或者不能就新的利率標準承擔合意舉證責任,就應當按照合同約定的利率標準予以認定。
再來看一起理財產品致訴案。消費者李某在銀行辦理業(yè)務時看到銀行正在代銷某款基金產品,于是向客戶經理咨詢購買事宜??蛻艚浝韺钅尺M行了風險評估,然后向其出售與李某風險評估等級不相適應的高風險產品,導致李某虧損了20多萬元。李某訴至法院,要求銀行及客戶經理賠償其本金損失。經調查,李某的風險評估等級為穩(wěn)健型,但涉案基金產品的風險等級為中高風險型,與李某的風險評估等級不符。在明知兩者并不匹配的情況下,銀行客戶經理仍將涉案基金產品推介給李某,導致李某遭受重大損失,銀行及客戶經理未充分履行適當性義務,因此李某有權向其追償損失。
近年來,部分金融機構及平臺經常采用誤導宣傳、捆綁銷售、默認勾選、自動續(xù)費、分期支付等手段推廣、營銷相關金融產品,這些做法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和財產安全,讓不少消費者,尤其是不熟悉互聯(lián)網操作的消費者常常被“套路”、時時多掏錢。為了確保自身財產安全和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在選擇金融產品時,消費者最好做到“四個一定”:一定要警惕虛假宣傳,全面了解產品的費用構成、保障范圍、年化利率等真實信息,勿貪小便宜;一定要提高風險意識,認真查看默認勾選內容和附加條款,取消非必要項目;一定要選擇正規(guī)機構或通過正規(guī)途徑購買理財產品、解決債務需求,不隨意簽署文件或授權個人信息;一定要審慎決策,合理評估自身的財務狀況和實際需求,避免超前消費和過度借貸。
在享受網絡服務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消費者也面臨著諸多隱形消費陷阱,如未成年人網絡游戲充值引發(fā)的投訴。據(jù)統(tǒng)計,2020年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共受理了580余件關于網絡游戲未成年人充值退款的投訴。一些未成年人在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了網絡游戲大額充值,那么,家長有權要求網絡游戲運營商退款嗎?
《民法典》第19條規(guī)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也就是說,對于八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而言,他們在虛擬游戲中的充值行為屬于無效行為,其法定監(jiān)護人有權要求游戲運營商進行退款處理。對于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而言,其在虛擬游戲中的大額充值行為需得到法定監(jiān)護人的明確授權或事后承認方能生效,否則,其法定監(jiān)護人有權向相關游戲運營商主張要求歸還充值款項。當然,監(jiān)護人也應履行好監(jiān)護責任,加強對未成年人健康、合理使用網絡游戲的教育與引導,為未成年人營造一個健康、有序的網絡環(huán)境。
網絡服務中的隱形消費陷阱多種多樣,這些陷阱往往隱藏在看似優(yōu)惠或便捷的購物流程中,對消費者構成欺詐或誤導。比如虛假優(yōu)惠陷阱:商家會通過虛假打折、滿減、秒殺等活動,誘導消費者購買商品,但這些優(yōu)惠可能并不存在,甚至價格比原價更高。比如預付充值陷阱:商家會通過預付充值、會員特惠購等方式誘導消費者提前辦理預付卡或提前支付費用,但后續(xù)提供的服務或售賣的商品質量卻大打折扣。再比如冒充客服陷阱:一些詐騙分子會冒充電商平臺客服,以派發(fā)紅包、退款、退貨等為由,誘導消費者提供個人信息、掃描二維碼、點擊鏈接等進行轉賬操作。
網絡購物時,消費者應盡量選擇信譽好、證照齊全的正規(guī)電商平臺;注意保護個人信息安全,不要隨意透露個人信息給陌生人或可疑商家;同時,要保存好購物憑證、聊天記錄、網頁截圖等證據(jù)。根據(jù)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的數(shù)據(jù),保留消費憑證的消費者維權成功的比例比未保留者高出50%。
可以看到,隱形消費陷阱在餐飲業(yè)、金融服務業(yè)、網絡服務等領域呈普遍性和多樣性,這些隱形消費陷阱讓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支付了額外費用,不僅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還導致部分消費者對市場失去信任,影響市場的健康發(fā)展?!断M者權益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為消費者權益提供了法律保護,明確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在遭遇隱形消費陷阱時,消費者可以通過協(xié)商和解、調解、投訴、仲裁和訴訟等多種途徑維護自身權益。
法律救濟途徑的多樣性為消費者提供了維權的法律武器,但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和維權能力同樣重要。消費者應通過各種途徑掌握識別隱形消費陷阱的實用技巧,提高自身法律意識。同時,監(jiān)管部門應加強對市場的綜合監(jiān)督管理,制定與執(zhí)行相關法律法規(guī),建立信息公示與共享機制;行業(yè)自律組織應制定行業(yè)規(guī)范和標準,引導企業(yè)誠信經營,提升行業(yè)形象;新聞媒體應加強對隱形消費陷阱的報道,提高公眾意識,引導輿論監(jiān)督,推動社會進步。只有多方合作,才能有效遏制隱形消費陷阱的發(fā)生,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營造公平市場競爭環(huán)境,促進經濟健康發(fā)展。
【責任編輯】諶燕